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cm x34 cm款识:半空月影留云碎,十里梅花作雪声
元代王冕在墨池边写就"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千古绝唱时,或许未曾想到六百年后,画家郭南岐的墨梅小品正在宣纸上演绎着另一重东方哲学的深意。这些墨梅以枯笔写老干,浓墨点寒蕊,在看似随意的笔触间,暗藏着太极图式的周流运转,更将书法笔意融入枝桠的筋骨之中,成就了一幅动静相生、书画同源的文人画新境。
46 cm x34 cm款识:春随香草千年艳,人与梅花一样清
一、太极图式:水墨乾坤的阴阳交响
郭南岐的墨梅布局暗合太极图式,形成"S"形曲线,恰似阴阳鱼的交界。枝条或左开右合,或右开左合,或下开上合,或上开下合。画家在留白处施以淡墨渲染,使画面形成黑白互嵌的太极环流,梅枝的刚劲与花瓣的柔美恰似阴阳二气的具象化呈现。
46 cm x34cm款识: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细观枝干转折处的积墨处理,浓淡交替如同太极图中阴阳消长的动态平衡。画家以焦墨写就的梅萼如太极鱼眼,在疏密有致的构图中成为气韵流转的枢机。这种看似无心的布局,实则暗合《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宇宙法则。
46cm X34c m
二、书法入画:笔墨丹青的筋骨气韵
郭南岐将书法笔意完美融入绘画语言,梅枝的走势分明可见颜真卿楷书的骨力。主干用笔如篆籀般浑厚,侧锋顿挫间可见《张迁碑》的朴拙气象。细枝的勾勒则取法怀素草书,以中锋行笔作连绵之势,将"屋漏痕""锥画沙"的书法美学转化为视觉韵律。
46cm X34cm款识: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画面题跋以行草书就,墨色浓淡与画面形成呼应。书迹的飞白与梅枝的枯笔相映成趣,字里行间的节奏感与梅花的疏密分布形成跨媒介的和声。这种书画同源的创作实践,正是对赵孟頫"书画本来同"艺术理念的当代诠释。
46 cm x34 cm款识: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三、道器合一:文人画的精神突围
在这些画中,太极图式与书法笔意的融合超越了形式技巧的层面。画家通过梅花的意象,构建了一个微观的宇宙模型:老干新枝的生死轮回对应阴阳转化,花瓣的聚散开合暗合八卦方位。这种将自然物象升华为哲学符号的创作手法,延续了倪瓒"逸笔草草"的写意传统。
46 cm X34 cm款识:和月香
画面中若隐若现的太极轨迹,实则是画家对文人画精神脉络的重新梳理。当书法笔意化作梅枝的筋骨,当太极图式转为画面的气韵,传统艺术程式便获得了当代性的转化。这种转化不是简单的元素拼贴,而是建立在对传统文化基因深刻理解基础上的创造性重构。
46 cm X34 cm款识:梅花香自苦寒来
郭南岐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太极图式的哲学思辨与书法美学的形式语言,在梅花的意象中达成完美融合。这种融合不仅延续了文人画"以形写神"的传统,更在当代语境下开辟了传统艺术元素现代转换的新路径。当观者凝视画中那支傲雪寒梅时,看到的不仅是水墨氤氲的视觉之美,更是整个东方美学体系在宣纸上的璀璨绽放。
46 cm X34 cm款识:欲传春信见,不怕雪里藏
46 cm X34 cm款识: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著花迟。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
46cm X34c m款识:寒梅引旧枝,映竹复临池。朵露深开处,香闻瞥过时。凌兢侵腊雪,散漫入春时。赠我岁寒色,
46cm X34cm款识:定定住天崖,依依向物华。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46cm X34c m款识:品若梅花香在骨,人如秋水玉为神
46cm X34cm款识:自爱新梅好,行寻一径斜。不教人扫石,恐损落来花
46cm X34c m款识:一树寒梅白玉條,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46cm X34cm款识: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138cm X68c m款识: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68cm X26cm款识:春度春归无恨春,今朝方始觉成人。从今克己应犹及,颜与梅花俱自新
105cm X35c m款识:吾家洗砚池边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34cm X34cm款识:吾家洗砚池边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105cm X34cm款识: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68cm X34cm款识:不是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暗香疏影里的天地玄机——郭南岐墨梅小品赏析,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