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导读
北京天文馆开幕时,天象厅中的第一个星空表演节目《到宇宙去旅行》一经上映便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并成为接下来40多年中屡演不衰的经典保留节目。1957年10月7日,周恩来总理来到北京天文馆,李元陪同周总理观测夜空并观看了星空表演节目,节目得到了总理的赞赏。《到宇宙去旅行》这部时长40分钟的表演节目,是李元根据自己过去十多年的天文科普实践经验精心设计和编写而成的。
李元(1925—2016)
李元(1925—2016),原名李杬。1925年生于山西太原,祖籍山西朔州,是我国著名天文科普学家。李元编创的科普图书数量众多,编著的主要图书共计四十余种,编译的主要图书十余种,与其他人合作编著的文集、工具书等也多达四十余种。李元对天文学普及工作的重要贡献,受到了国际和国内同行的广泛认可。1987年,李元成为我国“天文馆事业的先驱者”荣誉唯一获得者。1998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国际小行星中心将6471号小行星命名为“李元星”。在李元的众多科普图书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天文科普著作是《到宇宙去旅行》。
1958年版的《到宇宙去旅行》是一本仅四十多页的小册子,内容包括11篇通俗科学小品。全书采用趣味旅行笔记的描写方式,生动地介绍了与星空相关的基本知识。2002年和2014年版的《到宇宙去旅行》,页数与1958年版相比翻了十余倍,内容也大大丰富。本文我们选取2002年版的《到宇宙去旅行》进行介绍。
这本书的正文主要包括以下十多个部分:到宇宙去旅行、天文探奇记、迷人的星空、时间是怎样划分的、彗木相撞启示录、哈勃太空望远镜的故事、外星人你在哪里、天文台的日日夜夜、通向宇宙的窗口、神圣的科普事业、科学与美的追求、访美见闻、推动科学事业发展的人们、书刊导航、小行星命名及其他等。
第一部分“到宇宙去旅行”收录了李元的《奇妙的宇宙旅行》《环球旅行》 《天空动物园》三篇最具代表性的星空表演节目讲稿。这些讲稿文字非常直观地体现了李元科普创作的特点。
在《奇妙的宇宙旅行》的讲稿中,李元写道:“现在出现的天空正和我们今天夜晚在北京看到的星空完全一样。在地平线四周的是北京的万家灯火,在我们头上的是星光灿烂的天空。”
在《环球旅行》讲稿开头,李元写道:“今天我邀请大家一起在我们居住的地球上做一次从南到北,由北至南,跨过赤道,穿越两极的环球旅行……我们从北京(北纬40°)向北前进……”
在《天空动物园》讲稿中,李元将满天星座想象成一座只在夜晚开放的动物园,开篇是:“小朋友们,你们好!今天大家到天文馆来,一定非常高兴。在这里,你们将听到些什么和看到些什么呢?也许你们一点也没有想到,首先和你们见面的是老虎和熊猫。”
从这三篇讲稿的开场叙述可以看出,它们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以北京天文馆作为起点,这样的叙述方式代入感很强,瞬间拉近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加上球幕天象厅特有的虚拟星空展示和沉浸式体验,让观众感觉仿佛头顶的球幕已经打开,自己正置身于天文馆的夜幕之下,伴随着解说欣赏星空,认识星座,进而开启一场穿梭宇宙空间的旅行。
李元在讲稿中还特别擅长引用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甚至对古代神话故事进行再创作,这也使得他的讲稿更加富有特色。李元常将各类天体搭配以人的不同身份进行分类,以生活化的语言描述原本有些晦涩难懂的概念,如在《奇妙的宇宙旅行》讲稿的第六部分“远离了太阳系”中,李元就曾将太阳系描述为“故乡”, 将地球描述为“老家”,水星是“顽皮的弟弟”,金星是“文静的妹妹”,“木星” 是“年长的二哥”,“土星”是“老大姐”,以人物不同的年龄和性格特点巧妙地叙述各行星的公转周期,也间接明确了太阳系各大行星间的位置关系。
对于那些广为人知的神话故事,李元也有自己的讲述方式,比如,牛郎织女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但说到这部分内容,李元并未照搬讲法千篇一律的故事,而是将天文知识与时下生活场景相结合,把故事重新解构、再创作,写出了这样的句子:
这样的表述,一方面,传达了光年的科学定义,让大家认识到光年是长度单位而非时间单位;另一方面,又体现了牛郎星、织女星之间距离的遥远,映射宇宙时空的广阔。最巧妙的是,对话中二人的约会地点设定在了观众非常熟悉的北海公园,让看过节目的观众日后再参观北海公园时也会忍不住想起牛郎与织女。
李元的讲稿中虽然使用了大量的神话故事和艺术性描述,但严谨的数字性描述也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可见李元在介绍天文知识时,在趣味性和科学性之间找到了平衡点。这样既能照顾初学者,也能满足有一定基础的天文爱好者的需求。比如在介绍月亮时,李元这样描述:
在介绍我国古代的天象记录时,李元这样写道:
观众在跟随星空表演节目了解日食等特殊天象以及彗星等天体时,也会对我国古代的天象记录形成初步认知。
在李元的众多讲稿中有一篇深受青少年的喜爱,这就是《天空动物园》。全稿以四季为界,语言诙谐幽默,充满想象,将每一季中最著名且易于观测的星座用故事串联起来:
星座之间的位置展示,加上天象仪的动态画面,让整个星空表演节目的呈现变得更加立体。在冬季星空的部分,李元在讲稿之中着重介绍了冬夜最壮丽的星座—猎户座,讲稿中说,我们在动物园里碰到了一位打猎英雄。随后,切换成猎人老爷爷的口吻介绍打猎的故事:
李元撰写的星空表演节目讲稿,充分发挥了天象仪在视觉冲击上的特点,语言风趣,以生动的描述激发了观众的好奇心,切换不同角色、不同人称的表述方式也使情景更加丰富,增强了与观众的关联。
