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大暑前后,晒死泥鳅”。又进入了一年里最为酷热的阶段,白天连柏油路都晒到烫脚,更不要说烈日下的人们,豆大的汗珠像下雨一样噼里啪啦地掉。
炎热汗出,不仅会消耗津液,同时也会耗气。汗出得越多,人也越累。真正的解渴,要生津止渴,我们喝进来的水不是津液,只有吸收之后转化成自己的体液,才能称之为津,才会感觉解渴。喝得不对,身体的能量不足以转化,不但不能解渴,还会给肠胃造成负担。
眼看这才刚刚入伏,酷暑还要持续很久,怎样才能轻松一点度过高温天气?酸梅汤,就是夏日里生津解渴的好东西。
01
酸梅汤的消暑传承
酸梅汤是我国传统的消暑饮料。《周礼》中已有用梅子制作的 “浆”,作为祭祀或贵族的饮品的记载。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乌梅等食材成为地方向朝廷进贡的 “土贡” 物品。宫廷中开始将乌梅与其他药材熬煮,制成解暑饮品。后来,酸梅汤从宫廷流入民间,广受大众喜爱。
到了清代,清宫御膳房在民间配方基础上改进,熬制出了“土贡梅煎”,成为皇室夏季必备饮品。据说,乾隆皇帝曾多次在避暑山庄饮用,甚至将其作为赏赐大臣的 “恩物”。宫里的配方流传回民间,备受追捧,酸梅汤成为北京城走红的夏季饮品。
02
酸梅汤的组成及功用
酸梅汤是中国传统的夏季解暑生津饮料,其基本原料是乌梅、山楂、甘草、陈皮,冰糖,辅以洛神花、桂花,乌枣、桑葚、薄荷、枸杞等,具有消食和中,行气散瘀,生津止渴,除烦安神之功效。
酸梅汤非常适合盛夏时出现的食欲不振、口干少津、倦怠乏力的人群饮用,加入冰糖后,酸甜清新,津液顿生,犹如暑天中的一阵凉风,驱走暑湿之气。
“辛甘化阳、酸甘化阴”是传统中医学五味合化理论,而酸梅汤的基本搭配(乌梅、山楂、甘草、冰糖),正是五味合化中“酸甘化阴”的体现。因此,在炎热的夏天,酸梅汤能够帮助我们的身体补充津液。
▲乌梅药材(图片来源:药用植物图鉴微信)
酸梅汤的主要成分包括乌梅、山楂、陈皮、甘草、冰糖,有时还会加入桂花、菊花等,这些成分各有其独特的药理作用。
乌梅:《本草纲目》中这样描述乌梅:“梅实采半黄者,以烟熏之为乌梅……敛肺涩肠,治久嗽,泻痢,反胃噎膈,蛔厥吐利,消肿,消痰,解鱼毒、马汗毒、硫磺毒。” 乌梅味酸性寒,能收敛失散的心气、心神,收敛肝气、肝血,还能敛汗滋阴,生津止渴,堪当君药一职。
山楂:味酸甘,性微温,具有消食化积、活血散瘀的作用。山楂富含维生素C和有机酸,能帮助消化,促进脂肪代谢。
陈皮:味辛苦,性温,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作用。陈皮含有挥发油和黄酮类化合物,能促进消化液分泌,缓解腹胀。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缓急止痛的作用。甘草中的甘草酸和黄酮类化合物有镇咳祛痰、抗炎抗过敏的作用。
冰糖:味甘,性平,具有润肺止咳、补中益气的作用。冰糖可以调和药性,增强口感。
桂花:味辛香,性温,功能温肺化饮、散寒止痛。《本草汇言》中说它“散冷气,消瘀血,止肠风血痢”,《随息居饮食谱》也称它:“辟臭,醒胃,化痰。”
03
分享一款酸梅汤配方
【配料】
乌梅30g、山楂30g、陈皮6g、甘草6g、洛神花1朵、桂花1g、冰糖适量。
【熬制方法】
① 将除桂花和冰糖外的材料清洗干净,并倒入非铁制的锅中;
② 加入2000ml清水,浸泡15分钟;
③ 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煮30分钟;
④ 根据个人喜好放入适量冰糖融化,撒入挂花。
04
结语
酸梅汤里有一款不可或缺的材料,是古老的中药材乌梅。用料正宗的“古法”酸梅汤喝起来会有点烟熏的味道,这是因为乌梅在炮制的过程中,需要用传统的烟火熏烤工艺处理新鲜的梅子:这一过程不仅是为了蒸发水分,也为了增强乌梅酸涩收敛的药效。而“酸敛”正是酸梅汤最主要的作用。
中医认为,酸能够使得气血向人体内部收敛,这使得乌梅对于虚汗过多、长期腹泻、久咳不愈等情况都有治疗作用。
而在炎热的天气之下,用它熬成的酸梅汤性质温和,乌梅的酸与甘草的甜,以及陈皮的微苦融为一体,成为一道三伏天里“不是补药,胜似补药”的最佳饮品。一方面,酸梅汤的“酸甘化阴”可以补益人体津液,另一方面又可借助药材之力,为身体“节能”。
酸敛“节能”酷热之下,人体的气血如同涨潮时的海水,奔涌向外,阳气随着津液的外散一同流失;如果是体质强壮的人,可能并无大碍,但对于那些本就虚弱多汗的人而言,汗出会导致气虚,气虚又进一步加重了虚汗,这就使得他们的夏季过得“苦不堪言”。而乌梅正是打破这个“恶性循环”的关键。它能收敛肺气,就像给奔腾的河水关上闸门,控制津气的外泄,减轻炎热对于气虚之人的影响。
同时,酸梅汤也可开胃消食,增加脾胃的运化功能,吸收更多水谷精华以补充消耗。这也许就是“入伏酸梅汤,出伏莲藕汤”这一古老经验历久弥新的原因——利用天然药材的“酸敛”之力对抗暑热的“蒸腾”,让身体得以在阴阳平衡中安然度夏。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酸梅汤,能被身体快速转化为津液的中医养生消暑饮品,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