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是不是感觉秋风一起,人就变得特别容易疲乏、手脚冰凉?好像夏天耗光了我们所有的精力。
正如古人所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这不仅仅是句古话,更是我们身体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密码。我们总说“人活一口气”,这口“气”,很大程度上就是指我们身体里的“阳气”!
阳气,就是我们生命的“小太阳”。太阳温暖,万物生发;阳气充足,我们才能精力充沛,百病难侵。而秋冬,正是我们为身体储存能量、养护阳气的最佳时机,这个过程,就叫“养藏”。
这笔健康的“存款”,你存对了吗?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这个秋冬养生最核心的智慧——“3捂2不捂”,简单易记,却能为我们来年的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守住阳气三大关:“三捂”
“捂”不是让你把自己裹成粽子,而是有策略、有重点地保暖,守住阳气的“三大门户”。
1. 捂后背——人体的“阳气高速路”
俗话说“寒从背入”,我们的后背,是督脉循行的地方,督脉总管一身的阳气。后背受凉,阳气就会受损,人就容易感冒、咳嗽,甚至诱发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
怎么做?
很简单,给自己加一件小马甲!尤其是老人和孩子,一件贴身的棉马甲,护住了后背,就等于给身体的“发电厂”加了层保护壳。
2. 捂小腹——脾胃的“暖宝宝”
小腹,特别是肚脐,中医称为“神阙穴”,这里是脾胃的“家”。小腹受凉,寒气直中脾胃,就容易腹泻、消化不良,女孩子还容易宫寒痛经。
怎么做?
睡觉时一定要盖好被子,别让腹部裸露在外。白天可以经常用手心顺时针按摩腹部,让它暖暖的。这不仅是保暖,更是在给我们的“后天之本”注入能量。
3. 捂双脚——“第二心脏”要保温
“寒从脚下生”。脚是离心脏最远的地方,血液循环也最慢,是全身最容易受凉的部位。一旦脚受凉,寒气就会顺着经络“上传”,影响全身。
怎么做?
晚上用热水泡脚,是秋冬最好的养生法之一!泡到身体微微出汗即可。同时,选择一双保暖、透气的袜子和鞋子也至关重要。让我们的“第二心脏”时刻保持温暖。
养生要通透:“二不捂”
养生不是一味地“捂”,过犹不及。聪明的养生,是张弛有度。
1. 头不捂——让“诸阳之会”清爽
我们的头部,是所有阳经汇聚的地方,所以叫“诸阳之会”。阳气最足,本身就不怕冷。如果过度捂着头部,热量散发不出去,反而容易头晕、心烦,甚至上火。
怎么做?
除非在零下十几度的严寒天气,否则尽量不要长时间戴很厚的帽子。保持头部的清爽,有助于我们神清气爽。
2. 动不捂——运动时要“轻装上阵”
很多人有个误区,觉得秋冬运动也要穿得厚厚的。其实,运动时身体会产生大量热量,如果穿得太厚,一出汗,毛孔张开,冷风一吹,寒气反而更容易侵入体内,这就是“出汗后伤风”。
怎么做?
进行散步、慢跑、打太极等舒缓运动时,穿着以感觉舒适、不束缚为宜。微微出汗后,一定要及时擦干,穿上外套保暖。
生命的真谛,不在于长度,而在于质量。
秋冬养藏,养的不仅是身体的阳气,更是我们面对生活的底气。它不是一堆复杂的规矩,而是一种顺应自然、爱护自己的生活智慧。
记住这个简单的口诀:“后背、小腹、双脚暖,头部、运动要清爽”。
从今天起,做一个聪明的养生者,把阳气牢牢“存”在身体里。等到明年春暖花开,你会感谢这个冬天里,懂得“养藏”的自己!
朋友们,你们还有哪些家传的秋冬保暖小妙招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出来,让我们一起温暖过冬,为健康点赞!
觉得有用,就请转发给您关心的人吧,一份简单的提醒,就是一份最温暖的关怀!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秋冬养不好,百病都来找!牢记“3捂2不捂”,为明年健康存本钱!,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