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娱乐日记

网信办启动暑期专项整治:剑指网络乱象,护航未成年人成长

 

2025年7月15日,中央网信办印发通知,正式启动为期两个月的“清朗·2025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这场覆盖全国的行动以“零容忍”姿态直指网络空间中的沉疴痼疾,剑指网络欺凌、软色情、AI诱导沉迷等新型危害,旨在为未成年人构筑一道坚实的“网络防护盾”。

一、治理升级:从“表面清理”到“深度穿透”

此次专项行动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框架下,首次将治理触角延伸至“技术+内容+场景”的多维空间。据网信办负责人介绍,行动聚焦四大核心问题,直击当前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痛点”:

1. 网络侵害行为:借“谷子”周边实施欺凌

以“绝版谷子”(动漫周边)、明星签名照等为诱饵,不法分子通过社交平台实施网络欺凌、隔空猥亵。2025年6月,江苏某地破获一起案件,犯罪嫌疑人以“免费赠送限量谷子”为名,诱骗12名未成年人提供隐私照片,并通过群组传播。此次行动明确将此类行为列为刑事打击对象,平台需在24小时内上报可疑账号。

2. 隐蔽传播:黑话烂梗侵蚀青少年价值观

利用卡牌游戏、动漫剪辑等载体,部分创作者通过谐音字、隐喻梗传播软色情、暴力内容。例如,某短视频平台曾流行“牙签弩挑战”,诱导未成年人模仿危险动作,导致多起意外伤害。行动要求平台建立“黑话烂梗”语义库,对含“开盒”(人肉搜索)、“CP磕糖”(炒作儿童恋爱)等内容实施AI识别拦截。

3. 线下危险诱导:从虚拟到现实的致命跨越

部分账号以“创意手工”为名教授制作“笔枪”“窒息游戏道具”,甚至组织“楼梯跳跃”“触电挑战”等高危活动。2025年5月,四川某地发生一起未成年人模仿网络视频坠楼事件,引发社会关注。此次行动要求平台对“危险教学”类内容实施全量回查,并建立线下活动报备机制。

4. 流量牟利:摆拍“姐弟互殴”博眼球

部分MCN机构通过摆拍“整蛊儿童”“姐弟互殴”等虚假剧情,炮制软暴力“毒流量”。某平台账号“小宝日记”曾发布“5岁弟弟被姐姐体罚”视频,实为成人演员扮演,单条播放量超5000万次。行动明确禁止未成年人参与低俗剧情拍摄,对违规机构实施账号矩阵封禁。

二、技术攻坚:AI监管与未成年人模式双升级

面对AI技术滥用带来的新挑战,此次行动首次将“AI功能不当应用”纳入重点监管范畴:

1. AI换脸色情内容“零容忍”

部分不法分子利用AI生成“未成年人换脸色情图”,并通过加密软件传播。2025年6月,上海网信办查处一起案件,犯罪团伙通过境外服务器生成涉未成年人AI色情图片,非法获利超百万元。行动要求平台对AI绘图、换脸功能实施实名认证,并建立内容溯源系统。

2. 未成年人模式“提质增效”

针对部分平台“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的问题,行动明确三项标准:

• 时间管理:默认开启“22:00-6:00锁机”,家长可自定义时长;

• 内容过滤:建立“白名单”机制,仅允许教育、科普类内容;

• 防破解:禁止通过卸载重装、切换账号等方式绕过限制。

目前,抖音、快手等平台已上线“人脸识别重启”功能,防止未成年人冒用成人账号。

3. 智能设备“内容体检”

儿童智能手表、故事机等设备成为监管新焦点。2025年质检总局抽查显示,32%的儿童手表存在语音搜索涉黄内容问题。行动要求厂商对设备内置APP实施备案制,并建立“家长监控-平台审核-网信抽查”三级机制。

三、全民共治:从“政府主导”到“社会联动”

此次行动强调“共建共治共享”,构建政府、企业、家庭、学校“四位一体”防护网:

1. 平台责任“压实到人”

要求主要平台成立“未成年人保护专班”,实行7×24小时应急响应。腾讯、网易等企业已建立“内容安全-法务合规-客服处置”联动机制,对涉未成年人举报4小时内响应、24小时内处置。

2. 家长“数字监护”赋能

推出“网信家长课堂”,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普及网络保护知识。2025年暑期,全国将开展10万场线下培训,覆盖500万家庭。同时,上线“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监护端,家长可实时查看孩子上网轨迹。

3. 学校“网络素养”教育

将网络保护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编写《青少年网络行为规范手册》。北京、上海等地试点“网络素养实践基地”,通过模拟法庭、AI体验等形式引导学生识别网络风险。

4. 公众监督“全民参与”

开通“未成年人网络举报专区”,对有效举报实施奖励。2025年7月,某中学生通过举报平台成功阻断一起“隔空猥亵”案件,获得网信办表彰。

四、典型案例:从“个案处置”到“行业警示”

行动启动首日,多地网信部门即公布一批典型案例,形成强力震慑:

案例1:直播平台“童星招募”陷阱

某直播平台账号“星途娱乐”以“选拔童星”为名,诱骗未成年人拍摄大尺度照片。经查,该机构涉及全国23个省份、147名受害者。目前,平台已被处以顶格罚款,负责人移送公安机关。

案例2:AI绘图软件传播涉童色情

某AI绘图APP用户通过输入“12岁少女”“校服诱惑”等关键词生成色情图片。行动中,该APP被责令全网下架,开发公司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

案例3:儿童手表内置“色情游戏”

某品牌儿童手表预装“密聊”软件,用户可通过暗语交流涉黄内容。质检部门已责令召回问题产品,并对厂商处以货值金额三倍罚款。

五、长效机制:构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生态圈”

此次行动不仅是一次集中整治,更旨在推动建立长效治理体系:

1. 立法层面

加快推进《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修订,明确“隔空猥亵”入刑标准,提高平台违法成本。

2. 技术层面

建立国家级“未成年人网络内容安全实验室”,研发涉童有害信息识别算法,2025年底前实现主流平台全覆盖。

3. 国际合作

与东盟、欧盟等开展跨境执法协作,打击利用境外服务器传播涉童有害信息行为。

4. 文化培育

实施“清朗网络·少年说”计划,鼓励未成年人创作正能量网络作品。2025年暑期,全国将举办1000场青少年网络文明主题活动。

结语:守护成长,共筑清朗

当2.3亿未成年人涌入暑期网络世界,这场整治行动不仅是对乱象的“精准打击”,更是对未来的“深情守护”。从AI监管到家长课堂,从立法完善到文化培育,中国正在构建全球最严格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体系。正如网信办负责人所言:“每一个孩子的网络安全,都是国家未来的安全。”在这场守护战中,政府、企业、家庭、学校正携手编织一张密不透风的“保护网”,让清朗的网络空间成为未成年人成长的阳光地带。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网信办启动暑期专项整治:剑指网络乱象,护航未成年人成长,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