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是构建文学作品的两个重要维度,它承载着自然与人的宿命。刘傲夫的《山》,正是这样一首巧妙运用时空轴,展现出乡村在时代发展中的变化,以及岁月在人身上留下痕迹的力作。
诗歌第一小节,诗人聚焦于乡村屋后那座青山,描绘出它所代表的乡村在不同阶段的状态,构建出自然空间的时间性回归。“村人都往外走/往城里走”,这一动态描述展现了城市化进程中乡村人口的流失,暗含着城市化进程中乡村空间的时间性退场——人的离开,打破了山与村的传统共生关系。当“老人在家做饭/都用上了燃气”,“燃气”这一意象成为现代化进程的微观缩影,暗示着乡村生活方式的改变。当液化气罐取代柴火灶,空间中的“烟火气”被现代文明所置换,乡村的时间节奏也随之改变。曾经靠山吃山的生存逻辑,正被现代文明取代。时间的位移中,曾经热闹的乡村变得冷清。这对于“青山”,何尝不是一件幸事?它完成了从“生产资料”到“自然本体”的身份转换,在人类离场的间隙,完成了对自身时空属性的认领,最终“回归到它原始的样子”。
诗歌的第二节,诗人聚焦在一位女性身上。孩子们“独立了”,意味着他们离开了乡村这个空间,走向了城市,于是“她闲了下来”。那么,当她没有闲下来时,她是母亲,也是挺立的一座大山,也曾如青山哺育着生命。当岁月压弯了她的脊梁,她的背再也回不到原初的模样。时间和生活的压力在她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这个背影,成为永不复原的沉重雕塑,不仅背负着子孙远游的虚空长夜,更刻满了村庄在时空变异中所有的撕裂之痛。
在时间轴上,诗人感叹着自然的回归,也叹惋着生命的不可逆。但整首诗最撼人心魄之处,是时空双重轴线上相反的流淌方向,显示了现代乡土悲情的双重矛盾。诗歌所构筑的空间已不再包容温暖的乡村故事,只留下自然与人的新的对峙——“回”与“归”恰如时空轴上相互拉扯的坐标点,在反向延伸中紧紧绞缠,织出一幕“青山在”而“人已非”的悲歌。
全诗以近乎零度的情感书写,在时空交错中完成对存在的叩问。其实,乡愁已不仅流向远方,更多时候凝固成一个苍老身体的刻痕。空间轴上的返璞归真,竟是以个体时间轴的残酷前行作为沉重代价的。这就是自然世界向原始洪荒自在回归的同时,人为之付出的无法赎回的“现代性”代价。
刘傲夫一首《山》,以其独特视角呈现两座山的命运,完成了宏阔的时空表达:自然与人、静与动、原始与磨损这些复杂的对峙,高度浓缩在这十八行短章之内。全诗意象精准,结构严整又饱含情绪波动,语言极简得不容增减——每一行都凝聚了现代文明的深沉思考。
(图片由Al生成)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时空轴上呈现的现代乡土悲情——评刘傲夫诗歌《山》,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