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
电影化叙事
电影中传播思想的方式有许多种,对白只是其中之一。这本书中提供了100种非对白的技巧,是电影叙事的小百科全书。这本“小百科全书”中包含了一些电影史上令人难忘的片例。虽然受篇幅所限,只列举了100种技巧,但我希望这些片例具有足够的代表性,能够帮助编剧和导演更好地理解电影媒体(film medium)的叙事(storytelling)潜力。
电影化叙事:是什么?
对于电影史上的头二十年来说,电影化叙事是讲故事的唯一方法。由于同步的声音还没有发明,像《火车大劫案》(Great Train Robbery)、《大都会》(Metropolis)、《战舰波将金号》(The Battleship Potemkin)等影片只能用非对白的技巧来表现人物(character)和情节(plot)。在需要解说的时候,就用字幕卡(titles card),但这是最后的选择,不得已而为之。
摄影机机位(camera placement)、布光(lighting)、构图(composition)、运动(motion)还有剪辑(editing)被作为主要的叙事手段。电影化的工具,如摄影机,不是仅仅记录场面(scene),更要推进情节和人物往前发展。没有对白可以使用。
1926年声音出现之后,对白和画外解说(voice-narration)很快就出现在电影里。这些从小说和戏剧里借用的手段是文学性的,漂浮于电影的最顶层。许多纯化论者对于声音的到来感到悲观,而另一些人则从中看到了声音的促进作用。不论哪种情况,电影编剧和导演都可选择叙事系统(storytelling system)。
文学叙事和电影化叙事
尽管使用了文学叙事(literary storytelling)手段,电影的革新仍然在继续。像《公民凯恩》(Citizen Kane)、《日落大道》(Sunset Boulevard)、《交叉火网》(Crossfire)、《精神病患者》(Psycho)、《钢琴课》(The Piano)、《抚养亚利桑那》(Raising Arizona)之类的影片,成了电影革新的教科书。
尽管电影化的手段比较垂青于特定的类型片(genre),如动作片(action)、恐怖片(horror)、黑色电影(noir)、心理片(psychological drama)、悬疑片(suspense),但即使是像伍迪·艾伦(Woody Allen)这样文学性极强的导演,也常常会抓住机会在第二幕或曼哈顿的某个地方使用电影化手段。
很少有教科书涉及电影化剧本写作,这一点令人惊讶,因为大多数类型片是依靠电影化叙事手段来承载故事的。尽管电影化叙事可以是外露的,但大部分情况下并非如此。电影化叙事操纵我们的情绪,在不知不觉当中揭示人物和情节。这正是它能如此有效和动人的原因。想一想电影《外星人》(E.T.)的前十分钟,场面设计完全是电影化的,一句台词也没有,但是一个8岁大的孩子能够告诉你谁是坏蛋、为什么是坏蛋。由于电影化叙事通常作用于你的潜意识,所以很难捕捉、很少外露。但这并不会削减对电影编剧(screenwriter)和导演(director)熟练运用电影化手段的需求,反而强调了电影化手段的重要性。
电影化叙事是纪录性和戏剧化之间、发挥电影叙事手段的潜力或任其自然之间的区别。希望本书能为编剧和导演们拓展叙事连续体(storytelling continuum),帮助他们更充分地挖掘电影媒体的内在手段。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赏析电影,不可不知道的一些小知识,让你从业余的变成专业的,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