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蝶这个名字,在民国时期几乎能和“光芒万丈”画个等号。谁见过她不说一句“电影皇后”?现在要不是偶尔翻评论区,看见有人贴照片提一句,真都快没人记起来了。可八十年前,她的照片能被贴到上海滩大街小巷,无数青年男女争相模仿她的发型。她那卷卷的头发搭着二八分的分头,贴着珍黑色的耳饰,靠着桌子轻斜着头,照片里每个细节都透着讲究。眼睛好像藏了点什么,不眨也摄人心魂。弄得人隔着屏幕都忍不住想问,这女人究竟什么来头?
说到底,胡蝶1908年在上海出生,名字原本平平——胡瑞华,小名宝娟,家里没大富大贵,父亲铁路上写字,是文职。可就她一个闺女,爹妈都掉到心尖里疼。单看她小时候那一身小洋裙子花花绿绿,瓷碗都是绘着各种故事,光这些摆设就够气派。当年能这般精致,算得上小康之家。关键她不太爱吃饭,你知道吗?她爸专门变着法哄她,从给她讲瓷碗上的小人故事到逗她撒娇。唉,生怕她瘦着累着。小孩身体确实弱,那照片里上下都是肉,脚上的娃娃鞋蹬得光光的。照片并不多,但能透得出那个时代某种温情。
日子其实不是总这么平顺。她妈生不动了,让胡少贡纳了妾,后面弄出一堆兄弟姐妹。换别家早红了眼,偏偏胡家这位老爹偏心得出奇,对胡蝶呵护还是如初。看似巧合,实际多少反映了那时上海普通人家对女儿的复杂情感。胡蝶小时候身体差,家道却越发热闹。她自己也早早就学会了“见招拆招”——学方言倒是随手拈来,在外面混过天津、北京、广州,每样都能伶俐应付。不光说,连市井小贩叫卖都能模仿得惟妙惟肖。要说天赋,她的小聪明和表演欲望也就从这娃娃时光里慢慢发出来。
“胡蝶”这个艺名,别看今天老气,当时上海滩一听,没人不服气。“想飞就飞”,她自己说得倒也直接。跟随父母来回奔走的几年,胡蝶学了不少见识,明白了外面的世界没多简单。16岁那会儿全家搬回上海,正赶上中华电影学校招生。她报了名,什么都没想。改名胡蝶,谁也没料到这一步彻底翻篇。很多年以后胡蝶提起那几天会笑,说自己运气真好,到底人还是要有点傻大胆,事儿才能成。
刚进影圈那会儿,她演的尽是小配角。换个别人生怕沉不住气,她偏就是耐着性子等机会。1925年,胡蝶第一回演电影《战功》,配角。很快又接下《秋扇怨》,从那会儿起,主角的位置就没怎么离开过她。演戏是会累,可胡蝶的气质远不是一身漂亮衣服能装出来的。照片里她抱着一大束花,旗袍下手微扬,惯常左倾的头,神情凝定。哪怕是静物照,胡蝶都像在看手机屏幕另一端的观众。
都说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上映,胡蝶成了一夜风口浪尖的人物。这部电影用了新技术,票房和口碑一样火。她没特意摆什么高姿态,反正片约不断,从票友到戏曲大拿都知道了胡蝶。紧接着《姊妹花》又让她彻底红遍大江南北。你说现在的偶像换了几个年代,名字还能让人记住?胡蝶才是真的“全民女神”。她镜头下的形象变化多端,有站有躺、旗袍长裙各有风韵,表情难得一见的轻松。她笑得总像有意遮掩什么,眼神熟络得很。
好景不长,这世界不会总有人顺风顺水。抗日战争一打起来,胡蝶的戏路全断了,公司也黄了。她跑遍香港、重庆——其实没几个人见识过当时奔波里的难堪,逃命哪有回头笑着摆Pose?日伪横行上海,许多演员抵不住引诱,可胡蝶硬是不给日本人拍一部戏。按现在说法,她就是“公知”里的抗压担当。这帮银幕明星里有几个能顶得住压力?结果是胡蝶自己也说不清,旁观者怎么明白她心里委屈呢?
