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至今还记得1978年春天那个下午,当指导员告诉我要调到导航连工作时,我心里五味杂陈。
四年兵了,在这个连队待了整整四年。
从新兵蛋子到老兵油条,从什么都不懂到样样都能上手,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刻在我心里。
可是命令就是命令,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第二天一早,我背着自己的全部家当——一个帆布包,走向了导航连。
说不紧张是假的,毕竟要换个全新的环境,学全新的技术。
导航连在营区的东北角,离我原来的连队有两里地。
走在石子路上,我想起了四年前刚入伍时的情景。
那时候我十八岁,从辽宁老家的小镇来到这里,满怀着对军营生活的憧憬。
现在二十二了,已经算是部队里的老兵了。
导航连的连长姓王,三十多岁,戴着一副眼镜,看起来文质彬彬的。
"小刘,欢迎你来我们连。"
王连长握着我的手,笑容很和善。
"以后你就在我们这儿了,好好干,这里的条件比你原来的连队要好一些。"
什么叫好一些,我很快就体会到了。
中午开饭的时候,我跟着大家来到食堂。
炊事班长老李笑眯眯地对我说:"新来的,我们这儿是后勤灶,每天伙食标准是六毛五分钱。"
六毛五!
我心里一阵惊喜,原来的连队每天伙食费才四毛二,这一下子多了两毛三分钱呢。
别小看这两毛三分钱,在那个年代,这可不是个小数目。
端着盒饭,我发现菜确实比以前丰盛多了。
红烧肉片、炒白菜、还有紫菜蛋花汤。
在原来的连队,一个月能吃上两次肉就算不错了。
"怎么样,比你原来的伙食好吧?"
坐在我对面的班长老张笑着问我。
老张是河北人,已经在导航连待了六年,算是这里的老资格了。
"确实好多了。"
我老实地回答。
"那你得好好珍惜,导航连可不是谁都能来的。"
老张放下筷子,认真地看着我。
"我们这里需要的是有文化、有技术的人才。你小子运气不错,据说是因为你初中毕业,还会修理收音机。"
我点点头。
确实,我在老家的时候就喜欢摆弄各种电器,收音机、手电筒什么的坏了,邻居们都爱找我修。
来部队后,这个特长也派上了用场。
下午,王连长带我参观了导航连的工作场所。
各种精密的仪器设备整齐地摆放着,有些我见都没见过。
这些设备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表面覆盖着密密麻麻的按钮和指示灯。
"这些都是进口设备,价值不菲。"
王连长指着一台标着英文字母的机器说。
"你的任务就是学会操作这些设备,并且负责日常的维护保养。"
我心里暗暗发怵,这些洋玩意儿看起来就比修收音机复杂多了。
"别担心,慢慢来。"
似乎看出了我的紧张,王连长拍拍我的肩膀。
"技术员小赵会教你的,他是大学生,懂英语。"
小赵比我大不了几岁,戴着眼镜,说话轻声细语的。
"这是导航雷达,这是通信设备,这是..."
他一样一样地给我介绍,我听得云里雾里。
"不用急,我当初学的时候也是这样。"
小赵安慰我说。
"技术这东西,只要用心学,没有学不会的。"
晚上回到宿舍,我躺在床上想了很多。
调到导航连确实是个好机会,不仅伙食改善了,更重要的是能学到真正的技术。
在原来的连队,除了训练就是站岗,日子过得挺单调的。
现在不一样了,每天都有新东西要学。
可是第二天的学习就给了我当头一棒。
小赵拿出一本厚厚的技术手册,上面密密麻麻全是英文。
"这是设备操作手册,你得先把基本术语搞懂。"
我翻开手册,里面的英文字母像蚂蚁一样在我眼前乱跳。
虽然初中学过一点英语,但都还给老师了。
"Radar、Signal、Frequency..."
小赵耐心地一个个给我解释。
"雷达、信号、频率,这些都是最基本的术语。"
我拿出一个小本子,认真地记录着每一个单词的意思。
上午理论学习,下午实际操作。
说实话,刚开始真的很吃力。
那些英文缩写看得我头昏眼花,操作步骤也记不住。
有好几次,我都想打退堂鼓了。
"学技术急不得。"
小赵总是很耐心。
"你看,这个旋钮顺时针转是增加信号强度,逆时针转是减少。记住了吗?"
我点点头,可是一到实际操作的时候,还是会搞混。
"没关系,再来一遍。"
就这样,一遍遍地练习,一遍遍地纠错。
一个星期后,我终于记住了基本的操作流程。
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
一次操作练习中,我不小心按错了一个按钮,设备发出刺耳的警报声。
小赵脸色一下子变了。
"你怎么按了紧急停机键?这样会损坏设备的!"
我吓得手足无措,这台设备价值几万元,要是真坏了,我这辈子都赔不起。
"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我结结巴巴地解释着。
小赵深吸一口气,开始检查设备。
幸好只是虚惊一场,设备没有受损。
"以后操作的时候一定要专心,不能有半点马虎。"
小赵的语气变得严肃起来。
"这些设备都是国家财产,容不得一点闪失。"
从那以后,我操作设备时格外小心,每一个动作都要在心里默念好几遍才敢执行。
两个星期后,我终于能够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操作了。
那种成就感,比吃了多少顿好饭都来得实在。
春天过去了,夏天来了。
导航连的工作越来越忙碌,我们经常要值夜班。
虽然辛苦,但是大家的精神状态都很好。
毕竟,我们干的是技术活,有技术在手,到哪里都不怕。
有一天晚上值班的时候,雷达突然出了故障。
小赵不在,只有我和老张两个人。
老张虽然经验丰富,但是对这种精密设备也是外行。
"小刘,你看看能不能修好?"
