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捷生,这个名字总归是有点熟吧?哪怕没听过她的事迹,单从沪版小学教案和《父亲的雪山,母亲的草地》中反复出现的那个婴儿,都会让人大感惊诧:不满一岁的孩子,竟然能跟着红军翻雪山踏草地,最后跨越两万五千里?这要多离谱啊!你信吗?其实就是她——历史课本、讲坛舞台、作家书页里,那个被称为“走完长征的红军最小战士”的人,贺龙的女儿贺捷生。
2016年的洛阳,古都的初冬有些冷,空气里却有一点微妙的热度。会场上聚集着全国各地的高校教授、大院干部、热门作家,气氛虽不呆板,却带点宁静的肃然。此时,一位穿着一身白色西装的老人站在台上。眼神炯炯,不见苍老痕迹,只是比常人更多了一层岁月的光泽。她微微点头,声音并不高,却足以让座下的听众收声屏息。不为别的,那是个经历过枪林弹雨的、讲出来可不是“传奇”两个字能说尽的,贺捷生本人。
论及信仰,她说了句很难翻译成演讲金句的话:“信仰,它就是让人该干啥就干啥,是指哪儿打哪儿的事,也是宁愿扔了命也要去试试的东西。” 听起来不那么四平八稳。但她没有直接把信仰拔高成抽象口号,而是回头讲起自己的父母、革命年代普通人那些找不到着落的日子。父亲贺龙,母亲蹇先任,都是赤脚走路的那一批。家国天下,那不只是个口头外交词,更是一顿饭,或者一个晚上没饭的时候。
贺捷生自己后来承认,对父母的回忆其实很零碎。因为她十几岁前见父母次数都不算多,也没读过几句“亲情伟大”的理论,但说起红军如何带着她这个襁褓婴儿闯过川滇藏、翻过皑皑雪山、改吃草根野菜、饿半个月、养成今天矮小个子,表情总带点不能名状的自豪。“小的时候,我喊得最多的不是‘妈妈’,而是‘马马’。”听起来有点滑稽,其实有那么一丝悲凉。
长征开始于1935年11月,她出生没多久。有战士建议母亲——把孩子留给百姓养。蹇先任摇摇头,“红军不能亏了老百姓。”几匹马都得腾出来装弹药,那婴孩怎么办?大家把点果粮省下来,青草青稞磨水给她吃。饿急了只能煮几个树皮混点面充饥,小婴儿嘴巴都抠破了,还得硬呷。路上有战士跟她打趣说:“等你长大,想吃这草也没门了!”其实这玩笑里,都带着给自己壮胆的意思。
当年熬过的那些天,细节多得灌进几十本笔记本都写不完。不出意外孩子拉肚子,皮肤又溃烂,一度被马队遗落在路上。死里逃生的次数用惯常思维很难理解——有一幕甚至连战场上悍勇的贺龙都一下懵了:转战途中,一次分流遭遇敌袭,他左手抱着女儿、右手提着枪,打仗时顺手往怀里一掖,等战斗结束女儿突然丢了。急得团里上上下下全找疯了,结果小人儿在包袱里舔手指玩儿,没人敢笑,又都松了口气。
这种情节说出来,总有人以为“传奇”是夸张的修辞。也不是,有时候盛赞和悲情怎么讲都显得多余。很多时候传说传久了就会悬浮,但贺捷生的成长本就没有“归于平淡”,她两岁时还不会走路,身体极瘦,营养不良,她本人随口一句“我身材矮小”,谁又知道这里藏着多少年长征、不离不弃母亲的坚持?
