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航天科技

第101期 | 拆解上市公司:航天科技

 

航天科技全称叫做航天科技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注册地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股票1999年在深交所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是中国航天海鹰机电技术研究院,实际控制人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组织形式属于央企子公司,审计机构是致同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行业分类

申万一级行业:汽车(275家)

申万二级行业:汽车零部件(229家)

申万三级行业:汽车电子电气系统(34家)

主要概念

航天科技主要涉及到的概念有一带一路,东北振兴,传感器,军工,军民融合,北斗导航,商业航天,央国企改革,富时罗素,工业互联,无人驾驶,智能电网,标准普尔,深股通,物联网,生物识别,空间站概念,融资融券,车联网。

股东数量

股价历史表现

核心业务逻辑

航天科技的核心业务逻辑,本质上是围绕技术产品研发和项目制运营来赚钱。公司把资金主要投入在技术研发和生产设备上,2024年研发投入约3.9亿,同时维持着近16亿的固定资产,这些投入转化为具体的产品和服务。

从收入构成来看,航天科技控股集团的核心业务非常清晰,主要依靠三大块:汽车电子、航天应用和物联网。其中,汽车电子业务是绝对的主力,去年贡献了公司83%的营收,接近58个亿。

汽车电子这块,他们主要生产和销售车里的传感器和仪表设备,比如安全带提醒装置、手离方向盘检测器、全液晶仪表盘这些。材料方面,他们需要自己采购电子元器件、电缆线、塑料件这些基础原料,供应商是招标选出来的固定名单。生产过程主要是按订单来,客户,也就是那些整车厂,比如大众、宝马、雷诺,还有国内的一汽、东风、吉利、理想这些,会提前把需求计划给到公司,公司再安排生产。生产完了就直接卖给这些汽车制造厂。这块业务虽然量大,但竞争非常激烈,为了抢订单,价格压力不小,去年毛利率17%左右。而且因为客户遍布全球,欧元、美元、日元各种货币结算都有,汇率一波动影响就很大,所以他们也得用金融工具,像外汇远期合约,来尽量锁定成本。

航天应用业务是公司的老本行,去年占了总收入的11%多点,收入接近7.8个亿。产品主要用在航天、航空、导弹这些军工领域的精密部件上,像高精度的加速度传感器,神舟飞船、空间站都用过这种传感器。还有特种电缆、测试设备这些。材料采购和生产模式跟汽车电子有点像,也是自己招标买原材料,然后一部分产品是按军工客户的要求定制研发,另一部分是批量生产备货。客户比较固定,就是航天科工集团旗下单位或者军方这类。这块业务技术门槛高,有国家项目支撑,比如去年就参与了神舟和嫦娥的任务,稳定性相对好一些,毛利率和汽车电子板块差不多,接近17%。不过,它的节奏受国家项目安排影响大,订单有时会延迟,去年产量就因此有明显下降。成本里人工和其他制造费用涨得比较快,需要持续关注。

物联网业务目前占比最小,去年大概占了6%,收入4亿出头。核心是他们的物联网平台软件,以及车联网监控设备、地质灾害监测传感器等硬件。他们采购电子元件、软件等材料,然后给政府或企业做定制化的项目,比如搭建一个省里的危险品运输监控平台,或者一个油田的远程监测系统。生产过程就是根据客户需求设计、现场安装调试。这块业务受单一大项目的影响很大,去年因为前一年一个大项目结束,新项目没完全接上,收入下滑比较明显,超过了37%。虽然毛利率看着还行,有28%,但市场还在培育期,需要不断投入研发,比如把AI技术融合到平台里,同时得努力开拓新客户和新区域,比如下沉市场或者新的政府项目,才能实现稳定增长。

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和议价能力方面,公司不同业务差异显著。航天应用处于军工产业链的上游核心配套环节,技术壁垒高,客户集中,订单定价相对稳定,议价能力较强。汽车电子业务位于中游零部件领域,境内外表现不一:境外子公司IEE是全球安全传感器龙头,对国际大车企有一定溢价能力;但境内汽车电子则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商用车需求下滑的压力。物联网业务则处于产业链下游的系统集成环节,项目依赖招投标,竞争激烈,毛利率持续下滑,议价能力相对较弱。

财务健康程度

从规模上看,公司去年营收接近69个亿,比前一年还略涨了一点,体量不算小。但深入看盈利能力,问题就比较明显了,公司全年的净利润只有一千两百多万,摊薄到每股收益微乎其微。更关键的是,如果把政府补助这类非主业收入剔除,公司的主营业务实际上是亏损的。这说明公司核心业务的赚钱能力目前比较弱,辛辛苦苦做了近70亿的生意,落到自己口袋里的真金白银非常有限。

不过,有个积极的信号是现金流,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有4个亿,而且近年来一直在优化。这说明公司收钱的能力比账面利润体现的要好,业务运营本身还是能带来现金流入的。

