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菏泽日报
张泽丹老人讲述黄楼保卫战经过
李传递讲述珍藏在书箱内的郓城抗战英雄故事
抗日自卫队队员使用的兵器
展示罗明星走上武装抗日斗争道路的画作
一部《水浒传》让郓城成为天下闻名的“好汉之乡”。80多年前,当民族危亡的烽火燃至家门,那份流淌在血脉里的忠勇与义气,再次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激荡澎湃。除了史册上记载的著名战斗,当地还流传着泥土般质朴却滚烫的故事,很多平民英雄或许不曾留下显赫的姓名,却用血肉之躯在敌后筑起一道道无形的长城——今天,让我们拂去岁月的尘埃,聆听那些闪耀着“好汉”光辉的民间抗战往事,感受那份源自乡土、归于家国的磅礴力量。
郓城好汉,抗联“明星”
在郓城县革命烈士陵园烈士纪念馆里,一组连环画引起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的注意。故事的主人公叫罗明星,从一名“苦命娃”,到东北抗联奇袭日军而被敌军悬赏,最后英勇就义。他的一生令人肃然起敬。
罗明星1897年出生于郓城县李集镇罗楼村,后随家人逃荒至吉林省落户。1915年,18岁的罗明星成为矿工,因领导罢工成为矿工中的核心人物。“九一八”事变后,他不甘当亡国奴,于1932年和几个要好的朋友,用一根铁管造了一支枪,袭击了在浴池洗澡的日本兵,夺了几支枪和手榴弹,到九台桦树沟拉起抗日队伍,从此走上武装抗日的道路。
后来,这支队伍迅速由几百人扩大到6000人,称为“义勇救国军”,多次给日军以沉重打击。1933年7月,罗明星率部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杨靖宇部),被编为第十九支队,罗明星任队长。1933年8月24日,日军集中兵力,对罗部四面包围,罗部与敌巧妙周旋,迂回到包围圈之外,乘夜突袭敌人,用大刀砍死日军9人,夺枪9支。
1934年秋,日伪头目企图以利诱劝其投降,日军驻烟筒山司令部给罗明星发出请帖。他将计就计,带领4名护卫,去敌司令部赴宴。在酒席上,他们一齐开枪,打死日军头目田野等,并炸毁敌人的火药库,这就是有名的烟筒山奇袭战。
对于罗明星,日军恨之入骨,曾重金悬赏捉拿。1938年11月,因叛徒告密,罗明星被捕,不久被杀害。
截杀日军司令官
在郓城传递红色文化博物馆,一件古色古香的书箱被馆长李传递视为镇馆之宝。
书箱原为晚清秀才李清廉所有,后代代相传,到李传递时已是第五代。这件见证历史变迁的书箱是李传递最心爱之物。他自幼爱搜集讲述革命故事的书籍、画册,翻看之后就摆放整齐,珍藏于书箱。他也成了小伙伴中赫赫有名的“故事大王”。郓城当地流传的“葛化仓夺机枪”“杨勇大战郓城”“截杀日军驻济宁司令官阪田”等英雄故事,他都讲得有声有色。昨日,再次讲起“截杀日军司令官”的故事,53岁的李传递更多了几分激动与自豪。
当年,日军驻济宁司令官阪田统辖济宁地区军事,手上沾满抗日军民的鲜血,抗战根据地军民无不欲除之而后快。1940年3月下旬,机会终于来了。
一天傍晚,郓城县城内,被群众称为“张歪脖子”的日军翻译官张洪光醉醺醺地拽住伪县长刘本功的司机李士杰,称正在郓城县城的阪田次日去济宁,需要李士杰驾驶一辆卡车载日军及警备队护送。
这个消息让李士杰心中一动。他表面上是伪县长的司机,其实是潜伏在郓城的地下工作者。他敏锐地察觉到,这是除掉阪田的绝佳机会。
