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员工提交辞职信的那一刻,HR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一封辞职信,不仅仅是离职流程的起点,更是劳动法律责任风险的高发地带。HR一旦处理不当,企业可能因程序瑕疵、审批缺位、证据缺失等问题,被动承担违法解除责任、补发工资补偿,甚至输掉劳动仲裁。
那HR收到辞职信后,到底该重点审查什么?
从近年大量劳动争议实务看,以下六个维度,必须逐一排查、全程留痕:
一、辞职信的“文本规范性”,决定法律效力
规范的辞职信应具备以下基本要素:
员工姓名、部门、岗位;明确表达辞职意愿(如“本人申请辞去××职务”);期望离职日期;员工亲笔签名及日期。不规范的辞职信如无效撤回、日后争议,企业难以举证其为“劳动者单方解除”行为,容易被认定为“违法解除”。
二、递交方式是否合规?是否留有接收凭证?
辞职信的递交应符合公司制度或常规操作方式,包括:
当面提交纸质原件,由HR签字确认并注明接收时间;通过企业邮箱发送,保留邮件记录及阅读回执;通过OA系统或钉钉流程提交,确保系统中可查阅全流程日志。建议:纸质信件务必扫描归档,原件签收保存;电子文档要生成PDF并存入员工离职档案,保留元数据。
三、递交时间是否符合《劳动合同法》通知期?
HR收到辞职信后,应第一时间判断:
试用期员工是否提前3日;正式员工是否提前30日通知;如为即时离职,是否为《劳动合同法》第38条下的被迫解除。若未满足通知期且未经公司书面同意擅自离职,用人单位可依法主张违约或赔偿损失;但若HR未在第一时间提出异议,将被视为“默许”,失去追责依据。
四、辞职理由是否涉及争议线索?要不要深入排查?
虽然员工有权不说明辞职理由,但若其在辞职信中写明:
“因公司拖欠工资”;“社保未缴纳”;“领导存在职场骚扰”等敏感言辞,HR应立即启动调查程序,判断是否构成被迫解除劳动合同(即《劳动合同法》第38条情形)。
如属实且不予回应,公司可能承担“违法解除”责任,需支付2N赔偿金。
五、离职审批流程是否完备、合法?
一封辞职信,不是HR“签个字”就了事。
合规流程应包含:
员工提交 → 直属上级签批 → 部门负责人审批 → 人力资源核准 → 管理层备案(如需);特殊岗位(如财务、IT系统管理员、掌握商业秘密人员)还需风险提示与岗位封闭审批。缺失审批流程,可能导致用人单位未尽解除前告知义务,被员工主张“被迫解除”或“无效解除”。
六、是否系统归档?能否实现全流程合规留痕?
在数字化人事管理系统下,建议将以下事项系统留痕:
辞职信提交、接收时间节点;审批人、审批时间;工资结算时间;离职证明出具时间及内容;社保停缴时间及操作人。企业在劳动争议中往往因缺乏流程记录或系统日志,而被法院采信员工单方面说法,增加败诉风险。
结语:不是所有辞职都是“自愿离开”,HR要有风控思维!
辞职信看似小事,实则牵动着合同解除的合法性认定、劳动报酬争议的证据链,甚至影响后续的仲裁诉讼结果。
HR不能仅从“流程角度”看辞职信,更应从“证据角度”“风险角度”全面把关。
掌握这六个维度,不仅能合法合规处理离职,更能让企业在用工管理中始终保持主动、安全与专业。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HR审核辞职信,要查的不是“态度”,而是这六个法律风险点!,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