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高校教师想搞点副业补贴家用,早就不是新鲜事了。但这副业可不是随便搞的,踩了红线,轻则影响职称晋升,重则丢了铁饭碗。今天就来掰扯掰扯,高校教师兼职的那些 “能” 与 “不能”,给大家提个醒。
先说说绝对不能碰的 “高压线”。首当其冲的就是利用学校资源谋私利。比如把实验室的设备、试剂偷偷拿去给外面的公司用,或者用学校的项目经费给兼职的活儿买单。前两年有个高校的副教授,帮一家企业做检测,直接用了学校的精密仪器,还让学生免费帮忙干活,被举报后不仅被通报批评,职称晋升也被暂停了 3 年。还有些老师,打着 “校企合作” 的旗号,其实就是给自己开的公司拉业务,把学校的项目偷偷转移过去,这种 “左手倒右手” 的操作,一旦被查,工作都保不住。
再就是影响本职工作的兼职。学校给你发工资,是让你好好上课、搞科研的,要是一天到晚想着外面的活儿,上课敷衍了事,学生意见一大堆,那肯定不行。有个年轻老师,兼职当考研机构的讲师,每周要跑好几个城市上课,结果自己学校的课经常调课、代课,期末学生评教倒数第一,最后被院系约谈,不得不辞掉了兼职。还有的老师,因为兼职太忙,申报的科研项目拖拖拉拉完不成,被学校收回了项目经费,还影响了整个团队的考核,这种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的事,实在不值当。
那哪些副业是相对安全的呢?其实学校也不是完全不让兼职,关键是要在规定范围内。比如发挥专业特长做咨询,像法学老师给企业当法律顾问,经济学老师帮地方政府做规划,只要不影响本职工作,并且按规定向学校报备,一般都没问题。我认识的一位社会学教授,经常给社会组织做项目评估,不仅赚了外快,还把评估案例用到了课堂上,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教学效果反而更好了。
还有些知识性的副业也很合适。比如写专业相关的科普文章、出版教材,或者在正规平台上开网课。这些副业既能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又能提升个人影响力,学校一般都是鼓励的。有个计算机系的老师,在网上开了一门 Python 编程课,深入浅出讲得特别好,火了之后还被邀请到出版社写了教材,现在这门课成了学校的精品课程,他自己也成了小有名气的 “网红老师”,简直是双赢。
另外,要提醒大家的是,兼职前最好了解清楚学校的具体规定。不同学校对兼职的要求不一样,有的学校要求所有兼职都要报备,有的则对兼职时间有上限。还有些特殊岗位,比如担任领导职务的老师,兼职限制会更多。所以,在动心思搞副业之前,先去人事处问问清楚,或者查查学校的规章制度,别等出了问题才后悔。
总的来说,高校教师搞副业,得把握好一个 “度”。不利用学校资源、不影响本职工作、符合学校规定的兼职,既能增加收入,又能锻炼能力,何乐而不为?但要是一门心思钻钱眼里,踩了红线,那就得不偿失了。毕竟,高校教师这个身份,不仅有待遇,更有责任,别因为一时糊涂,毁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校教师兼职副业红线:哪些能做、哪些碰了会丢工作,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