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传》是战国时期解说、发挥《易经》的古代哲学伦理著作 ,由《彖传》等七种十篇论文组成,又称“十翼”。其思想体系丰富,有自然主义天道观、整体思维模式及辩证思想。如以阴阳学说解释宇宙大化流行、生生不已的过程,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之大德曰生”。各篇视角独特,《彖传》释卦辞,《象传》解爻辞并联系物象,《系辞传》篇幅长、义理广,融合儒、道、阴阳观念。
《易传》并非孔子一人所作,而是经多位学者努力,在孔子之后数百年间逐渐成书,受不同思想流派影响,部分思想与道家哲学相似。
本文撷取《易传》经典名言15句,附上译文和鉴赏,以飨读者。
一、蓄势待发之智
原文: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译文:智者常怀济世之才,静候风云际会之时。
鉴赏:这种韬光养晦的智慧在历史长河中不断重现。商汤曾被囚于夏台,隐忍待机,终成大业;范蠡功成后泛舟五湖,远离朝堂纷争。正如苏轼所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积累力量、等待时机是成功的关键。三国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强调“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正是这种处世哲学的生动注脚,告诫人们在等待时机的过程中要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二、刚健进取之道
原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译文:宇宙运转永不停息,仁人志士当效法天道奋发图强。
鉴赏:这种精神贯穿中华文明,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玄奘西行取经的壮举,都与《礼记》“日新之谓盛德"相呼应,体现出不断进取、追求卓越的品质。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东西方在进取精神上竟如此相通,都鼓励人们积极向上,不断突破自我。
三、通变达权之理
原文: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译文:困顿之时要懂得变革,变革才能通达,通达方能长久。
鉴赏:这种通变智慧成就了诸多历史转折。王安石变法虽未竟全功,却为后世改革者开辟道路。明代王阳明突破程朱理学桎梏,创立心学体系,正如《盐铁论》所言“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明智之人会根据时代和事情的变化而做出调整。现代企业转型也印证着“不破不立”的变革规律,只有敢于突破传统,才能在新时代中获得长久发展。
四、谦逊守中之德
原文: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译文:真正的君子谦卑自持,如同牧人驯养群羊般修养德行。
鉴赏:孔子周游列国时“入太庙每事问”的谦逊,与苏格拉底“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的智慧遥相辉映,都展现出对知识和世界的敬畏。清代张廷玉“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诗句,道出了谦退之道的永恒价值,提醒人们不要过于张扬,谦逊才能长久。
五、厚德载物之量
原文: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译文:大地般宽广的胸怀,方能承载万物生长。
鉴赏:这种包容精神在唐太宗“胡越一家”的民族政策中体现,在郑和下西洋的和平远航中彰显。正如《尚书》所言“有容,德乃大”,近代蔡元培“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正是坤德在现代社会的生动实践,体现出包容精神在促进民族和谐、文化交流以及教育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六、言意之辨的哲思
原文: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译文:文字难述全部言语,言语难达完整心意。
鉴赏:这种认知局限的智慧启发我们超越文字桎梏。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机锋,与道家“得意忘言”的玄思异曲同工,都强调不要被文字表面所束缚,要去领悟背后更深层次的含义。达芬奇在笔记中感叹“艺术永不能完美复制自然”,印证着人类认知的永恒局限与突破渴望,表明人类虽然受到认知局限,但始终在追求对世界更深刻的理解。
七、进退有度之谋
原文: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译文:尺蠖弯曲身躯是为更好伸展,龙蛇蛰伏潜藏(这里的龙蛇象征着具有隐忍智慧的人或事物)是为保全生命,寓意人在困境中应懂得隐忍,以退为进。
