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1日,上海摄影艺术中心挂出了几乎200张胡蝶的影像,展名倒是有点浪漫色彩:“蝶梦百年——影后胡蝶私人珍藏照片展”。照片有彩有黑白,从演员工作到私下闲景,胡蝶的身影一帧一帧像老上海胡同边的风掠过。很难不引发好奇,她背后的故事究竟有几卷。
起初的记录资料并不冲突——胡蝶1908年出生,算是土上海人,只不过祖籍拐了个弯,广东鹤山。她父亲是铁路官员,家中常常南来北往,这种频繁迁移的生活早早埋下了她后来与众不同的气质。到天津、北京、广州,胡蝶的童年比同龄人见过的风景要多得多,甚至连普通学校都没怎么念过几天。
接下来,16岁那年,一个偶然的决定,让她踏进了中华电影学校(中国最早的电影演员训练班)。毕业没多久,胡蝶开始接戏,只是当时中国电影行业尚在襁褓。她硬是凭着一张充满故事感的脸站上了银幕,成了第一批国产电影女演员。说来轻巧,实际上她一路摸爬滚打,从哑剧到有声片,都沾了边,角色跨度极大。有人讲,胡蝶的电影,在院线从上海铺到武汉再到广州,不稀罕。
她银幕形象大多定格在一组经典画面里,短发,西式烫发卷,手里拿着花。右脸那个酒窝,到底吸多少人眼球,谁又数得清楚。在时装、动作乃至女性意识尚未解冻的时代,她穿的是修身西裤和高筒靴,坐老爷车前的样子和那会儿的姑娘们挺不一样,不像今天的女星靠造型师照搬。有人说她天生适合胶片,没谱,也有人觉得她只是赶上了对的风口。
跳到商业层面,胡蝶做过一个很多人都没注意的“第一”:第一个为品牌做代言的明星。上海“大世界”游乐场那年春天,她在记者会上随口一句:“鸿翔服装店的衣服做得好。”结果,鸿翔爆红,老板赶紧把胡蝶的话写成横幅挂门口,连奖励都没忘。之后,沪江照相馆、大中华布匹公司陆续登门“求代”。掀起的广告大战,现在还有人回味。
和影片上精致的形象反差很大,胡蝶生活姿态其实显得松弛随意。她身穿白色运动服,拎着网球拍拍照的时候仿佛不怎么关心镜头角度。又有一次,她披着泳衣坐长廊边拍照。别说,那会儿能见到女星这么“前卫”,大家私底下讨论的话题有点多,有褒有贬,说是红人效应也行。
事业高峰时,胡蝶没怎么花费心思“向上爬”。倒是意外收获了婚姻。潘有声,礼和洋行工作的绅士,在一个舞会上遇见胡蝶。带着一丝局促,带着一丝聪明劲儿,他让胡蝶觉得踏实。两人谈了六年,才步入婚姻。怎么说,有人认为胡蝶这位女主角想过息影专心过日子,不过终究没舍得。“朋友圈”里朋友极力劝阻,最后她还是接着接戏,不过工作明显减少。
这种稳定局面没太持续,1937年抗战爆发,胡蝶全家移居香港。逃离上海之后,表面上岁月静好,其实她骨子里仍惦记着中国的大事。很快,形势突变,1941年底,英军投降,日本占领香港。日军对文人艺术家采取怀柔政策,找名人去替他们做宣传。胡蝶,自然榜上有名。日本人想让她去东京拍个无害的电影,声称“纯文艺”,但这种时候,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背后目的。
面对这种局面,胡蝶没有正面冲撞,也没马上答应,推托说身怀有孕,暂时“没空”。实际上,她和丈夫假意应付日方,暗中准备逃离。反正逃亡路线最后选定了重庆。
重庆局势相对安稳,却不是胡蝶的避风港。刚到重庆,潘有声夫妇的秘密财富(30箱积蓄)在途中被劫,消息传得七零八落。胡蝶一边伤心,一边不得不找老朋友杨虎帮忙。杨虎把事报给戴笠——此人,军统头子,平素脾气怪,尤其嗜女星。有一说一,胡蝶的酒窝和眼神在戴笠第一次见她的时候就让这位“情报大佬”方寸大乱。
戴笠拍胸脯说能“找回”财产,实际上办案进度缓慢。他耐不住寂寞,于是干脆开出名单,让手下去海外买回同类物品,“狸猫换太子”也无所谓。胡蝶夫妇焦头烂额,戴笠顺势关心她,接下来安排胡蝶搬进曾家岩的公馆住下。令人疑虑的是,随之而来的“好意”,其实是彻底掌控。
潘有声很快被戴笠以“工作”为由打发去昆明,两地分居。这段期间,胡蝶几乎处于半软禁状态,与外界切断联络。戴笠常带着花园规划图、烹饪小菜法子,想方设法讨好胡蝶。他对胡蝶的占有,究竟是单纯的权力驱使,还是中混着某种奇怪的痴恋?谁又说得准。
据公开资料,胡蝶被戴笠囚禁了三年。这三年间,外界动荡,胡蝶归属朦胧。潘有声反复打探,结果始终杳无音信。戴笠何时才松手?直到1946年,这个操控众多命运的大人物因空难身亡,胡蝶才得以脱身,之后故事就散了。关于胡蝶此后选择继续她的演艺生涯,还是主动淡出公认的结论并未明确,一种说交际圈子变了,另一种说她找到了新的人生坐标。
还有一种说法,戴笠对胡蝶的感情未必是彻底的占有欲,也许有出于维护的某些考虑,因为好些时候军统系统对文艺圈总是采取微妙态度,这里没法完全界定黑白。至于胡蝶是不是彻底被强迫,不少细节仍然含混,有争议。有时候个人选择与历史环境的拉锯,不到当事人开口,外人说不出个真相。
翻查现代传媒资料,胡蝶的“广告一姐”人设至今无人超越。当年在鸿翔服装门口张贴的那张宣传标语,照片并不多见,但时人记忆已然凝固。民国美女仿佛只活在黑白照片里,每逢历史讲座就成了流行符号之一。上海采风月刊里有详细对胡蝶服饰的描述,说她即便身处险境,也不忘挑选最适合自己肤色的织锦衣衫,算不算自恋?一半一半吧。
再看媒体梳理的近现代女性命运,不止胡蝶一人经历跌宕。与同行如阮玲玉、林黛一比,有人觉得胡蝶幸运得多。可真的是这样吗?毕竟,乱世中的选择从来都是被裹挟着向前,大多数人只是随机应变而已。
胡蝶和潘有声结婚多年,真感情是真是假,走到后期也淡了。有一则据传的轶事讲,解放后胡蝶平静地回到上海,下海做舞蹈老师、电影顾问什么的,具体职位说不清,有点像是半归隐。她偶尔会跟学生讲:“有些事,过去了,就别太当回事。”
照片展的观众,翻着胡蝶的旧照,表情大多复杂。有人感慨她时髦美艳,有人念叨她坎坷波折。可胡蝶这个名字——漂浮在民国旧梦之间,谁能真摸到她最真实的心思?或许她自己都没仔细想过。
讲到这里,还是会疑惑:那个站在黑白胶片里的胡蝶,是否真像外人想象的那样,一直活在聚光灯下?这些事说到底到底算不算什么?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民国女星胡蝶的绝版私照:美艳动人,难怪被戴笠残忍软禁霸占三年,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