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老家表弟的朋友圈,刚满18岁就被父母送进电子厂打螺丝。
评论区亲戚们齐刷刷点赞“懂事”“稳定”,看得人心里发堵。
这种代代相传的“稳妥陷阱”,正在把无数小镇青年的未来焊死在传送带上。
东莞某玩具厂去年裁员,35岁以上工人集体领补偿金走人的视频上过热搜。
这些二十年前抢着进厂的“幸运儿”,如今连操作智能设备都要重新培训。
更讽刺的是,他们当初让儿女继续接班的流水线,现在都被00后机器人取代了。
时代淘汰你的时候,连声招呼都不打。
考公热潮里藏着多少心酸?
在县城当公务员的老同学,每个月到手3867块,房贷却要还4500。
丈母娘还以为他端着金饭碗,实际上晚上跑滴滴被抓包三次。
体制内的安全感早被高消费击穿了,那些逼孩子考编的父母,怕是没算过体制内食堂涨价都比工资涨得快。
说个扎心数据:2022年全国127万护士中,73%月薪不足6000。
十年前卫校招生海报上“白衣天使”的承诺,在儿科护士被患者家属打掉门牙的新闻面前碎成渣。
职业跟风最可怕的是,当整个赛道挤满人时,连努力奔跑都成了原地踏步。
前几天刷到深圳龙华职校的招生简章,电竞运营、无人机飞手这些新专业报名排到明年。
95后校长说得实在:“父辈眼里的歪门邪道,可能是孩子改变命运的传送门。”当初被骂不务正业的游戏主播,现在帮老家全村卖脐橙的案例又不是没有。
那些劝孩子进厂考编的家长,自己可能连ChatGPT都没听说过。
河北白沟箱包市场转型直播带货,95后老板娘带着五十岁老裁缝们学英语接外贸订单。
这年头连菜市场大妈都在研究社群运营,死守旧饭碗不如教孩子造新饭碗。
看着地铁口啃面包的外卖小哥,突然想起二十年前在纺织厂三班倒的姑姑。
两代人都觉得在“趁年轻多攒钱”,却都没攒下对抗风险的能力。
当骑电瓶车和踩缝纫机变成命运循环,所谓的安稳不过是慢性毒药。
说真的,与其逼孩子进体制,不如给他报个Python网课。
老家镇上修车行的小哥,靠自学编程给修理厂搞了套智能管理系统,现在被三家公司挖角。
这时代哪有什么铁饭碗,饭碗都是自己用本事焊出来的。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穷人定律:越穷的人!越喜欢让子女从事这3种工作,结果越来越穷,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