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每天早上,我送孩子去幼儿园之后,再去店里,然后开始了一天的生活。
我的交通工具是一辆小电驴,从家到店,差不多也就15分钟。怎么说呢,我喜欢那种在路上的感觉,微风吹来,能真切地感觉到空气是流动的。
每到那时,我会大口呼吸,享受自由的时光。抬头看,阳光洒在身上,我整个人都会有一种放松的感受。直到我的视线由点到面、从模糊到清晰地看到一片热闹的菜市场门口,这种状态会慢慢消失,转为现实。市场外面左边第二家,是我的店,一家童鞋店。
因为店开在菜市场门口,总显得有些格格不入,而且还容易让人忽视。有次进来一个顾客,一进门就说「终于找到了」。原来她去年在我这里给孩子买过鞋,后来找了好多次,都没找到。
我心想有那么难找吗?于是我站在马路边上看我店周围的环境,附近有4 个老旧小区,再远一点才会有新小区,还有一个城中村,一个幼儿园,我店的两边有卖早餐、熟食凉菜、炸鸡、面包等等。这座菜市场是自建两层楼房,外边的墙体有的已经剥落,往市场里看,灯光昏暗,蔬菜水果肉粮食调味料却一应俱全。
在这满是人间烟火气的地方,谁会想到竟然有家鞋店呢?
经常听门口有人说,天天路过这买菜,竟不知道有家鞋店,你们刚开的吗?我都会笑笑说不是,其实已经4年多了。
是啊,时间一晃,我都干了这么长时间了,也算是行业老手。再转念一想,自己天天守着店,没有假期,淡季也不舍得关门歇几天,每天重复着同样的生活,有段时间,我都没有了今天是星期几和几号的概念。
这种日复一日的感觉让我恍惚,好像已经做了好多年,甚至十几年一样长。岁月流转,匆匆而逝。
说一下店吧,这家店是从别人手里接过来的。当初选址的时候,我和老公看了很多地方,但好的地段房租太贵,无法承担,兜兜转转,最后找到了这里,虽不是理想型,但却适合我们。
除了市场门口几个固定的店铺,周围的换了一茬又一茬,开业活动做了一波又一波。在这波澜不惊的生活中,那些新换且鲜亮的门头也常常给我们带来些许新鲜感,就像平静水面上的一圈波纹,刚开始吸引人的注意,波纹消失后又恢复平静。
平静的背后,是多少人的失败的投资和经验教训,甚至可能是负债累累以及前路茫茫。
我左边的店已经换了5位老板,店主们会聚在一起说话,「看这生意,不知道刚来的这个还能撑多久」。想我刚来时,他们也是这样说吧,不知道能做多久,但我一直做了下来,于是又经常有人进来说,「你这店好几年了,生意不错啊」。
我从小接受的观念就是别人夸我时,要谦虚,甚至要说出我自己不好的地方来,好像这样大家就会面上过得去,心理也平衡。所以很多时候我会回他们,「马马虎虎,一般般」。
后来碰见一个同行,她对所有人从来都说生意好着呢,别人也都羡慕她生意好,但其中的心酸和不容易、还有每月来回倒卡还卡的焦虑,她只对一个朋友说过。那个朋友和我认识,我们聊天的时候还夸她很厉害。我突然悟了一下,为什么要把自己塑造成苦哈哈的人呢,当然是大家觉得你生意越好才会来买的,从那以后再有人问生意怎么样,我都会笑着说「挺好的,还行」。
也许,这就是人生如戏,全靠演技吧。
以前,我真是弄不明白,人们喜欢打听别人的事,究竟是为了什么呢?直到自己过了三十之后,每天面对生活的琐碎和扑面而来的压力时,我也加入了大家打听的队伍。有时候就真的是闲得无聊;有时候是想和别人聊聊,听听人家的故事,给自己点慰藉;还有的时候,单纯聊天就能给我打打气。
可能,我已经到了需要靠他人给我提供能量的阶段了。
回到店中,其实我的小店呢,面积不大,除了里面当仓库的地方,外边可用的面积只有20平,倒也算方正。没有窗户,有时候感觉空气都是沉闷的。四周挨着墙都是货架,上面展示着各式各样的童鞋,一进门的正对面是两台促销车,促销车后面是小型的收银台,原来用的是大的老板桌,后来为了节省空间,换成了60长40宽的小收银台。而且收银台距离后面的墙也只有40宽,根本容不下一个人坐。这些布局都是为了让店里空间利用最大化,所以人的舒适度就要往下降一降,其他地方都可以随便坐。
我最喜欢坐的地方,就收银台侧面的一小块地方,像是硬挤出来的,在那里塞一个高凳子和一个低板凳,是我最惬意的地方。前面的促销车刚好像保护盾一样,替我挡走了外界的喧哗,守住了内心的宁静。我就这样坐在低板凳上,趴在高凳子边,看完了一页页书,喝完了一杯杯茶,思考过许多问题。这个角落,成了我的安全区域。
当然,开店不只是坐着就行,更多时候需要和人打交道,这是我最不擅长的。
2.
