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关于音乐的书,岂能没有音乐?那不等于失去了灵魂?
强烈建议大家一定先到网易云音乐或者QQ音乐里打开歌单《我们为什么爱音乐》,边听边看哦~
我爱音乐,也爱科学
美国音乐人丹尼尔·莱维廷发现的“莱维廷效应”是认知心理学领域的重要成果之一,指即使是没有接受过音乐训练的人,也倾向于记住乐曲的绝对音高而非相对音高。
音高
是传达音乐情感的主要手段之一,兴奋,平静,浪漫和危险等情绪和氛围的表现有很多影响因素,而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就是音高。单独一个高音就能表现兴奋,一个低音就能表现悲伤,把这些音都串在一起,我们就会得到更有利,更细腻的音乐情感。
受文化影响,我们更喜欢把大调与快乐或胜利的喜悦联系在一起,而把小调与伤心或战败的沮丧联系在一起。一些研究表明,人类可能天生就会建立这种联系,但这种联系并非放之四海皆准,因为人类天生的本能会受到文化的影响,可能因为后期接触特定的文化而发生改变。柴可夫斯基在创作芭蕾舞剧胡桃夹子的时候,采用了阿拉伯和中国文化中的典型音节,寥寥数音就能让观众仿佛置身于东方文化当中。
速度
是表达情感的主要因素,速度快的乐曲会给听众带来欢快的感觉,而速度慢的乐曲则会带来悲伤的感觉。虽然这种说法过于简单,但它在许多不同的环境,文化和个人经历的背景下都能适用。
很多人喜欢把音乐声放的很大,经常去演唱会的人会谈到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即在音乐达到115分贝以上的时候,能够让人产生激动和兴奋的感觉。
响度、音高,节奏、旋律和声、速度和节拍统称为音乐的七大要素。
响度,哪怕出现非常微弱的变化,都会影响到音乐的情感表现。
旋律
是作曲家控制我们预期的主要方式之一。音乐理论家们指出,由一项原则叫做填补空白,在一串音符中,如果旋律出现了大幅度跳跃,无论是向上还是向下跳跃,下一个因都应该改变方向。
有时候乐曲满足了我们的预期,有时候又把我们晾在半空,选在我们觉得最不可能的音上。因为乐曲给了我们捉摸不定的感觉,所以我们的预期变得更加有趣。
如果我们爱上一段音乐,它会让我们想起自己听过的其他音乐会集合,激活我们生命中各种情感带来的记忆痕迹。
音乐似乎模仿了语言的某些特征,也能传达出与口语表达相同的情感。音乐还调用了一些与语言相同的神经区域,同时调动了与动机奖励和情感有关的原始脑部结构。
有时候我们听到一段曲子的前几个音,大脑中的计算系统都会让神经振荡器和音乐节拍同步,并开始预测下一个强拍什么时候出现。随着音乐的展开,大脑不断更新,下一拍会何时出现的预期,心理节拍与实际音乐节拍吻合的时候,大脑就会感到满足啊。如果作曲家巧妙的违反这种预期,大脑则会感到快乐,就像一种我们都喜闻乐道的音乐笑话。
我们就是这样在听音乐中,获得愉悦!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们为什么爱音乐?,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