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航天科技

武汉市商业航天基金进基地活动成功举办,签约四个项目超19亿元

 

近日,由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新洲区人民政府主办,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协会承办的“2025年武汉市商业航天基金进基地”活动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举行。

(新洲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谢光荣 致辞)

(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 余靖玲 致辞)

(湖北省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产业发展处处长 郑光权 致辞)

活动现场,项目签约成果丰硕。新洲区人民政府与天雁卫星物联网科技(武汉)有限公司、遨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等企业签约。

遨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一家专注于研发优质商业卫星和各类宇航飞行器推进系统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电推进系统作为卫星的核心部件,承担卫星变轨组网、轨道维持及离轨任务,可大幅减少卫星质量、降低组网成本、延长星座在轨寿命。

遨天科技已建成国内首条商用电推进智能制造产线,配备多台国际领先的推力器自动化装配、检测设备以及数字化管理软件系统,具备每年为约1500颗商业卫星配套的量产能力。该企业与新洲区政府签约,重点布局卫星电推进系统研发及智能制造。

据遨天科技武汉子公司负责人何路介绍,企业将在武汉建设第二智能工厂,扩大霍尔电推力器产能,以适配大型卫星星座建设、深空探测等高端场景。

作为另外一家签约的企业,天雁卫星物联网科技(武汉)有限公司的海上发射平台项目备受关注。该项目旨在破解我国商业航天发射能力不足的问题,为武汉航空航天产业补链强链。

华中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党委副书记宋建涛指出,商业航天前景广阔,涵盖卫星宽带、太空制造、星际采矿、太空旅游等领域。当前全球商业航天格局中,中国虽位居第二,但在卫星发射数量等方面仍存在差距,火箭卫星发射成本高和发射能力不足制约发展。

据预测,2025—2030年中国需发射5.3万颗卫星,按一箭十星计算,每年至少要发射1000次。然而,我国现有的4个陆基发射场年发射上限仅120次,加强发射团队建设迫在眉睫。

武汉天雁提出“移动海上发射平台+可回收火箭”模式降低成本。活动现场,中交机电工程局有限公司与武汉天雁签订股东协议,共建发射平台及配套基础设施,支持快舟火箭常态化发射,目标是年发射30次。

天雁卫星物联网科技(武汉)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汉天雁”)总工余少波介绍,武汉具备商业航天全产业基础条件,但缺乏火箭发射和回收能力。武汉自2018年起探索海上平台建设,此次该企业将联合相关单位研发10万吨级半潜式发射船。

从商业模式看,平台采取对外租赁,预计2026年实现年发射30次。在产业协同上,天雁与多家企业合作,带动武汉本地船舶制造、新材料等产业链发展,预计2026年带动产值15亿元。

未来,武汉天雁计划在2028年前建成3座海上发射平台,占据国内商业发射市场40%的份额,并探索“海上平台+空天飞机”的航天运输模式,助力武汉商业航天发展。

相关负责人表示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发展迅猛,围绕箭星网端构建起完整的商业航天全产业链条。这里拥有国内首条柔性智能化小卫星生产线,具备年产240颗通用卫星的能力。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也在此扎根。未来,武汉将依托该基地,持续推动商业航天产业迈向新高度。

来源:长江日报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武汉市商业航天基金进基地活动成功举办,签约四个项目超19亿元,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