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新伯是扬州市委宣传部资深干部,硕士学历,对扬州文化有深入研究。他在《扬州晚报》品读专栏发表“通史 通识 通俗——姜师立《大运河文化十讲》读后”文章,客观评价姜师立的新书《大运河文化十讲》,该书是在2025年7月4日江苏书展期间在扬州新华书店首发的。

丁新伯先生在文章中提出了三个核心观点:通史、通识、通俗。通史指该书系统梳理了大运河2500多年的文化发展历程;通识指该书作为普及读本,提炼了水工、漕运、商业等十大文化专题;通俗指该书采用讲稿形式,图文并茂,语言通俗易懂。
丁新伯先生特别强调了这本书对扬州文化的重视,书中引用了大量扬州案例,如扬州运河钞关、五亭桥、汪鲁门宅等。同时他也高度评价了姜师立作为原大运河申遗办专职副主任的专业背景,以及他十多年间撰写的26本运河专著。
在写作风格上,丁新伯先生的评论既有学术性又富有个人情感,作为姜师立的老同事,他表达了对作者专注研究精神的敬佩。文章还提到了这本书的编排特点,比如每讲以古诗词为题,配有190张图片和6个图表。
请您品读丁新伯先生的大作。
附:
通史 通识 通俗——姜师立《大运河文化十讲》读后
丁新伯
今年江苏书展之际,姜师立《大运河文化十讲》新书发布会在扬州新华书店举行,作为老同事的我应邀与会,收到这本新书,不禁感慨与感叹起来。千里运河,迤逦穿行。千年运河,生生不息。大运河之于中国,是绵延千年的文化根脉,是贯通南北的交通要脉,也是蓬勃奔涌的经济动脉。大运河之于扬州,不是生母,便是乳娘。扬州依水而建、依水而兴,抒写了一座城与一条运河的千年情结。作为原大运河申遗办的专职干部,姜师立走遍运河两岸、见证运河申遗、研究运河文化,十多年间撰写了26本运河专著,令我感慨。如今,不遗余力,又为读者呈现了《大运河文化十讲》,令我感叹。用了几天阅读,我觉得这本书的特色可以用“通史、通识、通俗”三个词概括。
通史,该书以讲稿为样式,书写了大运河的文化史,虽然只有十讲,但对运河文化进行了扫描式的叙述。从大运河的概念、发展历程、组成部分作为开端,从大运河的社会文化背景、历史意义、文化概念、文化特点作为推介要点,分类叙述了水工文化、漕运文化、商业文化、建筑文化、园林文化、城市文化、非遗文化、人物故事等十个方面,并附录了大运河申遗过程等,从中可以了解到大运河的前世今生,了解到运河文化的概要精要,了解到运河传唱着中华民族奔腾浩荡的历史壮歌与时代新歌。
通识,该书是一本大运河文化学习教育的普及读本,或是一本通识教材。作为普及通识读本,整本书编著逻辑顺序简明,文字叙述简要,十讲讲稿简练,提纲挈领,抓重点,说要点,讲知识点,谈运河各段各地特色点。比如,大运河沿线著名的水利工程遗址,列举了平津堰、长安三闸、南旺分水引水工程、清口水利枢纽等四大遗址,简要叙述了运河水利工程的过往烟云;比如,运河非遗文化,当下十分热门,作者对此作了分门别类的叙述,特别是对运河沿岸的杨柳青木版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扬州剪纸、中国雕版印刷技艺、苏绣、扬州玉雕、扬州漆器髹饰技艺等作了具体介绍。这些内容,让读者从中了解到运河文化的博大精深、多姿多彩,了解到运河文化的古今辉映、生生不息。
通俗,该书作为讲稿式著作,力求编排艺术、语言叙述通俗易懂,不故作高深,不作文化研究专著,而是让读者看得懂、读得会、了解得明白。在十讲体例中,作者用古诗词作为每讲的篇目主题,十分精到,富有诗意。比如,开篇“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引用唐代皮日休的《汴河怀古二首》诗句作为标题,叙述了大运河的概说,十分贴切、醒目。书中编排图文并茂,引用了190张图、6个图表,让读者赏心悦目。作为扬州人,作者注重引用扬州的案例、扬州的故事。比如,在书中,“扬州运河钞关的收税商品”“高邮同兴当铺与和珅的关系”“扬州五亭桥”“汪鲁门宅”“扬州园林”“与大运河同生共长的城市扬州”“杜牧与大运河的故事”“徐凝、张祜与扬州,月亮城与宜居城”“秦观的故乡在运河边”等,都把扬州作为叙述的重点,讲述奔流不息的大运河,2500多年从未停歇,滋养了运河人家,孕育着扬州的兴衰繁华。
姜师立作为运河文化学者,十多年来专心致力于研究运河文化,成就丰硕,可喜可贺。作为同事,深为他的专注、专一、专心研究运河文化感慨,更为他的大作不断、著作不辍感叹,祝愿他的新作、好作持续问世,为运河文化研究增添活力,为运河学成为显学增添动力。
图:取自网络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丁新伯先生品读姜师立《大运河文化十讲》的文章欣赏,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