老张焦急地看着我。
我深吸一口气,开始检查设备。
按照小赵教给我的方法,一步一步地排查。
电源正常,信号输入正常,那问题应该出在内部电路上。
我小心翼翼地打开机箱,仔细检查每一个接线头。
终于,我发现了问题所在——一根信号线松了。
重新接好后,雷达恢复了正常工作。
"好小子,真有你的!"
老张拍着我的肩膀,脸上满是赞赏。
那一刻,我觉得所有的努力都值了。
可是好景不长,没过几天,连里来了一个新的技术员。
听说是从军校毕业的大学生,专业对口,理论功底扎实。
我心里不免有些担心,会不会因为他的到来,我就被边缘化了?
新来的技术员叫小王,确实很厉害。
一上手就能熟练操作各种设备,还能看懂外文技术资料。
连长对他赞不绝口,经常让他负责一些重要的技术工作。
而我,似乎又回到了打下手的角色。
那段时间,我心情很低落。
每天看着小王在设备前忙碌,我只能在一旁帮忙递工具。
"难道我这几个月的努力都白费了?"
我在心里问自己。
就在我快要泄气的时候,一个意外的机会改变了一切。
那是一个周末的晚上,小王突然发高烧,被送到了卫生队。
偏偏这时候,上级通知要进行紧急通信测试。
王连长看着空荡荡的技术室,额头上渗出了汗珠。
"小刘,你能行吗?"
连长的语气里带着忐忑。
"我试试。"
我强压下心中的紧张,开始操作设备。
这是我第一次独立完成如此重要的任务。
整个过程中,我的手心都在出汗。
但是多日的训练没有白费,每一个步骤都执行得很准确。
最终,通信测试顺利完成,上级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表扬。
"小刘,你做得很好。"
王连长拍着我的肩膀,眼中满是赞许。
"看来我没有看错人。"
从那以后,连长对我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重要的技术工作也开始交给我来做。
而小王康复后,我们成了很好的搭档。
他负责理论分析,我负责实际操作,配合得很默契。
秋天的时候,连队要进行技术比武。
我被选为导航连的参赛选手之一。
说不紧张是假的,毕竟还有其他连队的老技术员参加。
但是我对自己还是有信心的,这几个月的学习没有白费。
比赛前一天晚上,我翻来覆去睡不着。
脑子里反复演练着各种操作流程,生怕在关键时刻出错。
老张看出了我的紧张,过来安慰我。
"小刘,别太有压力,就当是平时练习。"
"可是万一我搞砸了,不就给连队丢脸了?"
我苦笑着说。
"你小子想多了,能被选上参赛就已经是对你能力的认可。"
老张点了根烟,慢悠悠地说。
"再说了,咱们导航连从来没怕过谁。"
比赛那天,我发挥得很好,各项操作都完成得又快又准。
特别是在设备故障排除这个项目上,我只用了三分钟就找到了问题所在。
评委们都很惊讶,一个才学了几个月的新兵,竟然能有这样的水平。
最后,我获得了技术比武的第三名。
虽然不是第一,但对于一个刚学几个月的新人来说,这个成绩已经很不错了。
王连长在颁奖的时候说:"小刘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只要肯学习、肯钻研,就一定能够掌握技术。"
那天晚上,连队为获奖的同志加餐。
红烧肉、炖鸡块、还有我最爱吃的酸菜粉条。
坐在食堂里,看着这熟悉的面孔,我心里暖暖的。
调到导航连这几个月,不仅伙食改善了,更重要的是我学到了真本事。
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四年兵,变成了能够独当一面的技术员。
这种成长,是任何金钱都买不来的。
冬天来了,雪花纷纷扬扬地飘着。
导航连的工作更加重要了,因为恶劣天气对导航设备的要求更高。
我已经能够熟练地操作各种设备,甚至能够处理一些复杂的故障。
小赵说我有做技术员的天分,建议我考虑留队转志愿兵。
说实话,我动心了。
在部队学到的这些技术,即使将来转业到地方,也是很有用的。
而且,导航连的生活确实比普通连队要好得多。
每天六毛五分钱的伙食标准,让我们能够吃得营养均衡。
更重要的是,这里的工作有技术含量,有发展前景。
可是家里的情况让我犹豫了。
母亲在信中告诉我,父亲的身体越来越不好,家里的农活越来越忙不过来。
作为家中的独子,我有责任回家照顾父母。
这让我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一边是前途光明的军旅生涯,一边是需要照顾的年迈父母。
我在宿舍里坐了一夜,想了很多。
最终,我还是决定服满义务兵役就回家。
虽然舍不得这里的一切,但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978年的最后一天,连队组织了年终总结大会。
王连长点名表扬了我这个"进步最快的新兵"。
"小刘同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普通士兵也能够掌握高精尖技术。"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我站起来,向大家敬了个军礼。
心里想着,这一年真的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年。
不仅学到了技术,更重要的是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方向。
虽然即将离开部队,但我相信,在这里学到的一切,都将是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那天晚上,我给家里写了一封信。
告诉父母,他们的儿子在部队过得很好,不仅吃得饱穿得暖,还学到了有用的技术。
信的最后,我写道:"爸妈,你们放心吧,你们的儿子没有给老刘家丢脸。"
写完信,我又看了看窗外的雪景。
明年春天,我就要离开这里了。
但是导航连的这段经历,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那每天六毛五分钱的后勤灶,不仅填饱了我的肚子,更重要的是,它见证了一个普通士兵的成长历程。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1978年,四年兵的我被调到导航连工作,吃上了每天0.65元的后勤灶,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