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良友现代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黎明。
导语:
从国企下岗女工到产业振兴带头人,黎明用近三十年的奋斗诠释了民营企业家的时代担当。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面对国企改制浪潮,黎明在德江县从废旧汽车回收起步,凭借诚信经营和政策敏锐,奠定创业根基。
2009年,她洞察石阡县基建机遇,跨界创办良友建材公司,引进人才、刻苦钻研技术,建成智能化搅拌站,成为当地商砼行业标杆,并获评市级先进个人。
石阡县聚凤乡高原茶场。
2019年,响应乡村振兴号召,她再次转型,在石阡聚凤乡成立良友农业公司,成功盘活高原苔茶园,打造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和国家级示范基地,带动五个乡镇发展3万余亩有机茶园,年发放劳务工资超1500万元,为当地农民铺就稳定增收路。
黎明的三次创业跨越不同领域,始终紧扣时代脉搏,以诚信筑基、以匠心筑梦、以情怀助农,展现了民营企业家敏锐把握机遇、勇于开拓创新、积极回报社会的精神风貌,成为个人奋斗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的生动写照。
诚信筑基:废旧车市闯新机
时针拨回1994年,中专毕业的黎明被分配到德江县物资公司,开始了与生产资料打交道的生涯。从钢筋、液化气到摩托车,她几乎卖遍了公司的商品线,最终在报废汽车回收的岗位上沉淀下来。
“虽然当时每个月工资只有60元,但在县城也算是一份稳定的好工作。”她坦言道。然而,时代的洪流奔涌向前,2000年国企改制浪潮席卷全国,黎明与千千万万工友一样,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
黎明在废旧车市场淘金。
“与其随波逐流,不如乘风破浪。”面对下岗的冲击,黎明没有选择随大流奔赴沿海打工,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个她已然熟悉的领域——废旧物资回收。凭借着在物资公司积累的经验和人脉,她成立废旧物资回收公司,专攻报废汽车、闲置设备等的回收与再生利用。
创业的艰辛远超想象。这个很少吃苦的县城女子,成天窝在废旧堆里。白天,她亲自出门收购报废车辆,忍受日晒风吹;晚上,则要指导工人进行拆解、分装,常常以沙发为床。然而,初期的辛劳并未换来丰厚的回报,公司一度经营困难。
转机出现在公司成为铜仁市丰源物资再生利用有限责任公司德江分公司之后。市公司总经理王培育对黎明语重心长地说:“办企业要时时关注新闻,了解国家政策和社会发展动态,在新形势中寻找发展机遇。”这句话点醒了黎明。从此,每天看新闻、研读政策成了她的必修课。
黎明在废旧车市场淘金。
2001年6月,国家出台政策规范报废汽车回收拆解,旨在保障道路交通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环境。早有准备的黎明敏锐地抓住了这一政策东风。
她一边深入市场调研,主动跟踪即将报废的车辆资源,做好前端服务;一边积极争取县车管所的支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进行回收拆解,坚决杜绝报废车辆非法流入市场。“企业经营既要专业,也要专一。”她将诚信经营、守法经营奉为圭臬。
正是这份诚信与专注,让黎明的废旧汽车回收再利用事业逐渐步入正轨,经营状况显著改善。到2008年,公司年产值已超过1000万元。这段在废旧车市“江湖”的淬炼,不仅为黎明积累了宝贵的“第一桶金”,更锤炼了她的商业嗅觉和对政策机遇的把握能力,为后续更大舞台的创业埋下了伏笔。
匠心筑梦:商砼江湖绽芳华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已在废旧回收领域站稳脚跟的黎明开始寻觅新的商机。2009年,一次受邀到石阡县泡温泉的经历,意外地成为她事业的新起点。
彼时,石阡县正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机遇,启动了县城第四轮总体规划修编,重点建设工业园区、西部大茶都,并大力推动温泉大道、县城垃圾填埋场、行政中心广场等一批重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
良友建材旧貌。
在为期9个月的深入调研中,黎明敏锐地发现一个巨大的市场空白:石阡县竟然没有一家专业的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当地楼房建设还在大量使用预制板,混凝土搅拌主要依靠人工,效率低下且质量难以保证。
