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津滨海客户端】
津滨海讯(记者 牛婧文 尹冰晶)今年上半年,天津经开区科技创新工作多维发力、成果丰硕。在创新资源方面,国家级高质量科技企业数量、R&D经费投入、省级以上研发机构等核心指标稳居全市榜首。在生态构建方面,正式印发新版科技政策,天津经开区天使投资基金启动运营,首批市级未来产业先导区成功入选。在科创平台落地方面,实现多个区域前沿智能科研平台率先落地。
创新资源加速集聚
2025年,天津市启动国家级高质量科技企业推选及天津市猎豹企业评价工作。目前,天津经开区已有22家企业入选天津市首批国家级高质量科技企业初选名单,总量全市第一。通过对企业营收规模、研发强度、科技人才储备、创新积分等创新能力指标的综合评估,超40家经开区企业达标天津市猎豹企业评价条件,数量保持全市领先。
与此同时,天津经开区不断推动研发机构提质增效,航天瑞莱科技成为2025年天津市唯一获批组建市级工程研究中心企业,市级工程研究中心建设数量连续四年保持全市第一;七一二通信等12家单位通过天津市企业重点实验室验收,数量占新区比重超50%,创历年纪录。工程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企业重点实验室“三心一室”总量达201家,提前完成“十四五”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建设目标。
今年,天津经开区企业研发实力也在不断进阶,成果与人才实现双维突破。截至6月底,天津经开区企业获得天津市科学技术奖数量及质量创历史新高,20家企业27项成果获奖,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奖项目达16项。飞旋科技联合8所高校斩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速高负载磁悬浮轴承关键技术”项目,打破国外技术垄断。5人入选滨海新区第四批杰出科技人才,连续四批次居滨海新区首位
生态体系进阶升级
5月份,天津经开区正式印发《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深入推进科技创新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若干措施》,这份“重量级”政策支撑起区域创新全链条的政策体系,为科技政策优化迭代提供指引。
谋划未来产业,布局发展路径。天津经开区牵头申报了首批天津市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并成功入选。天津经开区积极落实天津市未来产业培育发展行动方案和滨海新区“8151”工程,因地制宜推动未来产业发展,在“未来智能、生命科学、前沿材料”三大核心赛道形成创新优势,具备争创国家级先导区“入场券”。针对未来产业三年行动计划,天津经开区已初步构建“4+2+X”未来产业发展布局思路,在夯实科技策源能力、加强场景示范牵引等方面提出创新举措。
在搭建研产协同平台方面,天津经开区以促进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为目标,上半年累计开展16场活动拓展研产对接渠道。通过启动成果转化“萤火计划”,举办“医药大健康专场”对接活动,天津经开区聚焦科创企业出海需求,整合多元服务内容,辐射京津冀。此外,天津经开区还积极推动8场企业与高校院所深度对接活动,一汽丰田研发、中汽研、长征火箭、辰星自动化等企业与北京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工业大学等开展“校企握手·科转小桌局”活动;并深度参与中科院对接活动,推动天津渤化化工与中科院新疆理化所合作,拟替代美国进口甲醇制烯烃工艺,推动关键技术国产化落地。
科创平台迈上新台阶
今年以来,天津经开区还全力握稳科创平台落地“接力棒”。天津科技大学产学研融合合作向新向实,获批生物性纤维全国重点实验室,上市龙头企业上海润达医疗联合泰心医院成立区域首个AI医智体科研平台;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天津分中心获批成立,填补区域工业防护数据空白。新兴绿色能源与新材料研究院新增全钒液流电池生产、销售,全产业链主体落地。
上半年,天津经开区围绕科技工作形成的这一系列成果不仅是地区创新势能的厚积薄发,更是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的生动注脚。集聚创新资源、营造生态体系、锻造平台载体。不难看出,天津经开区正在积极塑造科技创新的“强引擎”,为高质量发展写下了掷地有声的“经开区答卷”。(经开区供图)
本文来自【津滨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天津经开区交出上半年科技“高分卷”,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