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游戏攻略

汛期皮肤健康指南

 

近期,全国多地遭遇暴雨侵袭,洪涝灾害频发。在与洪水的抗争中,人们除了要应对突发的自然灾害,还要警惕洪水可能引发的健康问题,尤其是皮肤病。洪水携带的大量污染物、长时间的浸泡以及潮湿闷热的环境,都为皮肤病的滋生提供了“温床”。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些暴雨洪涝中常见的皮肤病,以及如何科学防范和应对。

问题一:暴雨洪涝后容易出现哪些皮肤病?

答:暴雨洪涝后常见的皮肤病主要与环境潮湿、病原体滋生、皮肤屏障受损这三个因素有关,最常见的有这几类。

1.浸渍性皮炎:是最常见的皮肤病,多因皮肤长期浸泡、摩擦导致。表现为浸泡部位皮肤发白、肿胀、起皱、糜烂,伴随瘙痒或疼痛。

2.接触性皮炎:洪水可能混入污水、化学物质或过敏原。皮肤接触污水之后会出现红斑,瘙痒明显。

3.真菌性皮肤病:潮湿的环境会加速真菌繁殖,这会导致手足癣、体股癣多发。真菌性的皮肤病多表现为环状红斑、脱屑、水疱,伴随明显瘙痒,容易反复发作。

4.细菌性皮肤病:如毛囊炎、疖、脓疱疮、丹毒等。在皮肤屏障受损后,洪水中携带的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容易通过破损皮肤入侵,导致毛囊或淋巴管等发炎。

5.虫咬皮炎:潮湿的环境同样也会导致蚊虫、跳蚤等滋生。被蚊虫叮咬后皮肤会出现红色丘疹、风团、水疱,通常伴剧烈瘙痒。

问题二:如何初步判断自己可能得了哪种暴雨洪水相关皮肤病?需要怎么处理?

答:不同皮肤病的症状有明显区别,我们可以通过“辨症状+看部位”初步判断。

1.皮肤浸渍发白发皱+疼痛糜烂(手/脚/小腿):这种症状我们通常首先考虑浸渍性皮炎的可能性。可以用清水轻冲皮损,然后保持干燥,厚涂凡士林或氧化锌软膏隔离保护,穿宽松鞋袜减少摩擦。

2.洪水接触部位皮肤红斑+红疹+水疱+脱皮+瘙痒:可能是接触性皮炎。尽快用清水冲洗10分钟,外用炉甘石洗剂止痒,避免抓挠。

3.脚趾缝/腹股沟瘙痒+脱屑+环状红斑/水疱:高度怀疑真菌感染(足癣/股癣)。切记要保持患处干燥,同时外用抗真菌乳膏,严禁共用毛巾拖鞋,避免交叉感染。

4.围绕毛发生长的红色丘疹/脓疱(四肢/躯干):可能是细菌性毛囊炎或疖肿。小脓疱可以外用莫匹罗星软膏,如果出现疖肿,切忌挤压;对于破溃后的创面,可覆盖无菌敷料。

5.暴露部位(四肢/颈部)出现风团样丘疹、水疱,剧痒,中心伴有有叮咬痕迹:很可能是虫咬皮炎。可以进行冷敷止痒,外涂炉甘石洗剂或激素药膏,避免抓破皮肤。

6.皮肤伤口+红肿热痛+流脓:提示外伤后继发细菌感染。可用碘伏消毒后覆盖抗菌敷料,同时前往医院就诊。

问题三:被暴雨洪水浸泡后的皮肤出现伤口怎么办?

答:伤口处理要遵循“清洁-消毒-保护”原则。对于轻度擦伤,可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去除污物,再涂碘伏消毒,最后用无菌纱布或创可贴覆盖,保持干燥。对于较大伤口或出血,应先压迫止血,用干净毛巾或纱布按压伤口10~15分钟,止血后用生理盐水冲洗,涂碘伏,及时就医缝合或注射破伤风疫苗。如果伤口接触过污水,除清洁消毒外,要观察是否有红肿、流脓、疼痛加重等感染迹象,若出现感染迹象需及时就医,遵照医嘱决定是否需要口服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问题四:暴雨洪涝期间,如何科学预防皮肤病?