公司整体的毛利率接近18%,在制造业里不算差,但各种费用,特别是高昂的管理费、研发费,还有那笔意外的汇兑损失,把利润都吃掉了,导致净利率极低。净资产收益率这个重要指标,航天科技的这个指标去年只有0.29%,远低于很多稳健投资的门槛,甚至比银行存款利息还低。

资产方面,公司境外资产占比很高,尤其是卢森堡的IEE公司,占了净资产的半壁江山。这块资产规模很大,超过44亿,但去年的净利润折算成人民币只有三千多万,投入产出效率并不理想。

另外,公司的应收账款和存货加起来接近40亿,占用了大量资金,资产周转效率有待提高。债务方面,公司总体负债率49%,有息负债大约5.5亿,相对85亿的总资产负担不算特别重,但去年的汇兑损失暴露了外汇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巴菲特视角看行业

航天科技所深耕的几大赛道——航天军工、汽车电子和物联网,用巴菲特先生那套尺子来衡量,行业本身的特质就呈现出非常鲜明的差异。

先看航天军工。这行当,堪称国家意志铸就的“堡垒”。它的护城河,深得令人敬畏。想挤进来分一杯羹非常难。极高的准入门槛——国家级资质认证、绝对保密要求、技术沉淀,构成了几乎无法逾越的壁垒,这不是靠资本堆砌就能快速复制的生意,客户极其集中且忠诚。一旦产品定型装备,切换成本之高,涉及系统安全和兼容性,让供应商地位异常稳固。需求端更是带着“经济特许权”的光环,根植于国防安全和太空探索的核心国家战略,受宏观经济波动影响微乎其微。确定性,是它最吸引人的底色。长期增长,有强军目标和商业航天发展的双重背书。

盈利能力方面,普遍认知是核心配套毛利率不错,技术含量和有限的竞争格局是支撑,但透明度是个问题,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对称,成本控制和持续获取重大项目的能力也是关键,所以估值上必须留足安全边际来应对可能的情绪波动。

转到汽车电子,画风突变。这是站在汽车产业百年变革——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超级风口上的核心战场。需求前景毋庸置疑,“长坡厚雪”的潜力巨大。传感器、域控制器、智能座舱,这些部件是未来智能汽车的神经和感官,增量空间明确。

然而,行业的另一面是极其惨烈的红海竞争。护城河在这里变得稀缺且高度分化。整体门槛不像军工那般森严,尤其在中低端领域,新进入者不断涌入。真正的护城河只属于少数佼佼者:要么手握尖端核心技术或构建了难以绕过的专利壁垒;要么深度绑定了顶级整车厂;要么拥有巨大的规模效应,能将成本压缩到极致。盈利能力则是行业的普遍痛点。整车厂作为强势甲方,持续的成本压力传导,加上原材料价格的剧烈波动,使得行业平均毛利被不断挤压。赚的是管理效率的钱、技术领先的钱、规模效应的钱,这些都是辛苦钱。需求虽大,但周期性如影随形,且这块大蛋糕吸引了全球玩家的竞逐,毫无排他性可言。

不得不了解的公司发展史

航天科技这家公司最早是做汽车零部件的,特别是汽车仪表盘。1999年上市时,主要业务就是这个。

一个重大转折点是在2000年左右,公司依托大股东航天科工集团的背景,开始进入军工配套领域。2004年,公司做了一次重要的收购,收购了航天科工惯性技术有限公司的大部分股权。这家公司是干嘛的呢,它核心产品是“加速度传感器”,这东西能精确测量飞行器的速度变化和姿态,是导航和控制系统的“感觉器官”。神舟飞船、天舟货运飞船、空间站这些国家重大航天工程,都离不开他们的传感器。这次收购让公司真正嵌入了国家航天产业链,业务从民用汽车扩展到了高精尖的军工领域。

时间到了2010年,公司又干了一件大事,就是跨国并购了卢森堡的IEE公司。IEE是全球汽车安全电子传感器的重要供应商,特别是乘员感应传感器。比如你坐车没系安全带,车会报警,这功能很可能就用到了IEE的传感器。还有现在一些智能车能检测驾驶员手是否离开方向盘,也是他们的强项。客户都是全球顶尖的汽车厂,像大众、宝马、奔驰、现代起亚这些。这次收购让公司一跃成为全球汽车电子安全传感器领域的头部玩家,业务真正国际化了,收入规模也大幅提升。

在巩固航天和汽车电子两大主业的同时,公司大约在2016年前后,开始发展物联网业务。这块业务主要做两件事:一是“车联网平台”,主要是给政府和企业用的,比如给货运车辆、危险品运输车装上北斗卫星终端,通过平台监控车辆位置、状态,保障运输安全;二是物联网通用软件平台,可以理解为一种低代码工具,让企业能相对容易地搭建自己的物联网系统,用于油气田监控、智慧城市、智慧水务等场景。

现在,它是一家业务横跨军工航天配套、全球汽车电子和物联网解决方案的多元化高科技企业。

每天拆解一家上市公司,我们下期见。如果本期内容对你有帮助,也可以给我们点赞、转发或打赏。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101期 | 拆解上市公司:航天科技,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