鉴赏:这种以退为进的智慧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共通。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正如尺蠖屈身,通过暂时的隐忍和退让,积蓄力量,最终实现复国大业;张良功成身退可比具有蛰伏智慧之人深藏,不贪恋权势,得以全身而退。白居易“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的诗句,更道出蓄势待发的重要性,告诉人们在隐忍等待的过程中,要耐得住时间的考验,厚积薄发。
八、柔中含刚之力
原文: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
译文:大地看似柔弱却能承载山岳,看似沉静却有方正德行。
鉴赏:这种刚柔相济的智慧在历史长卷中处处可见。宋代包拯“铁面柔情”的为官之道,正应了《尚书》“柔而立,刚而塞”的古训。孟子“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毅,与老子“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的哲思,共同构成中华文明独特的刚柔辩证法。现代柔性管理理念,恰是这种智慧的当代回响。
九、同频共振之律
原文: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译文:相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相近气息的事物相互吸引。
鉴赏:这种自然法则在人世间的投射尤为精妙。管仲与鲍叔牙的“管鲍之交”,印证了《庄子》“君子之交淡若水”的境界。唐代诗人元白(元稹、白居易)的诗歌唱和,恰如歌德与席勒的文学共鸣。现代心理学中的“吸引力法则”,早在两千年前已被《周易》道破天机。正如西方谚语所说:“羽毛相同的鸟,总会飞到一起。”
十、顺势而为之道
原文: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
译文:水流向低湿之地,火趋向干燥之物;云随龙腾而生,风伴虎啸而至。
鉴赏:这种自然规律在人事中的运用充满智慧。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暗合“水流湿”的顺势之智。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谋略,正应“云从龙”的借势之道。歌德说“巨匠在限制中表现自我”,与《盐铁论》“圣人能辅时,不能违时”的论断异曲同工。
十一、慎言谨行之要
原文: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
译文:君主不慎言会失去臣子,臣子不谨慎会招致灾祸。
鉴赏:这种处世智慧在古今中外皆有印证。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正是对“慎密”的生动诠释。北宋吕端“大事不糊涂”的为官准则,与古罗马哲人西塞罗“言语是心灵的画像”的箴言遥相呼应。
十二、言行合一之范
原文: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译文:君子说话要有实质内容,行事要持之以恒。
鉴赏:这种知行合一的追求贯穿中华文化。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哲学主张,与《论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一脉相承。司马迁著《史记》“究天人之际”的坚持,印证着“行有恒”的力量。正如培根所说“知识就是力量”,但更需要《周易》强调的“行有恒”来转化实践。现代项目管理中的SMART原则,恰是这种古老智慧的现代化身。
十三、金石同心之力
原文: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译文:心意相通的双人合力可断金玉,志同道合的对话如兰芬芳。
鉴赏:这种协同效应在历史中屡现奇观。管仲与鲍叔牙的“知我者鲍子也”,堪比伯牙子期的琴瑟和鸣。宋代苏轼兄弟“与君世世为兄弟”的誓言,与歌德席勒十年合作的文学佳话相映成趣。《孙子兵法》云“上下同欲者胜”,现代管理学中的“团队协同效应”,正是这则古训的当代表达。
十四、居安思危之智
原文: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译文:太平时警惕危机,存续时防备消亡,安定中预防动乱。
鉴赏:这种忧患意识塑造了中华文明的韧性。唐太宗“以铜为镜”的警醒,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胸怀,印证着《孟子》“生于忧患”的哲理。古罗马哲人塞涅卡说“顺境中的美德是节制”,与《周易》警示异曲同工。现代企业的“黑天鹅”应对策略,正是这种智慧的延续。
十五、盛衰循环之道
原文: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译文:太阳中天必将西斜,满月之后渐生亏缺,天地万物盛衰更替皆随时间流转。
鉴赏:这种物极必反的规律启迪无数智者。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词句,正是此理的文学诠释。明代张居正改革时的《陈六事疏》,暗含把握时机的智慧。黑格尔“正反合”辩证法与《周易》的阴阳转化论,在东西方哲学的天空交相辉映。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易传》经典名言 15 句,字字珠玑,意味深长,值得一读,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