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嘉言作为明代的名医,其看病的特点就是一定要将这个病讲明白了,对于他来说,似乎看病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将其中的道理讲给病人或者其门生听,看的不单单是这个病,更是要更多的人不要被庸医所害。
而喻嘉言对于病历的书写也有自己具体的要求,举个看病记录的标准模板您就明白了:
【病人档案得这么记】某年某月某地(比如康熙三年春,江南潮湿地界),患者张三,40岁,身高五尺二(约1米6),胖得像发面馒头,脸色黑黄像腌菜,说话像破锣沙哑带喘(这些外貌特征都要写清)。
这人最近是累成狗了还是闲出病?(要问清工作强度)病从腊月初八喝大酒开始,先吃了李大夫的泻火药拉虚脱,又换王郎中的补药反而发烧(要把之前用药反应记明白)。现在白天咳得像打锣,晚上烧得像火炉,爱吃冰棍儿嫌热汤,三天拉不出屎,尿黄得能染布(症状昼夜变化和饮食二便都要写全)。
把脉更要仔细:左手寸脉跳得跟打鼓似的(心脉浮数),关脉细得像头发丝(肝血不足),再搭搭舌头——嚯!舌苔厚得能刮下二两油(湿热内蕴)。按医书对照,这病根子该算外感带内伤(要明确内外病因),主要矛盾在肺热大肠燥(得理清标本缓急)。
该发汗还是通便?用凉药还是温补?(治疗方案要有依据)药方得按君臣佐使配,该用"白虎汤"打底,加两钱大黄通肠,三片梨皮润肺(具体到经典方剂加减)。跟病人说清楚:这药喝下去头两天可能会窜稀,但五天准能退烧,半个月咳嗽见好(疗效预估要靠谱)。
【为啥要记这么细?】记年份是看当年气候(比如庚子年多燥火),月份对应季节病(春多风症)。体型胖瘦关联体质(胖人多痰湿),脸色声音暗藏病根(面黑多肾虚)。问清得病日子能算病程长短(新病易治久病难),之前用药效果就是活教材(前人踩过的坑别重蹈)。
白天黑夜症状变化暗示病位深浅(昼重病在气,夜甚病在血),吃喝拉撒反映肠胃状态(便秘多实热)。把脉要像查监控——寸关尺三个位置(三部九候)好比人体健康仪表盘,哪根脉不对劲就追查对应经络(比如关脉弱多是脾胃问题)。
24种典型脉象就是24个线索密码(浮脉主表证,沉脉主里证),照着《黄帝内经》确诊相当于拿着GPS看病(经典理论不迷路)。开方更要守规矩:该发汗别手软,该进补别小气,七种药方配伍原则(大方、小方、缓方等)像炒菜的火候,十种药物功效类型(宣剂、通剂、补剂等)像食材搭配。寒热温凉对应四季(大热天少用附子),酸甜苦辣调和五脏(肝病多用酸味药)。用古方加减就像老厨子创新菜——既守传统又灵活变通。跟病人说好哪天见效,好比快递查物流——心里有底不抓瞎。
这么一套标准流程记下来,几十年攒成医案大全,治起病来就跟查字典似的准成!胡卣臣老先生都点赞:这套记录法把看病的门道都摸透了,比智能诊断系统还靠谱!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喻嘉言医按:喻嘉言看病居然还要写病历?看看他的病历是怎么写的,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