于是,他找到地下联络员姚梦林,连夜赶往飞集情报站。当天21时许,情报员王明超将这一重要情况带至郓南县抗日游击大队。大队长杜广居当即向八路军赵谭支队汇报,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探讨,决定在丁里长设伏。伏击方案确定后,百余名战士从郓城西南陈楼出发,向丁里长疾行。情报员王明超则悄悄潜回县城,与李士杰对接,告知具体伏击地点以及如何配合作战。
次日凌晨5时许,负责伏击的战士们一切准备就绪,静静地伏在掩体内,等待阪田“上钩”。7时许,侦查员发现阪田车队出现,前方一辆小汽车,后面紧跟两辆满载敌军士兵的卡车,正向附近点驶来。
驾驶卡车的李士杰算着快到达伏击地点时,悄悄扯掉车辆电线,卡车当场熄火,“瘫”在路上,后面那辆卡车也不得不停车。李士杰下车“修车”时,阪田乘坐的小汽车已经进入伏击圈。
随着一声枪响,阪田乘坐的汽车成了战士们的活靶子,火光瞬间将汽车吞没。眼尖的杜广居看到阪田从车门爬出,跌进路边沟内一动不动,便上前查看,俯身准备拿开他的配枪。狡猾、装死的阪田突然举枪射击。
杜广居眼疾手快,用左手将指向自己的枪口拨开,接触枪的同时枪声响起,左手手掌被击穿。他强忍疼痛,右手抽出大刀劈向阪田,作恶多端的阪田就此毙命。
此战,受到鲁西军区通报表扬。
惨烈黄楼保卫战
“我们小时候,听得最多的故事就是‘黄楼民兵十英雄’……”昨日,在郓城县张鲁集镇黄楼村村委会,81岁的张泽丹讲起村里的抗战史难掩激动。
黄楼村1937年7月便成立了村党支部,发展党员10余名,带领村男女老幼开展抗日斗争,引起日伪汉奸的仇视。
1942年8月12日,侯集据点汉奸大队长范保山纠集侯集、肖垓、刘口等据点伪军400余人,对黄楼进行突然袭击。当日伪军行至黄楼东南约1公里处,黄楼村15名自卫队员(仅有4支枪、40枚手榴弹)在村党支部书记张金建和自卫队长张少兴指挥下,迅速在东寨墙布防,掩护村民撤退。
战斗打响后,敌人从南、北、东三面向黄楼围歼,因敌众我寡,自卫队员被迫退至村内与敌人进行巷战。危急关头,得到消息的汤垓村民兵赶来支援,他们在敌人背后发起攻击,一时间拖住敌人。
趁此机会,黄楼村自卫队队员登上地主张金斗家楼顶,用砖头瓦块痛砸敌人。久攻不下的敌人不甘心失败,开始放火烧楼,情况再度危急。民兵没有坐以待毙,跳楼冲入敌群展开厮杀,多人壮烈牺牲。“当时有个叫黄承业的民兵,腹部受伤,听老人讲,他的肠子都淌出来了,还在与敌人战斗……”讲到这里,张泽丹面露悲愤之情。
这次黄楼保卫战敌我力量悬殊,但民兵英勇战斗,毙敌20多名,充分显示了根据地人民的英雄气概。黄楼村张金建、张少兴等10名民兵在这次战斗中壮烈牺牲,被当地群众称颂为“黄楼民兵十英雄”。村民在烈士的感召下没有屈服,反而更加坚定地支持抗战,敌人甚至在村子四周建起四座炮楼进行封锁,黄楼村当时便有了“钉子黄楼”的称呼。
时光流转,硝烟散尽。郓城大地上那些曾经惊心动魄的伏击、舍生忘死的掩护、坚忍不屈的抗争,已渐渐沉淀为村头巷尾的娓娓叙述,成为家族记忆里代代相传的精神图腾。铭记这些来自泥土深处的英雄,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为了汲取那份永不褪色的精神力量,将其化作激励后辈在和平年代砥砺前行、建设家园的不竭动力。
菏泽报业全媒体记者 冯锴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郓城“好汉”抗战故事多,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