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美文鉴赏

《济南名诗二百首赏析》丨只恐斯人是伏生:元赵孟頫《初到济南》赏析

 

来源:【爱济南新闻客户端】

“南丰二堂之记,子昂濯缨之篇”,济南历代诗文,乃济南最为宝贵的文化珍藏。它是名人雅士对于济南山川、风物、人文的审美观照,有着他们独特的生存感悟与超越之思;它蕴含着济南真实可信、生动鲜活的历史记忆,更是美如珠玑、灿若云霞的美篇佳作。惜乎,由于年深日久、阅读障碍等诸多原因,这些作品中的大多数依然未能很好地利用之,有的甚至埋藏在历史深处,不为读者所知。基于此,《风香历下》自即日起,特开设《济南美文一百篇赏析》与《济南名诗二百首赏析》专栏,从数以万计的诗文中加以遴选,旨在通过审美的艺术欣赏的方式,让古代诗文辉耀当今,发挥其建设文化泉城的价值与作用。

诗作:

初到济南

赵孟頫

自笑平生少宦情,龙钟四十二专城。

青山历历空怀古,流水泠泠尽著名。

官府簿书何日了,田园归计有时成。

道逢黄发惊相问,只恐斯人是伏生。

(《赵孟頫集》卷之四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书影:《初到济南》

人物简介: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元代书画与诗文大家。浙江湖州人。宋太祖十一世孙。生平跨宋、元两个朝代。青年时期仕于南京,为真州司户参军。元世祖初,授赵孟頫兵部郎中,后迁集贤直学士。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赵孟頫被任命为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当时总管缺任,赵孟頫得以“独署府事”。赵孟頫在济南任职共有三年多的时间,充分展现了他的从政才能和治理水平。这一期间,官事清简,社会安静。赵孟頫创作了传世之作《趵突泉》诗与《鹊华秋色》图。

赵孟頫画像

注释:

龙钟:身体衰老,亦指年迈衰老的样子。

黄发:指年老,亦指老人。

伏生:亦称伏胜。西汉今文《尚书》的最早传授者。济南人。曾任秦博士。汉初,以《尚书》教于齐鲁间。汉文帝时,派晁错向他学《尚书》,相传伏生女(名佚,或作羲娥)曾帮助传授。西汉的《尚书》学者,都出其门下。今本今文《尚书》二十八篇,即由他传授而存。相传还作有《尚书大传》,疑是其弟子张生、欧阳生或后来的博士们杂录所闻而成。

赏析:

由诗题可知,赵孟頫此诗写于刚刚到济南上任之时。

自笑平生少宦情,龙钟四十二专城。

宦情,仕宦亦即当官的想法、愿望,人们大都想着当官,但赵孟頫却说:我平生对此并没有多少兴趣。显然,这是赵孟頫的境界与学养使然。赵孟頫此时有诗云:“鲈鱼莼菜俱无恙,鸿雁稻粱非所求。闲身却羡沙头鹭,飞去飞来百自由。”(《至元壬辰由集贤出知济南暂还吴兴赋诗书怀》)然而,人们苦苦追求的往往得不到,而从来不去刻意追求的却接踵而来,你看赵孟頫到了四十多岁的年纪,却又成为了当时便有“山东第一州”之称的济南城(路)的总管府事。

青山历历空怀古,流水泠泠尽著名。

前者谓青山犹在,而人事已非,含蕴着深远的沧桑叹惋之情愫。后者谓济南流水皆出自七十二名泉,名声浩大,是对济南美丽自然山水的描绘与赞美。

赵孟頫《鹊华秋色》图

官府簿书何日了,田园归计有时成。

簿书:指官署中的文书簿册。虽说赵孟頫对于济南的规划与治理尽职尽责,尽展天才之能耐与功力,然对于官府体制的碌碌事务与繁琐做派十分反感,他依然幻想着早日能够实现退休归田、潜心学问书画的田园生涯。

道逢黄发惊相问,只恐斯人是伏生。

这是全诗的警句之所在。它充分展示了济南作为名士之城、作为书城的文化特征。

想那赵孟頫是何等人物,那学养,那诗文,那书画,都堪称一代风雅。然而,到了济南,他还是有点儿诚惶诚恐的:“道逢黄发惊相问,只恐斯人是伏生”,是的,在赵孟頫心目中,济南,那可是诞生了一代学者伏生(伏胜)的文化古城,其文化之深厚可想而知。这里称得上“布衣短褐有高士,寻常巷陌存风雅”呀,所以,他告诫自己:即便是遇到道旁普通的老年百姓,也不可等闲视之呀!

