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的虹桥商务区,我看着外卖骑手在暴雨中摔碎餐盒,突然想起十年前同样狼狈的自己。
那年我34岁,被投资人指着鼻子骂"小作坊老板",如今公司年流水过亿,才明白赚钱的真相从来不在努力本身。
2016年我和妻子挤在9平米办公室吃泡面时,绝不会想到五年后能买下整层写字楼。
当时上海同行都在拼价格战,我却带着团队死磕产品细节——别人用国产轴承,我们拆了德国机械臂研究;竞品宣传页吹得天花乱坠,我们把检测报告贴满官网。
正是这些"吃力不讨好"的坚持,让我们在2018年行业寒冬时逆势增长300%。
这十年我看透三个真相:
1. 打工永远在给认知买单
前年公司开出80万年薪招运营总监,来应聘的阿里P7拿着精美PPT讲方法论,却被车间老师傅问得哑口无言。
真正值钱的是能钻进生产线找出第三个次品率高峰的人,不是会做漂亮表格的"职场精英"。
2. 顶级高手都在对抗人性
去年双十一前夜,95后产品经理小陈在实验室通宵调整原料配比。这个曾沉迷游戏的宅男,现在带着团队拿下三项专利。
要蜕变就要像戒du一样戒掉即时快感——当你在刷短视频时,对手正在解剖第100个竞品。
3. 赚钱是认知的变现
2020年我们去泉州考察,同行都在拍开元寺发朋友圈,我却拉着供应链总监逛了三天五金市场。
回程飞机上画出新的产品矩阵图,这个"意外收获"后来带来2000万营收。真正拉开差距的,是你看世界的维度。
上个月见了个做跨境电商的00后,小伙子的选品手册让我后背发凉——他把每个差评都转化成改进方案,连包装盒折痕角度都标注了改进方案。
这让我想起十年前在展会偷师德国工程师的自己:真正赚钱的人,早把"解决问题"刻进DNA。
最近常对新人说:别信什么躺赚神话,这时代最暴利的生意,是把自己变成解决问题的精密仪器。
当你在会议室争论KPI时,有人已经带着游标卡尺下车间了。财富从来不会迷路,它只会流向那些把事做绝的"偏执狂"。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34岁二次创业血泪史:从被嫌弃到年入千万,我顿悟了3条财富铁律,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