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 潮
宋·苏轼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全诗解析:苏轼的这首诗,以“庐山烟雨浙江潮”起句,亦以此句收束,首尾相衔,意象回转。庐山烟雨与浙江潮的景象,美名远播,令人心驰神往,没有见过,徒留千般怅恨难消解。
紧接着诗人笔锋轻转:待真正身临其境,却别无所感,庐山烟雨与浙江潮水依旧还是庐山烟雨与浙江潮,没有两样。
诗中深意,尽在“别无事”这三字点化——人生种种执念,原不过是浮名所累,如同迷障遮眼。待亲自经历过后,曾经强烈向往的执念便自然消散,空余寻常景象,却终在平常中照见真实:执念消解之际,才是真实世界敞开之时。
这首诗以简洁平淡之语,道尽人生三重境界:初时执迷于物象之美,继而历尽追寻,终于回归本真,彻悟所谓奇观亦不过寻常风物。苏轼以禅思入诗,在云烟与潮汐的起落间,为世人点亮了一盏勘破执念、安顿心灵的智慧之灯。
潮退处——观潮三境
钱塘江畔,人潮如流汇聚而来。眼神中焦灼的期盼,汇成无声的暗涌,不安地拍打着钱塘堤岸,只在等待那传说中的惊涛骇浪破空而来。
来了!一线白浪自海天相接处奔袭向前,它裹挟着风雷之势横推至眼前,发出天地撞击的轰然巨响。惊呼与赞叹瞬间被扑面的水汽吞没,分不清脸上是咸涩的浪沫还是滚烫的热泪。那一刻,仿佛握住了天地间最磅礴的呼吸。
然其势也勃,其逝也忽。巨潮迅疾越过,轰鸣如退潮般远去,唯余浑浊江水翻涌着层层白沫,在眼前漂浮。人声渐稀,海塘石阶上水痕狼藉,蜿蜒如泪。一位老者默默俯身,拾起潮水遗落的一枚小小海螺,仔细拂去沙粒,握在掌心,仿佛握住了一个退潮后的小小宇宙。
喧嚣散尽,江水复归平缓。那曾震耳欲聋的潮声,终于在心海中越退越远——原来惊天动地的壮阔,竟也终归于这宁静的、略带咸腥的寻常黄昏。
潮退处,水痕蜿蜒如偈。 再多的期待,往往在满足的瞬间显出其空茫的质地。执念是扑向烈焰的飞蛾,待灼痛翅膀方知那光明原是幻影;而生命的真实纹路,恰在潮头散尽、烟火寂灭后,于露水微凉的石阶上悄然显现,就像那枚被遗忘又被拾起的海螺,静默,却自有其圆满。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解析《观潮》:观潮三境界,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