当然,所有荣光都不可能只属于苦难。贺捷生成年后生活并非坦途。据中国作协和军事科学院权威档案,解放前她随红军到宁夏、其后三年全国抗战——最终母亲远赴苏联深造,父亲奔赴抗日前线,家里全靠老兵照看,真正“童年”二字只是个符号。她自己私下里说,不怪父母选择国家,革命和个人之间只能二选一。但谁又会不希望哪一边都能得到呢?这话有点矛盾,但生活就是这样。
13年里,她骨头不好,腿有点瘸,关节炎没治好,她说自己跟同龄人比“就是藏在屋檐底下的那种孩子”。结果呢?偏偏不是,贺捷生反而笃定好学,成绩不差,不肯轻易夸自己。后来见到父亲那天,贺龙抱着女儿嚎啕大哭,有点不合身世,但实际就是见了鬼门关回来的,动情也属正常。
新中国成立后的贺捷生,进了部队,也进了研究所。写的文章她自己也觉得不算多,但每一篇都有点叛逆劲儿。她在《父亲的雪山,母亲的草地》中不愿浪费任何一处微小的记忆,哪怕只是一句:“母亲用手捂着我的嘴,生怕我哭出声来,引来敌人。”有些东西没得选择,可每事她总能自己争取点啥。熬过了最苦的日子,1984年前后,她的作品在《昆仑》、《人民文学》接连发表,她参与军事百科全书的编写,是凭着硬本事,“一关一关闯过来”。
等到获奖那阵,《父亲的雪山,母亲的草地》开了头,鲁迅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人民文学奖都拿到手。按如今的说法,多半会被定义为“人生开挂”。但贺捷生讲起来,多少显得平静,连写作这回事都像给自己的经历翻旧账。她一直认为“自己只是没跑掉”。可事实明明她跑得很快。
也正因这些,贺捷生每次演讲时,台下一群人最怕的不是那些励志词句,而是这种带着刀锋似的坦率:什么“苦尽甘来”,什么“信念光明”,说多了都麻木。她偏要把那些最不堪的部分往外掏,鼓励别人必须靠信仰,一边自己也未必真的相信信仰能渡过所有难关。有时,我其实有点怀疑她当时会不会也曾有过迷茫,不可能始终坚信自己一定能够熬过去,对吧?换了是谁,也会羡慕身旁同龄人的安稳。
但转头她又讲,自己“真的没有别的支撑”。军旅作家、少将女军人,看起来风光,其实写得不快、工资也没多高。一次记者问税收时,她说这算一种义务,作家的收入本就低,凑不出来什么大数额税收。听上去凡事都合理,却也压低了文学工作者在现实中的生存感。被问起可有遗憾,她直接说——“惭愧,又没有能给国家贡献什么,自己写得太少。”
看似消极,其实贺捷生内心比大多数人更能熬。她这辈子经历过颠沛流离、离散重聚、疾病拖拽,但每到一个关节点,她都铆着劲儿说“必须再撑一下”。有时负面情绪确实满满,但又能随手丢掉,第二天照旧迎难而上——她再三强调靠的是“信念”,可那信念真正拿出来,很多时候也就一口咬牙,长夜里的一口气。人总归要熬点意外,福祸也未必能分得清。
她的出路其实不只是坚强,对别人的共情远比表面提到的多。每次有人打趣她是“不老的长征娃娃”,她会难得地露出点尴尬:“其实没啥特殊的,谁赶上那年月,都是这样混过来的。”但你看,她还是记得分给自己的甜头——哪怕人生磕磕绊绊,总会闯出点彩。
到了她这个年纪,获奖、头衔、军衔都不是全部。更难的是,自己没被日子耗尽,她依然愿意劝身边的人别逃避别放弃。每个人心里的信念都自有高低,谁不曾动摇?但到了现在,她认了苦难,也承认幸运,让好日子自己来。
回头看,那个被马驮过雪山的小婴孩,那些路上省下果粮的战士,没有人能穷尽全部的细节,但钢铁意志是真实的,一茬接着一茬。
所以,有什么值得学?倒不如,说走到今天,人的坚韧和选择才是最难做的事,别管苦辣咸淡,反正走下来了,这好像才是最靠谱的事。
感谢阅读。如果觉得有意思,点个关注,咱们下回再聊别样的人生。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贺龙抱着3个月大的女儿打仗,一路杀出重围后低头一看:孩子没了,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