她清晰地看到,预制板因其抗灾能力差、隔音隔热效果差、防渗水能力差等弊端,正逐步被市场淘汰,多地已出台法规推广使用商品混凝土。“企业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黎明意识到,石阡即将到来的大基建浪潮。
2010年5月,黎明果断与石阡县签订招商引资合同,在县城北第二工业园区投资建设占地32亩的石阡良友建材有限公司,专业生产和销售商品混凝土、常规优质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掺合料等建材产品。
良友建材旧貌。
然而,跨界进入技术门槛较高的混凝土行业,挑战接踵而至。创业伊始就遭遇“当头一棒”:由于对混凝土强度等级配比等技术参数掌握不足,公司搅拌的第一桶混凝土就因外加剂使用不当,导致流变性能不足,无法交付客户。
屋漏偏逢连夜雨,得知良友建材的窘境,外加剂供应商趁机在原价每吨2300元的基础上大幅涨价800元。“隔行如隔山”的现实,给创业热情高涨的黎明泼了一盆冷水。
困境没有击垮她,反而激发了更强的斗志。“企业要有自己的专业人才队伍!”黎明痛定思痛,决心在混凝土领域攻坚克难。2012年,在贵阳建筑工程同学的帮助下,她重金聘请拥有40余年混凝土行业经验的专家刘志广,组建起集研发、生产、修理为一体的试验团队,开始主攻高性能混凝土的研发。
工人在良友建材厂房作业。
刘志广入职第一天就教导黎明:“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成一行。”这份精益求精、细致入微的工匠精神深深感染了黎明。为了熟悉混凝土生产的全流程,她卸下妆容,穿上工装,深入车间一线。她一边如饥似渴地学习混凝土相关知识,一边亲自动手参与实践。
“整整在车间搅拌了一个月的混凝土,被员工们戏称为‘素颜美人’。”黎明回忆这段经历时,笑容里带着自豪。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黎明快速成长。她将原材料进场、计量、搅拌、运输、现场浇筑等流程熟记于心,在外加剂使用方面也积累了独到心得。
她甚至亲自参与公司生产线优化以及C60高标号混凝土的研发工作。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失败、总结与再出发,黎明和她的团队终于成功打造出HZS180型自动化生产线,使公司的年生产能力跃升至60万立方米。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驱动。2019年,良友建材依托国家试点“砼智造工业互联网平台”示范项目建设,成功转型升级为石阡县第一家新型环保型混凝土智能工厂,员工规模也从最初的10多人扩展到72人。
政府的支持也为企业增添了动力。2022年初,因转型升级和设备更新投入巨大,石阡县相关部门积极行动,为企业协调解决近400万元资金,并帮助其完成了智能化信息改造。“各个部门对我们的发展都有帮助,让我们在石阡发展更有信心、有干劲。”黎明对当地营商环境由衷点赞。
凭借过硬的质量和良好的信誉,良友建材的产品通过检验完全达到国家建筑材料质量标准,获得了省级相关部门的资质认定。公司参建了石阡长途客运站、石阡城南温泉酒店、石阡县仙人街景区等重大工程项目,成为当地环保型智能化搅拌站的标杆企业。
工人在良友建材厂房作业。
在2022年贵州省预拌混凝土质量检测中,良友建材排名全省前二十,一度占据石阡混凝土市场80%的份额。黎明本人也因其贡献,被评为“2021-2023年铜仁市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先进个人”。
然而,市场风云变幻。转眼十多年过去,石阡县混凝土行业从良友建材一家独秀发展到五家企业同台竞争。由于上游砂石资源的垄断和市场的不断分化,良友建材的市场空间受到挤压,开始面临下行压力。
面对新的挑战,已在商砼江湖打拼出一片天地的黎明,不得不开始思考寻找其他行业的商机。2023年6月,石阡良友建材有限公司宣布停产,为其在石阡城市建设篇章画上了阶段性的句号。
茶香筑情:万亩青翠谱新篇
当混凝土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已过知天命之年的黎明,将创业的第三次目光投向了黔东层峦叠翠的茶山。这一次,驱动她的不仅是商机,更有一份对乡土和农民日益深厚的情怀。
贵州良友现代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茶园基地办公楼。
2019年初,作为良友建材公司代表,黎明参与了“千企帮千村”活动,第一次深入石阡县聚凤乡高原村。眼前的景象让她深感震撼:这里拥有3000多亩纯正的古老苔茶园,是珍贵的石阡苔茶种源基地。
山上还留存着寄托一代人青春记忆的知青茶厂遗迹。然而,由于管理粗放、茶农只采明前茶导致效益低下,这片昔日的全县最大茶场早已风光不再,茶园被茂密的茅草掩盖,土壤板结严重。
