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话题很火。
“不要放弃下午四点。很多人到了下午四点就会觉得快到晚上了、一天的时间所剩无几,于是失去做事或是走出门的动力、把想做的事情都搁置到明日。”
我看完,哑然一笑。
下午四点不都在公司当牛马吗?说不定还在准备下一场会,容你丧失动力吗?
单身的姐妹,回到家以后还能被手机“冲刷”。而我们这些有了孩子的,下班回到家,想被冲刷都不行。只能把孩子张罗完后才能做自己的事情。
其实,不要放弃的是晚上九点钟。
从晚上九点到十一点,即便只有短短三小时,也足以构建一个丰盛、愉悦、平静的夜晚。
高质量输入:用阅读点亮思维
说到滋养,没有什么比深度阅读更能填充精神的了。你可能觉得,下班后看书太累了。但其实,高质量的阅读带来的信息输入,就像给你的大脑注入了一股清流。它能帮助你跳出日复一日的琐碎,去触碰更广阔的世界,去吸收别人的智慧。
我发现,哪怕只是睡前翻开几页书,读上20分钟,第二天醒来,脑子都会感觉更清晰,思绪也更活跃。这种高质量的“充电”,是任何短视频都给不了的。
你可以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手,比如女性成长、职场领悟、甚至是一些轻松的文学作品,慢慢培养起这个习惯。久而久之,你会发现,你和那些“读书差距”越来越大的人,有了本质的区别。
✍️ 自我对话:让文字治愈内心
如果说阅读是向外汲取,那么写作和写日记,就是向内探索。拿起笔,或者打开文档,把那些盘旋在脑海里的思绪、那些难以名状的情绪,统统倒出来。
我曾经有过一段特别焦虑的时期,感觉自己“内核不稳”,做什么都提不起劲。后来我尝试每天晚上写日记,哪怕只是一段话,记录下当天的感受和思考。
这个过程,就像是一个自我疗愈的仪式。它让我看清自己的情绪,理解自己的需求,甚至帮助我找到了“内耗拯救”的出口。那些写下的文字,不仅是情绪的出口,更是你认识自我、重塑“主体性”的宝贵印记。无需追求文采,只管真诚地去写,去感受。
♀️ 联结世界:从屏幕走向生活
手机把我们困在一方小小的屏幕里,而真正的生活,在屏幕之外。当你在家坐得太久,或者感觉思绪堵塞时,不妨换上舒适的衣服,在小区里散散步。感受晚风拂过脸颊,听听街边的声音,看看路灯下偶尔匆匆而过的人群。晚上九点的风景另有一番滋味。
这种与世界的具体联结,能迅速把你从虚拟的疲惫中抽离出来,让你的感官重新活跃起来。你会发现,原来生活中的小美好无处不在:一朵悄然绽放的花,一阵带着泥土芬芳的雨后空气,甚至只是路边小店里飘出的饭菜香。这些真实而鲜活的体验,能极大地提升你的“生命力”,让你感觉重新“活”了过来。
一个能让你精神放松的夜晚,不必惊天动地,不必耗费巨资,只关乎你如何对待自己。在平静如水的夜晚,静静地翻一本书,把白天散出去的能量一点一点地收回。你会发现,即使是晚上九点,也不晚。不要放弃晚上九点钟。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生建议,不要放弃晚上九点钟,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