介绍完三篇讲稿之后,图书第二部分“天文探奇记”收录的是李元撰写的9篇科普文章。他写的这类文章篇幅不长,语言风趣,通俗易懂,将一些天体概念和天文学现象以巧妙生动的方式呈现给公众。
例如,其中一篇文章《“小绿人”在呼叫》讲的是人类发现脉冲星的故事。
对于脉冲星和射电望远镜的观测机制,公众并不了解,甚至也不一定感兴趣,但如果将这些观测信息以“由远方恒星世界上的智慧生物向地球等星球发来的呼叫”的描述形式进行介绍,就会迅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他们想要进一步 了解更多的内容,“小绿人”的形象也足够符合公众对外星生物的想象,这样的趣味写法十分契合读者的需求。
在科普创作方面,李元还喜欢从历史的角度进行叙述,以时间作为主线展开介绍,公众更容易接受,文章中也不会出现过多的专业词汇,主体内容为天文学的同时,也尽可能尝试加入物理学相关描述,以此达到“一个主题、多向科普” 的传播目的。
在第二部分“天文探奇记”的另一篇文章《1987年的超新星》中,李元写道:
该文从超新星的发现过程开始讲起,随后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中微子的概念与 基本特征,让读者对其中涉及的物理概念形成大致认知。总的来说,《到宇宙去旅行》第二部分收录的这些科普文章的讲述方式都比较贴近读者,这与李元多年来撰写星空表演节目讲稿并进行现场讲解所积累的经验密不可分。
此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一些章节的内容后来经过扩展,形成了重要的科普方向和科普著作。以“通向宇宙的窗口”“访美见闻”“科学与美的追求” 这三个章节为例,2017年,李元主编的《通往宇宙的窗口:走进世界著名天文馆和天文台》(陈丹、郭霞、赵复垣编著)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这本书细致地介绍了世界各地具有代表性的天文馆和天文台,图文并茂,内容全面。同年,李元的散文著作《访美见闻》出版,在这本书中,他把自己的访美见闻、感想和多年积累的对于美国科学和科普方面的认识与思考呈现给大家。其中,“科学与美的追求”这个章节,体现了李元一直以来在倡导太空美术事业方面所做的努力。科学普及的艺术化,也是李元不懈追求的目标。早在1944年李元在重庆街头的画报上看到国外的太空美术作品时,就下定决心,要以科学与美术相结合的科普方式, 一生从事天文学的普及工作。
本文摘编自《天人之际 : 中国天文科普图书史》,王燕平、李红林主编;王洪鹏、余恒副主编,标题和内容有调整。
科学人文在线,与您共同关注科技史、科技哲学、科技前沿与科学传播,关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价值的阅读!欢迎点赞、转发、留言讨论,我们将每月选取互动活跃、留言精彩的读者给与赠书奖励,公号对话框输入“赠书”,可了解赠书活动详情。联系邮箱:kxrw@mail.sciencep.com。
转载说明:申请转载请在文末留言或邮件联系,转载时请完整保留文章出处说明,未经同意不允许修改、删减文章,不允许添加与文章内容无关的信息及广告。
今日荐读
✦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我国天文科普图书的发展历程,通过整理文献资料、统计不同时代背景下天文科普图书的发展规律、回顾近现代历史上比较有代表性的天文科普创作者的作品与创作理念,呈现我国天文科普图书及天文科普出版工作的发展脉络与特点。本书主要对天文科普图书的发展历史进行客观梳理,希望也能为未来天文科普与教育工作带来有益的思考和启迪。
本书适合天文学史、文献史相关研究人员参阅,也适合广大天文研究工作者、天文爱好者阅读,还可供对天文科普创作、科技图书出版以及对近现代科技史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参考。
编者简介
王燕平,北京天文馆研究员,主要从事科普创作与科普研究工作。著译科普图书20余种,著作《星空帝国:中国古代星宿揭秘》、译作《云彩收集者手册》等曾获文津图书奖、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吴大猷科普著作奖等奖项。
李红林,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科普理论与实践研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公民科学素质测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科学传播普及问题研究》《公众科技传播指南(第2版)》《科学写作指南》等图书。
王洪鹏,中国科技馆副研究员,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科学传播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在《科技导报》《科普研究》《中国博物馆》等杂志发表文章多篇。撰写文章获第七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银奖等奖项。出版《格物致知》《让科技文物活起来》《写给孩子的中国古代科技史:物理》等图书。
余恒,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先后到国际理论物理中心、的里雅斯特天文台、都灵大学访学。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译有《DK宇宙大百科》《宇宙图志》,著有《我们头顶的星空》《画中有星空:中国古画中的天文世界》等图书。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家的故事丨李元与《到宇宙去旅行》,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