可她无论跑到哪里,出门那穿戴总是,被毛领大衣裹得紧紧的,贝雷帽一戴就像时尚模特。外人以为她光彩照人,却忽略实际上的恐慌。辗转间照片留下的全是平和安逸?其实只有她自己最清楚,当时心里有多慌,外面全是迷糊的人和事。照片上汽车和皮毛大衣都只是遮掩。谁愿意提起自己的仓皇?有时候美丽也是种伪装。
日子熬过去,胡蝶战后一度回到香港,又恢复拍戏。1960年,她凭《后门》拿下亚洲电影节影后大奖。等1966年最后一部戏《塔里的女人》结束,胡蝶悄无声息退出了影坛。影后的语气总带着点散漫,你说她圆满也行吧。反正到这个阶段,她没再回头讲自己的巅峰。观众喊她回来,她也只是笑笑。有人觉得她应该再拼几年,其实退场才是真正的余韵。红到一定程度,谁还非得证明给别人看?
转头说胡蝶的感情,比她的事业波折还多。年轻时遇上林雪怀,两人一度订婚。可男人在名气面前没站住脚,夜生活一染就是无可挽回。胡蝶呢,大概还是年轻气盛,以为爱情总该对等,最后一纸“蝶雪解约案”,闹得满城风雨。那张分手时期的合影,精致的耳坠和洋装下藏着苦涩。谁都觉得明星没烦恼,可谁看见她夜里掉眼泪了?
也并不是胡蝶就认了命。后面,1935年和潘有声结婚,这一段被外界称为稳妥。说稳定,也不能说没波折。潘有声坐过牢,失业过,可嘴巴甜,对她死心塌地。结婚照里笑得都眯起了眼,谁信这一切不会变?生活很平稳吧,但也乱。两人日子过得还算安稳,直到1946年,戴笠横插一脚。国民党情报头目追她不惜手腕,有人说胡蝶软弱不抗争,实际她又能怎么办?戴笠出局后,夫妻才算团圆一阵子。反正民国江湖里,女人太难。
潘有声后来自溢,胡蝶去加拿大养老,算是彻底离了城市的喧闹。这一去就再没回来,1989年胡蝶在温哥华辞世,那时候她还笑着说要飞起来。胡蝶的晚年,穿着规整的衣服,清静微笑,和年轻时一模一样。许多人从这张照片里读出从容,其实孤独和安稳都是并存着的。到底她是被命运裹挟到了最后还是主动选择安逸?谁说得准。
这么看下来,其实胡蝶这一生,爱和苦都够足量。她的演艺生涯布满光环,爱情却一波三折。童年虽然被疼爱,可成名更像一场赌局。那些照片里的温柔优雅,不过是困局里拼命维持的体面。谁能保证她其实不是更渴望平静生活?又不是每个明星都爱热闹。
可要说胡蝶就一直坚韧,从不动摇,未必。她在日本人面前拒绝合作很硬气,不代表没有心酸。面对戴笠,也不是完全没有妥协。人嘛,总有软肋。她年轻能挺住,后半辈子想要孤独也说不定。
和很多“传奇”女明星不一样,胡蝶的故事既没有彻底的悲剧也不是巅峰到无法企及。更像普通人踩过的坑、经历的得失糟糕,只是装饰得好、妆容完美、留影太多。她也没什么神秘。哪怕一生再高调,最后一样安静离场。所以说没什么一成不变的,活着时候她想飞得更高,最后她也只是“要飞走”地说了句玩笑话。
影星胡蝶活成了那个年代的蒲公英,一阵风就飘走了。照片翻出来还认得,她自己未必把旧事放在心头。她是中国电影圈的符号,是市井闺女的骄傲,是执着演员的缩影,也是落寞岁月最后一声告白。
本文涉及胡蝶生平节点、事件动态、大众形象,全部内容参照中国新闻网2014年7月17日、澎湃新闻网2018年1月22日、民国网2020年8月30日相关权威资料,并结合互联网可查实最新舆情、照片图像公证修复数据。本篇观点及体验为原创呈现。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民国电影女星胡蝶:中国第一个影后,才华横溢,美艳不可方物!,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