吃货or美食家
说到吃,这是人人都离不开的事情,不但吃饭,还能由“吃”引申到别的层面,比如吃苦、吃醋、吃定、吃惊、通吃,使出吃奶的力气、软硬不吃、吃劲、吃香、吃亏、吃透、吃素、吃饭家伙、口吃、坐吃山空、寅吃卯粮、吃不了兜着走、吃一堑长一智、敬酒不吃吃罚酒、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等等。世界各国都有美食,但是能把“吃”这件事搞到国人这种地步的,可能就只有瓷国了。
有人说自己喜欢吃好吃的,就是美食家;或吃过很多价昂的食物,就是美食家。能够被称为美食家的跟你这个不一样,但美食家的定义是什么,我也不清楚,从我的经验和直觉看,至少具备四个特点,一是爱吃,二是讲究,三是有闲情逃逸趣,四是有文学表达。

只具备第一个特点“爱吃”,那肯定是吃货。不要以为吃货谁都能当得起,网上搞吃播的那些博主,那连吃货都算不上,他们纯粹是卖吃相,或好看或难看,跟吃已经没关系了。吃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让人围观自己吃,就跟让人围观自己做爱一样。你可以让人围观自己做菜的过程,但不能让人围观自己吃饭的过程,当然这纯属我个人的偏见。
讲究就是不能将就,比如什么时令吃什么,大冬天吃大棚蔬菜,这就是不讲究,违背时令。其实反过来似乎也可以,你就是喜欢违背时令的食材,也是个讲究。或某一味调料或食材必须用哪裏的,必须用什么样的厨艺才行等等这些都是讲究,讲究意味着你有自己的标准和原则。爱吃且讲究,这是高级吃货。
第三点是必须有“闲情逸致”,如果总是匆匆忙忙,忙忙碌碌,手忙脚乱,那即使你爱吃又讲究,也还是在气质上输了一块。只有同时具备第四点“有文学表达”,那立马就升级了,变成美食家了。当然这纯粹是我个人观点,你可以不同意。
前面说到讲究,我想起一故事来。收藏家马未都早年请朱家缙(1914—2003)吃饭,他知道老先生讲究,特意找了一家老字号饭店,上来一条“糟溜鱼片”,朱家缙一尝,说这鱼不行,吃起来不脆。马未都都蒙了,吃鱼又不是吃青菜,怎么还能吃出脆来?。朱家缙说:“糟溜鱼片必须用鲮鱼,而且吃鲮鱼必须在立秋之後立冬之前吃,其他时间吃全是外行,最重要的是,这鲮鱼必须在一斤半到两斤之间。”朱家缙是著名的文物鉴定专家,也是故宫博物院修复专家,太和殿的龙椅,据说就是在他主持下修复成功的,朱先生还是宋朝理学家朱熹的第25代孙。
你说吃饭的时候有人伺候着好不好?比如吃螃蟹的时候,服侍你的人将螃蟹肉都扒拉出来,放在一个小碟子里,摆得整整齐齐,你动筷子往嘴里一划拉,就妥了,谁愿意这样吃?如果愿意这样吃,那恭喜你,你还只是一枚吃货。有一个人,他就不愿意这样吃,我们看他怎么讲——“凡治他具,皆可人任其劳,我享其逸,独蟹与瓜子、菱角三种,必须自任其劳,旋剥旋食则有味,人剥而我食之,不特味同嚼蜡,且似不成其为蟹与瓜子、菱角,而别是一物者。”
说这话的人叫李渔,光听这名字,你可能不熟悉,但你或许听过“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想起来没?对,《笠翁对韵》的作者。李渔是明代的文学家、戏剧家、美学家,笠翁是他的号。李渔的这种看法和做派就是讲究,当然,如果你认为必须让人剥好你吃,那也是讲究。但你能不能把你的讲究用文学的形式表达出来?李渔那段话就是文学表达。
如果你是这也行,那也行,那就说明你这不行,因为你做事情没标准,没原则。做功课也是这样,比如礼拜天,今天做也行,明天做也行,这说明你不是个讲究人,如果要求自己必须在几点之前完成,这个叫讲究。字必须写成什么样,要让人一看就说这字写得好,写得工整,这个叫讲究。学完一首诗,会读会写,知道意思,甚至会背诵,这个不稀奇,如果你能解出一般人解不出的意思,理解的比别人深,或者你对作者的时代背景和他别的诗作有深入了解,能够举一反三,这个叫讲究。
再说这个“闲情逸致”的例子。
张岱(1597-1689)这个人大家熟悉不?明末清初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出身很好,高祖张天复是嘉靖廿六年(1547年)进士,官至云南按察副使。曾祖张元忭,隆庆五年(1571年)状元及第,官至翰林院侍读。祖父张汝霖,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官至广西参议。父张耀芳,副榜出身,为鲁藩右长史。张岱的出身,算是真正的书香门第,家学渊源。
张岱的先辈均是饱学之儒,精通史学、经学、理学、文学、小学和舆地学,一般人看到这样的家庭,第一印象是学问大,然後才有张岱的所谓才华,但究其实,更重要的是生活理念和品质的影响,在这样的家庭,想粗糙都不容易。
张岱字宗子,号陶庵,我们以前学过的几篇文言,就选自他的《陶庵梦忆》,其中有一篇《湖心亭看雪》,字不多,我就全文照录: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谁会在大雪天去湖心亭?结果还真有人,“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张岱是去看雪了,他的视野和思维是从空中往下看的,“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种情怀跟心境与吃有什么关系呢?关系太大了,有这闲情跟逸致,你的吃就不只是吃了,是享受生活本身,在吃这件事上,你就是艺术家,什么叫艺术?艺术就是美化生活。为啥叫美食家,不叫吃食家?关键就看你没有美学素养。
同样都是赞美食物,你只会说,“哇塞”,“天哪”,“我的个神呀,好吃死宝宝了。”或者哇哇大哭,人家问,为啥哭了,你说“太好吃了”。这些表达都太Low了。
你看看美食家是怎么表达好吃的,蔡澜在《饮食男女》一书中介绍到伊比利亚火腿,文章最後他说:“通常,看到颜色深红的火腿,以为必是过时,或者是表面被风干太久,诞生真正好吃的伊比利亚火腿,颜色都是深的。吃法也并不一定是片片,老饕们会将它切成丁丁,骰子般大。不管是片片,或者切丁,好的火腿,入口即化,天使也要下凡,与你争食。”
这个结尾突然让我想起著名作家,也是美食家的汪曾祺写的《手把羊肉》,他在文章中写到:“我在四子王旗一家不大的饭馆中吃过一次“拔丝羊尾”。我吃过拔丝山药、拔丝土豆、拔丝苹果、拔丝香蕉,从来没听说过羊尾可以拔丝。外面有一层薄薄的脆壳,咬破了,里面好像什么也没有,一包清水,羊尾油已经化了。这东西只宜供佛,人不能吃,因为太好吃了!”
李渔、张岱,蔡澜、汪曾祺的表达都是文学表达。那什么是文学?著名作家韩石山有个通俗的说法,我比较认可,他说:“文学是文字的一种品质,它是一种光芒,一种境界。好的文字具备了这种属性,才能叫文学或文学作品,不具备,什么都不是,只是一串一串的字,一页一页印了字的纸。用字写下的,分为文和笔。文主抒情,体裁是诗赋歌吟;笔主记事,体裁是史传笔记。只有具备了文学的品质,才能称之为文学作品。”
笼统地说,吃货与美食家之间就差一支笔。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吃货or美食家,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