答:预防的核心是“减少接触+保护屏障+及时清洁”,具体可做好这几点。

1.减少直接接触:尽量穿防水鞋、长衣长裤,避免皮肤长时间泡在洪水中;若必须涉水,可提前在手足等易摩擦部位涂凡士林,形成“物理保护膜”。

2.及时清洁干燥:如若接触洪水之后,我们应该及时用清水冲洗皮肤,擦干后可涂爽身粉或保湿霜,保持皮肤干燥。

3.衣物鞋袜勤换:潮湿的衣物、鞋袜要及时更换,选择透气的棉质衣物,避免长时间穿着紧身衣裤。

4.防蚊虫叮咬:在不同的环境中可选择使用蚊帐、蚊香、驱蚊液,避免在草丛、污水边逗留,减少虫咬风险。

5.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不用脏手抓挠皮肤;皮肤有微小伤口时,及时用碘伏消毒,避免接触污水。

问题五:皮肤接触暴雨洪水后,该怎么正确清洁?

答:不当的清洁方法可能导致皮肤损伤加重,应按照下面的正确步骤进行清洁。

1.先冲后洗:先用流动的清水冲洗皮肤,冲掉表面的污物和病原体,避免用力搓揉。

2.温和清洁:可用温和的沐浴露或肥皂清洁,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碱性肥皂或酒精,以免破坏皮肤屏障。

3.重点护理:手足等易浸渍部位冲洗后要彻底擦干,尤其指间、趾缝,可轻轻撑开晾干或用吹风机冷风吹干。

4.保湿修复:清洁后及时涂抹无刺激的保湿霜(如凡士林、尿素霜),帮助修复皮肤屏障。

问题六:听说洪水里可能有“钩端螺旋体”,皮肤接触会感染吗?有什么危险?

答:是的,洪水中确实存在这种风险!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病原体存在于被鼠、猪等动物尿液污染的洪水或土壤中,可通过浸泡的皮肤微小伤口、黏膜(眼、鼻、口)侵入人体。初期症状像感冒,会出现高烧、头痛、全身酸痛(尤其小腿腓肠肌剧痛)、眼结膜充血。大多数感染者症状并不严重,在大约1周内康复;少数患者会出现黄疸、肺出血、肾功能衰竭、脑膜炎等致命性脏器损害。

问题7:特殊人群(老人、孩子、慢性病患者)需要额外注意什么?

答:这些人群身体抵抗力较差,患病的风险更高,需重点防护。

1.老年人:老年人皮肤屏障功能弱、感觉迟钝、常伴有基础病(如糖尿病),更易感染且感染后恢复慢、并发症风险高。对老年人需加强相关检查,稍有异常及时就医。

2.儿童:儿童皮肤娇嫩,好奇心强易接触脏水污物。对儿童要注意看管,避免玩水,一旦出现皮疹或发热尽早就医(警惕手足口病、麻疹等)。

3.慢性病患者(尤其糖尿病、自身免疫病、肾病、肝病等):①糖尿病患者,下肢感觉减退,伤口难愈合,极易发生严重感染甚至坏疽。务必做好足部防护和检查。②自身免疫病患者,感染风险极高,病情易进展迅速。避免接触污染环境,加强防护,稍有不适立即就医。③皮肤病患者(如湿疹、银屑病),洪水刺激易致原发病加重或继发感染。遵医嘱用药,加强皮肤保湿和屏障保护。

就诊小贴士

1.记录关键信息,如洪水接触时间、持续时间、皮肤最初症状及变化、自行处理措施。

2.清晰描述症状,如哪里不舒服?具体感觉(痒/痛/烧灼感)?皮疹的外观(红/肿/水疱/流脓)?有无发烧、乏力等?

3.告知医生自己的基础病史和过敏史。

4.配合医生检查,医生可能需要刮取皮屑做真菌镜检或取脓液做细菌培养等。

洪水带来的威胁远不止于房屋倒塌和道路中断,污水中的“皮肤健康隐患”同样不容小觑。认识这些常见皮肤病,掌握科学的防护、识别和初步处理方法,是灾后保护自己和家人健康的重要一环。请牢记“防护做在前,清洁是关键,异常早就医”。让我们从日常做起,关注皮肤健康,做好防护措施。

参考文献

[1]蔡清宇,张沂,樊春艳.洪水灾害常见疾病及用药情况[J].中国卫生产业,2014,11(26):49-50.

[2]付留杰,刘元东,唐功臣,等.洪涝灾害所致疾病的暴发流行因素及其防控[J].实用医药杂志,2014,31(12):1101-1102.

[3]房琼琼,于礼,佟颖.洪涝灾害卫生消毒措施及北京市应对2023年特大暴雨灾害的卫生消毒实践[J].中国消毒学杂志,2025,42(06):452-455.

[4]杨森.洪水过后常见皮肤病防治[J].健康博览,2005,(08):20-21.

[5]崔勇,高兴华.《皮肤性病学》(第10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供稿:中日友好医院皮肤科 住院医师 宁小荔 医师 王子仪

审核: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专家 中日友好医院皮肤科主任 主任医师 崔勇

来源: 中日友好医院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汛期皮肤健康指南,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