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落而知秋 悄然无声间
历经三候,秋意渐浓
秋天
已经慢慢来到我们身边
虽然立秋已至
但暑气一时难消
此时还处在“三伏天”期间
是仅次于小暑、大暑的第三热节气
立秋时节有哪些习俗
吃西瓜
很多地方在立秋之日有吃西瓜的习俗,称为“啃秋”或“咬秋”。可以利用西瓜的清热解毒、清热利湿作用,来抵御伏天的暑气,预防因湿热导致的腹泻和痱子。
专家提示:立秋后阳气渐退,阴气渐长,老年人及脾胃虚寒者不宜多食瓜果梨桃等过于寒凉的水果,以免伤及脾胃,引起腹泻。
吃社糕
这一习俗源于秋社节,是农民为了庆祝丰收、祭祀土地神而举行的盛大活动。社糕作为节日的必备美食,不仅寓意着秋高气爽、粮食丰收,更承载了人们对大自然与土地的感恩与敬畏之情。
图源:CCTV健康之路
贴秋膘
贴秋膘的初衷是为了补充夏季消耗的体能和营养。但在现代生活中,我们更应注重饮食的健康与均衡。立秋后,可以选择一些温和滋补的食物,待脾胃功能恢复后再逐渐增加营养摄入。
专家推荐南瓜百合山药粥,以南瓜、百合、山药为主料,具有健脾益胃、养肺润肺的功效,能够帮助我们恢复脾胃功能。
图源:CCTV健康之路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贴秋膘”:
①平时摄入高脂肪、高蛋白食物较多的人群不宜贴秋膘;
②本身肥胖、营养过剩,患有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的人不宜贴秋膘;
注意,这两类人群可以适当“贴秋膘”:
①形体偏瘦,平时食欲不佳的人适宜贴秋膘。
②由于慢性疾病,出现营养不良者可以贴秋膘。
除此之外,奶制品以及蛋类食品,蛋白质含量也比较高,都可以作为中老年人贴秋膘进补的选择。
立秋时节养生重点
中医认为,秋季五行属金,与肺气相通。秋季养生应重点放在养肺上,通过合理的饮食和作息来调养肺气。
肺易受燥邪伤害,导致口干、鼻干、皮肤干燥、大便干结等症状。肺气不足的人秋天容易情绪低落,养好肺气有助缓解情绪问题。
“立秋早晚凉,中午汗湿裳”
立秋后,盛夏余热未消,白天依然炎热,有“秋老虎”之称;夜晚较为凉爽,早晚温差大。气温虽有下降,但不应立马添衣加裤,要“薄衣御寒”,尽可能晚一点增衣,增强自身抵抗力,为寒冬做准备。
“既宜动又宜静”
初秋和中秋时节,运动养生要以保养、内守阴气为主旨,不宜做运动量太大的项目,以防汗液流失,阳气伤耗,以致阳损及阴,建议进行一些太极拳、八段锦等项目的锻炼。
总的来说,秋季天气凉爽,适宜人们进行户外运动。适量的运动,可增强肺活量,加大肺的“吐故纳新”功能,增强呼吸系统防病、抗病的能力,减少秋冬季节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
“秋日宜收不宜散”
版权库图片
末伏时,要多吃酸、少食辣。中医认为,酸性收敛,辛味发散,故立秋起,可适当吃一些酸味蔬果,以增强肝的功能来抑制肺气,如梨、柠檬,乌梅、山楂、柑橘、柚子、荸荠等收敛肺气。饮食上还要尽量少食辛辣,以防泻肺气。辣食除了会消耗人体的大量体液,还会使人肺气太盛,而出现口舌生疮、鼻腔和皮肤干燥、咽喉肿痛、咳嗽、便秘等“秋燥”问题。
“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
版权库图片
秋季燥邪当道,易伤津液,出现口鼻、皮肤干燥和燥咳的表现。因此,饮食上应选取滋阴润肺的食物,如鸭肉、河鱼、河虾,以及蜂蜜、百合、银耳、芝麻、杏仁、莲藕等柔润食品,益胃生津,有益健康。
中药调理
沙参麦冬汤用于治疗温热病后期津液损伤引发的症状,如口舌干燥、少气懒言、舌红少苔、干咳等。整个方子重点在于养阴润燥,是调理身体的经典名方。
图源:CCTV健康之路
沙参和麦冬:养阴生津,可养肺胃之阴;
玉竹和天花粉:能生津润燥,缓解口舌干燥;
白扁豆和甘草:入脾经,有健脾益胃的功效;
桑叶:防止肺热损伤肺阴。
养生汤品
沙参玉竹老鸭汤,结合了沙参、玉竹的清润作用与鸭肉的滋补特性,既能够滋阴润肺又能够养胃生津,非常适合秋季温和滋补。
图源:CCTV健康之路
穴位按摩
立秋是按摩或艾灸关元的最好时机,可以收敛阳气,强身健体。取穴: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手法:以中指用力按揉关元穴,有酸胀感为度,每天按摩1次,每次5~15分钟。
图片来源于网络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入秋后养生要注意四点:
一要润燥养阴慎进补,饮食宜“润燥、补肺、养阴、多酸”,少吃葱姜、多食果蔬;
二要心境宁静忌忧郁,寡欲淡泊多兴趣;
三要早睡早起防受凉,避寒保暖足睡眠;
四要适度运动忌过度,微微汗出缓饮水。
来源|人民网科普、CCTV健康之路、人卫健康、中国中医(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非商业用途,仅用作公益科普,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今日立秋 | 盛夏余热未消 养生注意这几个原则,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