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1月16日讯(记者 李月媛 通讯员 熊欢 程向宇)“酸甜苦辣尝过,油熏火烤受过,刀切掌影练过。”邹志平说,30多年来,不管多苦多累,总能坚持下来。1989年,只有16岁的邹志平只身一人在武昌一家小餐馆当学徒;入行仅七年,他成为独当一面的后厨指挥,相继拜师汪建国、卢永良两位著名中国烹饪大师;如今,他是“武昌鱼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代传承的代表、湖北经济学院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教授、翠柳村客舍餐饮行政总厨。
邹志平
“踏实认真、勤奋上进、目标明确。”46岁的邹志平用三个词语阐述30年坚守之心,这也是他对徒弟的要求。2006年,为了练就绝活“快速大刀宰杀鳝鱼”和“桔瓣鱼氽”,他每天凌晨5点起床,到多个酒店、菜场免费帮人宰杀鳝鱼。到了晚上,他就练习“桔瓣鱼氽”,用刀刮下鱼蓉,用水漂、用机器绞,再氽出桔瓣鱼氽。为保持鱼肉质鲜美,邹志平坚持全程使用冰水操作。大冬天,手一直泡在冰水里,冻木了,就在热水里泡一下,接着做。甚至外地出差也不落下功课。
从当年1月到10月,邹志平每天平均宰杀30斤鳝鱼,菜刀换了十几把。师兄弟5人一同学习,但坚持下来的只有邹志平一人。他以2分38秒的速度将活鳝鱼宰杀、去骨、改刀,烹制成一盘美味的“爆鳝花”,5分钟成型氽出桔瓣鱼氽,两项绝活被认定为“首批中华厨艺绝技”。
邹志平认为把每一道菜做到极致,就是一名烹饪师的工匠精神
他认为烹饪是饱含着风土人情、文化传承的艺术,每一道菜都要用心做到极致。武汉军运会期间,他作为餐饮服务专家,负责运动员村及场馆人员、接待用餐菜品设计指导工作,让世界来宾感受舌尖上的荆楚。在2019武汉美食文化节中,他主导设计的“编钟乐舞”楚宴展惊艳亮相,选择冬瓜雕刻了荆楚乐器编钟,选择湖北武昌鱼为主要食材制作了16道菜品。其中不乏他研发的酥鳞武昌鱼、鱼圆狮子头等菜品,这些菜品早在湖北省及全国餐饮行业广为流传。
到2016年,他累计获得各类烹饪职业技能大赛金奖20余次。
作为“武昌鱼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代传承的代表,他认为要“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楚菜的创作,基本80%是延续,20%是进行改良、优化。”2006年,邹志平自创的“酥鳞武昌鱼”,如今已风靡武汉。2014年,创新了“鱼圆狮子头”,经常有同行前来学习。他还将湖北莲藕整理、自创菜品130道,编写了中国首部莲藕菜专著《中国莲藕菜》。
邹志平担任外交部湖北全球推介活动楚菜冷餐会总厨师长,与恩师卢永良大师合影
2012年,他率先在全国成立烹饪工作室,开展技能培训、菜品研发、技能大赛,相继被授予国家、省市技能大师工作室;承办首届楚菜美食博览会、首届楚菜技能大赛、湖北台湾周海峡两岸技能交流、外交部湖北全球推介活动楚菜冷餐宴会制作。还曾担任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烹饪(西餐)项目湖北集训队专家教练组长,培训的学员沈佳静以第二名的成绩入选中国集训队,获全国总决赛第三名,是该项目湖北省参赛最好成绩。
“用毕生的精力,把每一道菜做到极致,就是一名烹饪师的工匠精神!”他说,作为武汉服务业唯一代表入选武汉工匠,倍感荣幸,肩上的胆子也更重了。今后要做好鄂菜的传承创新,大力宣传中华非遗美食,让世界了解中华美食、湖北味道。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楚菜工匠邹志平:把每一道菜做到极致,就是一名烹饪师的工匠精神,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