我从小没学会为自己争取,也不太会表达自己的诉求,总觉得向别人张口不好意思,开口前会紧张和不安,更多时候,喜欢自己一个人待着。
也许就是内向和喜欢待在舒适区吧。
可对于卖货来说,这样的性格与习惯并不是什么好事。不张口怎么向别人推荐,怎么能获得客户的信任呢?逼到份上,硬着头皮上吧,不会说话,但真诚和态度咱都有。
到现在我还记得卖出去的第一双鞋,我和老公两个人不知道怎么给人介绍,鞋太多,去仓库找鞋码也找了老半天,做什么都显得很慌张,生怕顾客跑了一样,人家说「你们刚开始做么,看着像新手」,我不好意思地说,「这您都看出来了,您再稍坐一会,马上就好」。
后来有一段时间,我都没把这里当成自己的主场,客人来到店里,他们还没说话,我总先紧张起来,一点都不像老板的样子。
想想有点好笑,原来我去别人店里买东西是那个熊样子,怕和老板说话,现在自己开店还是那个样子,怕和顾客说话。所以,如果你是个社恐,不喜欢出门买东西又必须要买时,大胆去吧,说不定老板也是个社恐。
有一次,一对夫妻带着孩子进来,最后成交后,她们说「你们服务态度真好,不像我老家的那边,客户进去都不带理的」。听到这些话我心里是开心的,就好像得到了一些反馈,原来我不差,你看,别人在夸我,这无形中给了我很多自信。
总有可以相互理解的人。
很多时候解决问题,一是靠自己主动出击,二是环境迫使你不得不改变。把一个毫无生存技能的人扔在荒岛上,这人就不得不去找吃的充饥,不得不先设法保证自己的安全问题。在开店这个事情上,我也差不多。
旺季,人多的时候,店里站满了大人和小朋友,乌泱乌泱,我跟人说话但凡声音小一点,人都听不见,只能扯着嗓子喊「穿多大号」、「来,谁的28码」。我喜欢那种热闹,在哄哄闹闹中感觉我身上的能量都能释放出来,有一种成就感。
和客人的每一次交流,都是一场极限拉扯,但对我来说都是很好的锻炼机会。
我必须学会自己拿主意,态度坚定,才能给出好的建议,引导对方。以前我一直觉得讨好别人就可以让对方满意,所以和人交流让我觉得好难,整个人像拧紧的发条一样,很紧绷,但自从开店以后,那种紧绷的状态才慢慢松动。有时候人越是底气十足,对方态度反而会友好一些。
我会观察顾客和来往的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性格。有风风火火快刀斩乱麻型的,有谨慎特别注意细节的,有耐心尊重孩子选择的,有强势必须要买某个鞋子的,有当着孩子面说脏话的,还有一次还价我没同意,带着孩子站在门口大声嚷的……这些人们的真实一面,如此生动又多样地展现在我眼前,让我真切地明白了「人无完人」这句以前以为的废话,还明白了人和事物之间存在的合理性。
都说一个人没有长大,是经历的事少,这句话,我现在是信了。
见的多了,心就会变大,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我打开了自己,缓解了我的性格焦虑。现在的我能更自如地和顾客交流,向她们推荐合适的款式,碰见老顾客还会开几句玩笑,站在门口和旁边的店主拉家常。这些在别人看来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于我而言都是一点一点的改变。
我现在会试着主动和人打招呼,小区里经常见到的保洁大姐,楼下碰面的一栋楼上的邻居,还有朋友的朋友。有时候一个人在店里一坐就是一上午,我就会在门口站一会透透气,看看人来人往的路人,捕捉一些生活气息。
3.
