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 如今热度颇高,可您知道 “汉服” 一词最初源自哪里,它原本的含义又是什么吗?探寻这个问题,得从文献典籍与考古资料中寻找答案。
目前,在所有文献以及考古发现里,“汉服” 一词最早出现在马王堆 3 号汉墓出土的竹简上。马王堆 3 号汉墓的墓主是长沙丞相轪侯利苍的儿子,其所处年代为西汉初年。编号为 “简四四” 的随葬竹简记载着:“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汉服。” 这里的楚服指的是楚地的服装,而汉服则是指汉朝冠服体系下的服饰。瞧瞧,“汉服” 一词最早的出处,真就是指汉朝的衣服。
不过,在古代,汉服可是个模糊概念,不同时期、不同人,对它的理解大不一样。从出土的商代雕像来看,人物大多身着 “上衣下裳”,似乎挺符合咱们对传统汉服的认知。到了东周时期,除了上衣下裳,还冒出了上下连为一体的深衣,《论语》里孔子穿的 “非帷裳,必杀之”,说的就是比帷裳更修长的深衣。孔子还讲过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为啥这么说呢?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帮着华夏各诸侯抵抗入侵的戎狄,保卫了华夏文化。要是没抵抗住,华夏人没准就得被迫穿上戎狄那种 “左衽” 的服装了。您瞧,至少在孔子那时候,汉服的交领右衽已经成了区分华夏和戎狄的重要服装标志。
再往后,各朝代的汉服都有些变化。秦汉时期,深衣是主要类别,还分曲裾和直裾,曲裾受女性青睐,长度能到地面,把身躯裹得紧紧的,下摆特别宽,走路都不露脚。汉代时,内衣有了改进,东汉后期,襦裙的上襦超短窄,裙子却长到拖地。唐朝时,男士汉服有了新款式,袍衫领子是圆的,还流行头戴襥头,襥头里有叫 “巾子” 的固定装饰品,巾子形状多样,襥头的两脚也变化多端,晚唐时襥头的两脚从软脚变成了硬脚。唐朝女性大多穿的是上襦下裙,初唐时,襦裙配小袖子,下身是紧身长裙,裙腰高得都快到腋窝了,再用丝带扎系。中唐之后,裙子就变得更宽松了。
所以啊,汉服的发展就像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从最初简单的雏形,慢慢汇聚各朝代的特色,不断演变、丰富。它不单单是一件衣服,更是咱们传统文化的鲜活载体,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审美和礼仪规范。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汉服,穿着它走在大街小巷,这股热潮背后,其实是大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您对汉服又有哪些独特见解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汉服” 一词竟最早出自这里,原本含义大揭秘,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