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美文鉴赏

【袁娟文萃】让山水充满诗意与灵性

 

  撰文/画船听雨眠·陕西西安

  编辑/渝夫·天津河东

  【渝言不止】

  游记?散文?随笔?哲思?

  是,又不是。既似曾相识,又独树一帜。

  这是一篇超越传统意义和写作手法的佳作,将写景、抒情、议论、辨析等巧妙地揉融在一起,娓娓道来,深入浅出,舒缓中不乏激越,平实中张扬哲思,自由跳跃,灵活进出,读如品茗,余味悠长……

  夏日炎炎,走在林荫覆盖的秦楚古道,看阳光穿过密密匝匝的绿叶,在参差不齐的石板路上,洒下细碎斑驳的日影。石板的缝隙,长着一丛丛倔强的草,与路边的野花一起随风摇曳。耳边是啁啾的鸟鸣,风吹过树林的声音,顿觉神清气爽。与有缆车可直通南天门的牛背梁景区相比,这个从晋朝起就开辟的交通要道无疑是寂寞的。

  忽然想起那些用脚步丈量山水的古人,郦道元,徐霞客,千年前的他们,没有任何现代化的工具,竹杖芒鞋,一蓑烟雨,是否就这样一步一步叩响过每一个石板,那清脆的足音似乎穿越时空,从悠远的岁月缓缓传来。他们的血脉中也许融入过儒家的DNA,但他们不求闻达于诸侯,而是把身心投入山林。他们衣袂飘飘,单装徒步,“不计程,亦不计年,旅泊岩栖,游行无碍”,山水浸润的眸子,闪烁着远离世俗的清澈。他们走得坦荡,行得从容,宽袍大袖上沾染着花香草香,山岚雾霭。经年累月,他们跋山涉水,把自己也走成了一株葳蕤的植物,在广袤的山林,演绎着一个人的狂欢,而山林之外车门喧嚣处,却是群居者的孤独。

  这些不汲汲于功名的人,把山、石、水、林尽收眼底,书于笔下。“如浪痕腾涌,花尊攒簇,令人目眩”,他们把层层叠叠的山石比作浪花和鲜花;“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他们把气势磅礴的水写的惊心动魄。如若不是身临其境,如若不是对山水的肺腑真情,是写不出这种惊叹与赞美的。感谢这些行走于山林的人,让后世的我们在卷帙浩繁、充满争权夺利和血腥杀戮的沉重史册中,看到一些灵动与朗润。

  因时代与工具的局限,在遥不可及的山川,这些古人用想象弥补了对自然神秘的敬畏。“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依绝壁”,“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有些山以它的孤傲高耸入云,总有一个上帝的视角是人们无法征服与企及的。然而在一个现代化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可上天揽月,下海捉鳖,连世界最高珠穆朗玛峰,都会因堵塞致人死亡,这真是匪夷所思。

  科技是把双刃剑,人类的好奇心和征服自然的欲望,促使人像着了魔一样,要对所有的事物穷形尽相。那个在飘渺云雾中曾带给千百年来无数人忧伤、惆怅、感悟、爱恨的“巫山神女峰”,那个“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云台之下”的传说,在一架无人机的航拍镜头下,不过是一堆杂乱的石头。还有引无数人遐想过的嫦娥玉兔,在高清望远镜中,只是一处凹凸不平的环形山。还有那些奇险俊秀的名山,无所不能的现代人,也能驾起一道道直通山顶的缆车,不费吹灰之力,让所有景观一览无余。少了攀爬的辛劳,也少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德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曾提出一个说法“祛魅”与“赋魅”。他认为在传统社会中,大自然还有人类社会都被“魅”笼罩着,即非理性的,不确定的,魔法的,神圣的,神秘的。而“祛魅”,就是去神圣化,将其世俗化,庸常化,普通化。当一座座高不可及的山,被我们踩在脚下,它的神秘感也被我们消费了。现代科技把一个个充满诗意的浪漫的形象,一次次“祛魅”了。

  其实,当我们在凝视自然时,自然也宛若人的目光一样也在凝视着我们。辛稼轩曾有诗云”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刘勰亦说过“目既往还,心亦吐纳”。这是人的生命与山水的生命气息双向涌动、相互感应、相互吸引,是一种眉来眼去的共鸣。是万物之灵的人,在有距离的感知审美对象的独特性与神秘性。而现代科技带给人的是视觉的满足与心灵的荒芜,是感官饕餮后的苍茫与虚无。如本雅明所言:“人的目光必须克服的荒漠越深,从凝视中放射的魅力越强。”

  所以,我为拥堵的珠峰忧虑,为多视角的遥感、无人机担心,我怕所有的事物被穷形尽相,我怕再也读不出古诗词中那些关于山水意境的憧憬与想象。

  想起去年在雅鲁藏布江看到南迦巴瓦峰的瞬间。南迦巴瓦峰高7780米,壁立千仞,山如刀削,听说至今无人攀登。此山虽被中国国家地理列入最美山峰之列,但常年云雾缭绕,从不轻易露出真面目,这让它成为名副其实的“羞女峰”。据说南迦巴瓦峰一年365天,有200多天都藏在云里,看不到正常,看到了是运气。当时抬头远望,群山连绵,南迦巴瓦耸立云端,云遮雾绕,峰顶隐匿在半空,若有若无。突然,仿佛一刹那,听见有人惊呼,“快看,南迦巴瓦峰!”就在一瞬间,云开雾散,整个天地像被突然点亮,天空更显湛蓝,南迦巴瓦峰清晰可见,积雪覆盖的三角形山顶,像一把把寒光闪闪的利剑,直插云霄,它那么高,与天几乎连在一起。与周边五千米的高山相比,真是鹤立鸡群了。

  我呆呆地站着,魂魄仿佛被摄了去。那大气磅礴的画面扑面而来,但又感觉如此的不真实,像海市蜃楼。我从未见过这样的景象,周边的一切都遁去了,心中只剩下这一片纯净的广阔天地,有眼泪不知不觉流出……

  我永远忘不了,这个奇妙的瞬间。我庆幸,她的“魅”力依旧!还有梅里雪山和冈仁波齐,因当地山民的阻挡,也保留着神山的“魅”,这些虔诚的藏民,以最原始的方式,表达对神灵的敬畏,也守护着一座山的神圣与尊严。尽管科学能预测一切,使一切工具化、理性化,确定化,但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在于人的想象与创造,如果人的世界缺少了灵性、诗意、浪漫、朦胧、神秘和美感,那也是很可怕的。

  给自然多赋一些“魅”吧,这样,我们才会在与自然对视时,享受到思想的丰富,情感的慰藉与灵魂的更新。

  【作者简介】画船听雨眠,本名袁娟,西安市第十一中学教师。爱好旅游、逛博物馆。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袁娟文萃】让山水充满诗意与灵性,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