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业做鸡37年”——这句在行业圈内流传的玩笑话,背后是中国快餐行业从启蒙到成熟的完整轨迹。
作为北京肯德基首位本土总经理,这位土生土长的北京南城女性,用职业生涯串联起洋快餐从“奢侈品”到“国民餐饮”的蜕变,也成为一代餐饮人在标准化体系中成长的典型样本。
1987年:洋快餐的“破冰式招聘”
1987年7月,《北京晚报》末版一条几十公分宽的招聘广告引发关注:美国肯塔基家乡鸡招聘100名员工,要求女性身高1.65米以上、男性1.75米以上,掌握基础英文。
彼时,改革开放不足十年,“炸鸡”还是裹着面糊油炸的传统做法,而这份标注“月工资超百元”的工作,门槛堪比当时的航空乘务员。
招聘现场设在西城29中学,2000余人排成长队,最终入选的97人里,既有胡同里的“胡同串子”,也有工厂子弟。
复试环节的录音机成了最大障碍——播放的“onepiece、twopiece”(一块、两块)连读听力题,让只接触过许国璋英语教材的应试者普遍懵圈。后来人们才明白,这些看似简单的考题,实则是为应对前门大街日益增多的外国游客做准备。
7月19日,首批员工收到挂号信通知入职。培训在无空调的教室里进行,9寸橘黄色电视机循环播放操作规范:“小耳柜是装15块鸡的容器”“旁肋为鸡的特定部位”。
最具挑战的是原料处理——每日需搅打鸡蛋与牛奶混合液,不少人因腥气几欲辞职,其中就包括后来的北京总经理。
开业初期的肯德基,从桌椅到餐具均为进口。员工需跟着海关人员清点集装箱,有人因此被质疑“有背景”,实则只是“埋头完成分配的任务”。
这种高强度的标准化训练,为后来的人才梯队建设埋下伏笔——入职仅一周,就有员工从基础服务岗被调至管理岗,开启了“在实践中成长”的晋升路径。
标准化与本土化的博弈:从“喊口号”到“入乡随俗”
1987年11月,前门肯德基开业当天,13台收银机后站着统一着装的服务员:肉丝袜、船鞋、条纹衬衫,对着扒着茶色玻璃张望的市民齐声喊出“欢迎光临肯德基”。
彼时,一只鸡腿售价2.5元,相当于普通工人半天工资,家长带孩子消费时,往往只给自己点5毛钱的小圆面包。
服务规范的严苛程度远超预期。“七步服务法”从问候到找零环环相扣,少一句便扣分;炸锅温度误差需控制在1度内;擦桌毛巾分四种颜色:粉巾擦大厅、黄巾擦生品台、蓝巾擦前台、绿巾擦操作区。
更特别的是“隐蔽考察”——新加坡籍经理会躲在对面钟表店的玻璃后观察员工操作,这种“无间道式管理”后来成为行业隐性规则。
员工福利折射出时代特征:每日4元餐补可买半只炸鸡腿,年轻人常将鸡骨头藏于房梁,打烊后掏出来分食;花生米、冰激凌上的樱桃都是“紧俏品”。东四店盘点时,曾从天花板捅出一堆鸡骨头,成为老员工口中的趣谈。
进入90年代,本土化改造逐步推进。菜单从最初的“红星啤酒”调整为豆浆油条;引入澳门马爹利蛋挞配方,成为长销品;六一儿童节推出小水壶、卡通玩偶等赠品,引发凌晨排队潮。
2000年后,“疯狂星期四”从促销活动演变为国民级营销IP,截至2025年已衍生出上百种段子版本,成为品牌与消费者互动的独特方式。
行业扩张中的人才迭代:从“自行车巡店”到“区域掌舵”
1994年,首批员工中有人晋升为区经理,管辖四五家门店,日常靠自行车穿梭于胡同间巡店;1997年,上海总部引入电脑系统,3.5英寸软盘的使用成了新挑战——有员工因未退出软盘导致电脑无法启动,最终在台湾同事指导下才掌握操作技巧。
2005年,北京肯德基迎来首位本土总经理。这个此前换过十几任掌门人的岗位,终于由熟悉北京市场的“自己人”接手。
面对禽流感、苏丹红等危机,团队摸索出“透明化沟通”策略:公开检测报告、邀请媒体参观后厨,逐步重建消费者信任。
行业竞争催生“贴身战术”。肯德基与麦当劳常“隔街对开”,看似针锋相对,实则共同培育了快餐市场。
这种模式后来被中式快餐借鉴,形成“挨着大牌开店”的布局逻辑。到2010年,肯德基非石油类产品占比已超50%,川辣鸡腿堡、老北京鸡肉卷等本土化产品成为主力。
从“洋符号”到“国民记忆”:快餐业的社会镜像
肯德基的发展史堪称微观社会史。1987年,它是“开放符号”,吸引倒爷们专程来“看美女服务员”;90年代,成为家庭消费场景的重要选择,六一儿童节的促销活动能让服务员喊哑嗓子;2000年后,随着外卖兴起,逐渐融入日常饮食结构。
菜单变迁藏着文化融合密码:从早期的“美式经典”到后来的“中西结合”,再到近年的“健康创新”,植物肉汉堡、纯肉无面包“肉汉堡”等产品,呼应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
2023年数据显示,其本土化产品占比已达70%,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退休后的加盟店主们,更能体会代际差异。2000后员工会带着饭盒来装冰激凌,为明星海报凌晨排队,也更直接地提出“薯条蔫了请更换”。
有店主坚持“寒暑假不营业仍发薪上五险一金”,理由是“稳定团队需要让渡部分利益”。
行业启示:37年沉淀的“标准化与人情味”
从首批员工到区域管理者,37年间的从业者们总结出一套行业逻辑:标准化是骨架,人情味是血肉。
早期新加坡籍经理带员工逛动物园、研究进口工具的细节,传递出“敬业不是喊口号”的职业观;如今的年轻员工在薯条机旁流泪、在收银台欢笑的经历,成为他们理解社会的第一堂课。
行业人才流动呈现新特征。早期“从一而终”的职业路径,逐渐被“在成长中流动”取代。有管理者退休后坦言:“把当下事做好,即便跳槽也不算不忠诚。”这种观念的转变,恰恰反映出快餐业从“封闭管理”到“开放生态”的进化。
如今,前门肯德基的茶色玻璃已换成透明落地窗,路过的年轻人会熟练地说“要旁肋,不要鸡胸”。这种对产品的熟悉度,见证着洋快餐从“奢侈品”到“国民餐饮”的蜕变。
而那些藏在标准化背后的故事——房梁上的鸡骨头、钟表店里的观察者、寒暑假仍发薪的店主——共同构成了中国快餐业最生动的成长注脚。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炸鸡腿里的中国史!肯德基37年从奢侈品变国民记忆,藏多少料?,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