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看一下目前主流车企的电子电气架构以及各架构的优势;
一、汽车电子电气架构演进图
注解:
分布式:数十个ECU通过CAN/LIN串联,线束复杂(Model S达3km)。域集中:按功能域整合(如座舱域=中控+仪表),域间通信仍依赖网关。中央+区域:中央处理器决策,区域控制器就近执行,线束减少70%(Model Y仅100m)。二、特斯拉 Hardware 3.0 架构图
核心特点:
中央大脑:双FSD芯片(算力144 TOPS),处理智驾+座舱+车身控制。区域执行:左右车身控制器管理物理接口,支持OTA无感更新。数据流:传感器数据直传中央芯片,减少中间节点延迟。三、比亚迪璇玑架构(中央+区域融合)
创新点:
一脑控全车:中央芯片算力560 TOPS,三域融合决策。区域协同:前后区域网关实现传感器/执行器“就近接入”。双网冗余:5G+卫星通信保障智驾数据实时回传。四、传统域控 vs 中央区域架构对比
维度
传统域控(如大众E³架构)
中央区域(如零跑LEAP 3.5)
硬件结构
多个独立域控制器(智驾/座舱/车身)
1个中央超算 + 4-6个区域控制器
通信网络
域间CAN-FD,域内以太网
全车10G以太网主干 + TSN协议
线束长度
约1.5km
<300m(Model Y为100m)
OTA效率
需分域升级(30分钟+)
全车无感升级(<5分钟)
代表车型
大众ID.4
零跑C10、特斯拉Model Y
五、通信网络拓扑(以凯迪拉克CT5为例)
技术亮点:
主干网:10G以太网(传统CAN带宽仅1Mbps)。TSN协议:保障智驾数据实时传输(延迟<10ms)。安全隔离:防火墙分割智驾域与娱乐域,防黑客入侵。六、未来架构:舱驾一体+车云协同
核心能力:
舱驾一体:单芯片(如高通8295)同时处理智驾算法与3D渲染。云-端分工:车端实时决策,云端大数据训练与仿真。动态升级:云端AI模型通过OTA注入车端,持续进化能力。通过这几个典型案例分析,不难看出大型车企的电子电气架构正经历从“分布式”向“域集中式”,再向“中央计算+区域控制”的深刻变革。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目前主流车企电子电气架构以及各架构的优势,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