“企业帮扶农村,不仅仅是捐款捐物和慰问,关键是要帮农民找到一条稳定的增收路。”县领导的一席话,深深触动了黎明的心弦。她进一步了解到,茶园如果经过科学管理,一年春、夏、秋三季均可采茶,蕴藏着巨大的增收潜力。
贵州良友现代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左一)、中国杰出传统手工制茶师牟小虎(左二)介绍石阡苔茶特质。
这次真诚的帮扶活动,让经历了两次城市创业起伏的黎明,真正接触和了解了“三农”,也让她爱上了农村广袤的天地和淳朴的乡亲。投身茶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决心,在她心中悄然萌发。
2019年12月,黎明迅速行动,成立贵州良友现代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她创新性地采用“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承租了高原村1200多亩亟待复兴的茶园,并力邀贵州著名茶叶专家牟小虎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立志打造一家集种植、研发、生产、营销、茶旅融合为一体的现代化茶叶企业。
茶园改造的第一步就充满挑战。在牟小虎的指导下,需要对老茶树进行深度更新复壮——连续三年剪掉所有枝叶,只留下光秃秃的茶树主干。看到陪伴多年的茶树被如此修剪,当地村民心疼得直掉眼泪。为了安抚村民,也为了全身心投入茶园建设,黎明干脆在茶山租用民房住了下来,一住就是两年。
贵州著名茶叶专家牟小虎在炒茶。
这两年,她专心指导茶园标准化建设,潜心学习传统茶叶制作技艺。从茶苗培育、规范种植、科学除草、精准剪枝、合理施肥到绿色病虫害防治,所有茶园管理环节均严格对标国际通用标准,从源头上确保茶叶的优良品质。
决心与投入铸就成果。黎明出资4000余万元,按照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的要求,建成3800平方米的现代化茶叶加工厂和5800平方米的白茶精加工车间。
为提升产品竞争力,她多次自费前往云南、福建、浙江等茶叶大省考察学习,不惜花费数十万元购买市场上的畅销茶叶作为研究样本。经过潜心研发,成功推出涵盖高、中、低端的石阡苔茶白茶、苔茶红茶等多个系列产品。
当地群众在茶山采茶增收。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五年的深耕细作,沉寂多年的高原茶场奇迹般地焕发新生。基地被评为“中国茶叶茶园规范化管理项目示范基地”,并成为中粮集团旗下中茶公司在全国的第19块、在贵州省的第一块茶叶示范基地。
良友农业公司也因此在贵州茶界崭露头角,年产干茶100余万斤,年产值突破3000万元,被评为“贵州省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并与中粮集团、国铁复兴号高铁专列等重量级伙伴达成战略合作协议。
修复改造后的高原村知青茶厂旧址。
更可贵的是,公司每年向当地群众发放工资超过1500万元,有效带动了石阡县本庄等周边5个乡镇发展改建3万余亩有机标准化茶园,为当地农民铺就了一条稳定的增收之路。
“办企业不仅要顺应时代潮流,还要有民生情怀。”站在茶香四溢的高原茶场,黎明眺望着连绵的绿浪,心中已在谋划下一步:办好茶山的免费食堂,建好石阡农特产品云仓,带动更多乡亲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结语:
从德江县城物资公司的柜台,到废旧回收场的油污铁锈;从石阡工业园区混凝土搅拌站的轰鸣,到聚凤茶山沁人心脾的芬芳——黎明的人生,就是一部不断攀登、不断转型的创业史。她的每一次转身,都敏锐地捕捉到时代发展的机遇;她的每一段征程,都浸透着诚信的底色、匠心的追求和为民的情怀。
在石阡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黎明这朵“黔东民企红玫瑰”,历经风雨洗礼,将根须深深扎进乡土。她的故事,是个人奋斗与时代浪潮同频共振的生动写照。
黎明用行动证明——只要心怀理想,勇于探索,人生的每一次转折,都可以成为向上攀登的新起点;只要脚踏实地,情系热土,再陌生的领域也能耕耘出丰收的田野。
从“废品堆”到“茶山巅”的跨越,黎明仍在路上,她的创业梦与中国乡村振兴梦正一同向着更广阔的天地延展。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田勇
一审 葛永智
二审 杨聪
三审 朱邪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从下岗女工到创业先锋——石阡民营企业家黎明三度创业书写时代答卷,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