这说明,在赵孟頫之时,济南,作为一座“学者之城”与“读书之城”,已经十分有名。

而赵孟頫如此崇敬伏生,不为无因。

伏生授经图

“济南伏生”,中国文化史上一个最响亮的名字。

据《史记·儒林列传第六十一》,“伏生者,济南人也,故为秦博士”;后来,秦始皇焚书坑儒,是这位济南的经学大师,为救斯文于不坠,冒着生命危险将儒家经典之一的《尚书》秘密藏在济南的墙壁中(“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其后,汉文帝时,朝廷寻求研治《尚书》的人物,全国无有。后来听说只有济南伏生通晓《尚书》,想要召他来京都,而此时伏生已经九十多岁,不能上路了。于是,朝廷特命太常使掌故晁错,专程到济南接受伏生的面授(“孝文帝时,欲求能治《尚书》者,天下无有。乃闻伏生能治,欲召之,是时伏生年九十余,不能行,于是,乃召太常使掌故晁错往受之。”)伏生向晁错传授《尚书》,因年老口齿不清,又不会说“正言”(当时的官话、普通话),晁错听不懂,伏生就让女儿在一旁代为翻译解说(据《汉书儒林传》颜师古注引卫宏《定古文尚书序》云:“伏生老,不能正言,言不可晓也,使其女传言教错。”)这样,晁错终于将《尚书》记录下来,这就是用汉代通用文字隶书书写的《今文尚书》。

后人评论伏生传《尚书》之功云: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义。

元代翰林学士、经筵讲官吴澄(1249——1333)《题伏生授书图》诗云:

先汉今文古,后晋古文今。

若论伏氏功,遗像当鋳金。

济南伏生,中国文化史上一位为传承中华文化力挽狂澜、奋不顾生的先驱与伟人。

在济南,历来颂扬伏生的诗作不胜枚举。

伏生授经,两千年来被称为济南的千古佳话。晚清重臣张之洞《济南杂诗》有句云:“伏生亲投济南经,杜甫留题历下亭”,直将伏生授经称为“济南经”,此足见伏生对于济南的深远影响。

写作之启示:

本诗写作的最大特点在善于抓取特征。

在文化底蕴深厚的济南,民间常有高人在,有“卧虎藏龙”也,你切莫小瞧寻常巷陌那些布衣短褐之人,他们说不定便是有着大学问、见过大世面的才情纵逸之士,他们不显山不露水,一旦风发泉涌,腹笥往往倾泻不尽……

书影;《乡园忆旧录》

清人王培荀在《乡园忆旧录》中便记有不少这样的济南人物,如“历下三才子”的杨氏兄弟,又如济南名士杨爽,后者,正史及地方史志皆无其名,实所谓籍籍无名之士也,而其水平识见绝非一般文士所能比拟,何以见得,王培荀在对杨爽不足百字的记载中幸好录有杨爽的一首《春愁》诗:

世无知尔方为贵,地有容吾不算贫。

书带新生窗外草,瓶花自护雨中春。

长将晓露论前事,只作风灯看此身。

好客孟公思往昔,爱山灵运竟何人?

够了,仅此一诗,便可充分展示杨爽不同凡响、超然出尘之才情。王培荀为之叹曰:

“读之,想见胸无一事,笔有千卷,今高士传中人也。”(来源:风香历下 作者:侯林 侯环)

本文来自【爱济南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济南名诗二百首赏析》丨只恐斯人是伏生:元赵孟頫《初到济南》赏析,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