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模板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绿》(第2课时)(教学设计)

 

课 题

10.绿

统编版

四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第2课时

学 校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学习目标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通过边读边想象、抓关键语句等方式,感受诗歌的具体情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体会为何所有的“绿”会按着节拍飘动。4.结合“阅读链接”,比较艾青笔下的“绿”与宗璞笔下的“绿”的不同。

3.能根据需要收集诗歌相关资料,学习提炼、整合有效信息,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

学习

重难点

1.联系时代背景,体会含有比喻、拟人的句子的含义,理解诗歌表达的赞美春天、赞美生命的思想感情。

2.运用“阅读链接”,体会不同的人(含作家)对“绿”的不同感受。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虽然对诗歌有了一些接触,但也只是以单篇课文的形式学习,没有系统的学习和深入了解和感受过诗歌的能力。根据学生富有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和作者奇特的想象。艾青先生在这首诗歌中,写出了绿的摇曳,绿的美丽,绿的闻风而动,乃至绿的生命,这首诗表现的“绿”,是大自然的景象,更是诗人的感觉。通过学习这首现代诗,希望我们都能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来去欣赏这个美丽的世界。

教学辅助

教学课件,学习任务单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结合背景,感悟诗歌感情

1.资料补充:

引导:艾青创作这首诗时,正值国家改革开放初期,全国上下团结一心,朝着共同目标努力:作为爱国诗人,艾青将个人的独特感受和对祖国的美好希望结合在一起,用“绿”这充满生机的颜色预示着祖国的美好未来,代表着国家的希望。

诗不是在描写一个具体的意象,但诗人唤起了我们的联想,我们的眼前仿佛是绿色的原野,绿色的山林,绿色的草原,绿色的海洋,绿色的天空,绿色的心情,绿色的希望……

读句子,悟感情:

“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处是绿的……”

①想象:绿色的原野,绿色的山林,绿色的草原,绿色的海洋,绿色的天空,绿色的心情,

绿色的希望……

②感受:诗歌描述了春天无处不在的绿色景象。树木、小草在春风的吹拂下来回摆动,风是绿的,水是绿的,世界充满了绿。这首诗写出了绿的摇曳、绿的梦幻、绿的闻风而动。

“刮的风是绿的,下的雨是绿的,流的水是绿的,阳光也是绿的。”

③说说想到了哪些景物:

风中的杨柳是绿的,雨中的荷叶是绿的;水中倒映的山是绿的;阳光下的森林是绿的

“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

④诗人不仅描绘了春天到处一片绿色的情景,表达出对春天的喜爱,对生命的赞美,更表达出心中对绿色的希望以及对美好世界的热爱与赞美。

练习朗读,体会“绿”的生机与活力,感受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赞美。

学习任务二:对比阅读,感悟诗歌特点

1.艾青笔下的“绿”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宗璞笔下的“绿”,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也都是绿的。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 ——宗璞《西湖漫记》

2.自由朗读,感知画面。

预设1:作者抓住了灵隐“绿”的特点,善于联想、想象。从“绿意扑眼而来”“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这些词句中可以读出。

预设2:作者着重写层层叠叠的树木和青苔的绿。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

3.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它们的相同与不同,合作完成阅读单。

诗文

相同点

不同点

艾青《绿》

都写出了绿色的丰富和范围的广,带给人美好的感受,都体现了对“绿”的喜爱赞美之情

诗歌——语言有节奏,表达独特,带给人更多的想象。

《绿》以虚写实,更多的是体现了诗人的独特感受。

宗璞《西湖漫记》

散文——语言很美,带给人美好的感受。

《西湖漫笔》描绘的景象,比较写实。

交流阅读感受

(1)艾青的绿是一首诗,读起来很优美。有节奏感,还能让我们有想象的空间。

(2)艾青写得没有一个具体的景,却能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这就是诗歌的魅力。

(3)宗璞的写成了一段话,抓住了具体的景物去写它的美。让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5.推荐阅读:

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地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地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朱自清《绿》

体会这段文字的妙处。

小结:巧妙的比喻,充分的对比,美好的联想,运用多种方式鲜活地写出了这处经典之绿。

学习任务三:反复朗读 感悟语言的奇特

关注标点关注分行;体会语言的奇特

示例① 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

预设:各种绿色的景物跟着动了起来,显示出勃勃生机。

示例② 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

预设:“绿”,动词,表示石头缝里都被绿色覆盖了。

4.对比四五小节,思考诗人又是如何写绿的。

(1)第四小节是静态描写,静止的画面。

我们一起用手势感受“挤”在一起、“重叠”在一起、“静静地”交叉在一起。

(2)第五小节,画面动起来了,写出了所有的绿在风中舞动的和谐与生命的活力。

小结:在诗人的笔下,这一静将所有的绿汇聚在一起,这一动让所有的绿在风中展现出了生命的活力。

5.对比《繁星》和《绿》的不同

《繁星》

三首小诗组成

格式不一 有韵脚 悦耳动听 富有节奏

《绿》

五小节空行

有规律的排比

朗读时注意诗歌的空行和小节的停顿

学习任务四:习得方法 归纳诗歌写法

归纳课文的主题:

这绿唯美了时光,这绿惊艳了岁月,它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呈现在我们眼前,其实,我们能有这么多的感受,是因为艾青在写诗的时候,借诗传递了奇特的想象和独特的感受,更是大自然赠予我们的礼物。再次品味这令人满心欢喜的绿!

这首诗诗人用极富感染的文字,描写了春回大地,到处是绿色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景物的喜爱与对绿色蓬勃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2.注意诗歌特点:

关注诗的形式:这节诗词语的排列非常有特点,一目了然,井然有序。关注诗的节奏:需要停顿的地方分行。

3.按照诗歌的格式要求,试着改写《西湖漫笔》:

一下车,

只觉得绿意

扑眼而来,

道旁古木参天,

苍翠欲滴,

似乎飘着的雨丝

也都是绿的,

飞来峰上

层层叠叠的树木,

有的绿得发黑,

深极了,浓极了;

有的绿得发蓝,

浅极了,亮极了。

峰下蜿蜒的小径,

布满青苔

直绿到了石头缝里。

4.总结学习诗歌的方法;

(1)总结自己查阅资料的方法和途径——可从书籍、网络、实地调查、向家长朋友口头请教等多种途径中获得;查找到的资料要注意保存好,可以把资料做成卡片,夹在书中。

(2)体会诗歌的语言特点,感悟诗的内涵。——引导学生抓关键词语,感受诗歌独特的表达,理解作者独特的感受。体会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3)想象画面,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想象,体会渗透在诗歌中的对生机勃勃的绿的倾慕和向往,新生活的希望和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5.拓展阅读,积累诗歌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礁石》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板书设计】

到处是绿——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

程度:深浅浓淡

绿

绿色丰富 空间:充满绿色

形态:集中 重叠

绿色飘动——风像舞蹈教练在

【作业设计】

为你准备的诗歌选择一首合适的音乐作为配乐,参加诗歌朗诵会。朗诵展示你喜欢的诗歌。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绿》(第2课时)(教学设计),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