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知行+志愿服务队踏入随县炎帝学校,以“赏服饰之美 悟礼仪之韵”为主题,编织起一场传统与青春对话的文化盛宴。志愿者老师化身为文化引路人,带领同学们穿梭于礼仪规范与服饰形制的千年脉络间,解码服饰与礼仪交融的文化基因,为校园文化传承注入新活力。
课程之初,志愿者老师以一段精美的视频,开启礼仪探索之旅。“微笑是见面时无声的问候,座次是宴请时隐形的尊重。” 志愿者老师先讲解古人的社交礼仪与餐桌礼仪,再从古过渡到今,将社交与餐桌礼仪拆解成现代生活的日常片段,用 “春节拜年如何介绍长辈”“家庭聚餐谁先动筷” 等趣味场景,唤醒同学们对礼仪的感知。同学们踊跃分享生活里的礼仪故事,在互动中,让 “礼者,敬人也” 的认知,悄然扎根心底。
当课程步入传统服饰形制篇章,志愿者老师如同打开历史衣橱的掌灯人。衣裳制的简约实用、深衣制 “被体深邃” 的独特结构、袍服制的庄严肃穆,通过图片与简易模型一一铺陈。展示冕服时,特意点明十二章纹里龙纹的权柄象征、宗彝的忠孝寓意;展示直裾与曲裾模型,让同学们了解“衣襟缠绕” 的细节,感受深衣 “续衽钩边” 的巧思。讲到襦裙与袄裙,有同学抢答 “相比襦裙,袄裙多了夹层,就和现在的小棉袄一样”,志愿者老师顺势延展 “服饰因时、因人而变,正是礼仪灵活的注脚”,让知识点化作师生共鸣的涟漪。
深度解析服饰文化时,志愿者从面料、色彩、纹样层层递进。“朱红曾为帝王专属,云纹藏着祈福心愿。” 搭配形制知识,同学们逐渐看清:传统服饰是行走的 “礼仪教科书”,色彩辨身份,纹样传心意,一针一线都编织着文化逻辑。
课程尾声,礼仪动作实践将氛围推向高潮。志愿者示范毕,同学们模仿叉手礼的端正、揖礼的谦逊、万福礼的典雅。反复练习间,礼仪动作不再是刻板模仿,而是化作传递尊重的文化符号。
整节课,提问声与惊叹声交织。下课铃响,同学们仍围拢交流,感慨传统服饰与礼仪的魅力。这场课程,以服为媒、以礼为魂,让同学们触摸到礼仪文化的脉络,也让传统文化的种子,在校园里悄然发芽 。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赏服饰之美,悟礼仪之韵,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