有一天,门口来了一位带着小男孩的妈妈,我一眼看去知道孩子是位唐宝,七八岁左右,孩子脚上穿着拖鞋,略有汗渍。由于职业习惯,每次看人会先看人脚上的鞋,我就和平时一样先介绍,然后让孩子坐下,拿个塑料袋蹲下身套在孩子脚上,帮他穿上鞋再用手摸一下大小,最后和他妈妈说那个大小就可以。
就在我抬头的一瞬间,我看到了他妈妈眼睛里闪过的一丝跳跃的光,她笑着对我说「谢谢你」。后来,我给孩子送了一双袜子,能看出来他很高兴,走到门口的时候,他转过身,立正稍息敬礼,然后说了一声「阿姨~再见」。
虽然整套动作略显迟缓和笨拙,却极为可爱。心已经被融化的我,连忙摆摆手说小朋友再见。
过了一段时间,他们又来了,孩子妈妈说在其他地方买鞋他不穿,新鞋在家扔着,一直穿着在这买的那双,今天来再挑一双。从那以后,每到换季的时候,他们就会过来,孩子越长越高,脚越来越大。每次走的时候,他都会抬起手放在头的旁边,先敬礼,然后说再见。
说实话,我的心情很复杂,有开心也有难受,我希望自己的真诚能让小朋友和他妈妈出门买东西的时候心里轻松一些,至少她们想到的时候也是开心的。
我印象比较深的还有一位4岁的小朋友,听他妈妈说从小不会走,也不会正常说话,这几年一直往返于家和医院之间,每周都需要做康复训练。孩子的脚和腿那有定制的矫正器,买鞋需要把矫正器放进鞋里,所以鞋都会比平常的小朋友偏大,穿在脚上,细小的腿和大大的鞋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孩子对这一切显然一无所知。孩子的爸爸妈妈蹲在那里给孩子试鞋的时候,我看到了他们满头的白发,明显比同龄人苍老许多,他们实际应该在三十岁左右。
当孩子爸爸抬头问我问题时,我看到的是一双困于现实、有些疲惫的双眼,脸上毫无生气。我不敢直视,慌忙看向了别处,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眼睛湿湿的。我无法想象他们和孩子正在承受着怎样的痛苦,和健康比起来,其他的又都算什么呢。
人间悲苦,不忍多看。
我每年都会接待好几位这样的小顾客,每次我都会和接待其他小朋友一样,甚至更热情一点,因为我担心自己一点点的小疏忽,会让他们爸爸妈妈心里更难受。
和其他顾客一样,我从来没有主动问过他们的私事,很多时候都是顾客坐下来主动说,我想他们肯定也是憋在心里没地方说,要不谁会对一个陌生人诉说这么多呢。如果说我不是一个好的倾诉者,那我一定是个好的倾听者。很多时候他们说,我听,偶尔会点头表示赞同,从不去评判。
有时候人们需要的并不是一个建议,而是一个可以发泄情绪的口子。
一位附近的阿姨,每次都颤颤巍巍地带着孙子来买鞋,她断断续续地给我们讲过她和大爷身体都不是很好,儿子儿媳不怎么管家里事,她孙子这么大了天天跟着两位老人家,家里花的是一月两千多的退休金。有次孩子爸爸也来了,但自始至终都坐在外边车上玩手机,走的时候我老公送阿姨出去到车上,叮嘱她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有顾客发愁说生意不好做,为了要外边的账还厂家钱,她老公压力大,头发都大把的掉。我附和着表示能理解,但也仅仅是理解。
诸如此类,还有很多。我们太容易看到别人的成功,或事业或家庭,其实,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只是这个经外人不知道而已。
我常常有一种错觉,店内和店外是两个世界,店内是我自己打造的世界,而我小店门口的窄门就是和外界连接的一个通道。人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待久了,会有种想要逃离的冲动,如果在外边流浪,又会想念它带来的安全感。也许,无论哪种状态,时间久了,人都想逃离,但年龄一大,走出去的机会也会变小。
生活的辩证法,比比皆是。
待店里久了之后,除了鞋之外,我好像不会聊其他的。因为和顾客之间说的最多的,也就来来回回那几句介绍鞋的话,所以我更喜欢听他们讲一些其他事情,我想去发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想对生活保持一点好奇。
4.
开店这几年,回我妈那的次数少了,别人都以为我忙,店里天天离不开人,其实只有我自己知道,我是不想回去。
当初开店时,家人都不赞同,我妈倒没说什么,但她会给我发微信说哪个单位招人了,让我去试试。我知道她在替我着急。每次开视频,她都会问我最近生意怎么样,好了她当然开心,要说一般的话,她就会说还不如找个班上。后来不想让她担心,我都会回答,还不错,挺好的。
我理解她的关心,但有时候,太多唠叨,会变成一种负担,压在我的身上。
每次回去,亲戚邻居们见了都会问,开店一个月能挣多少钱?生意怎么样?你这大学不白上了吗?在他们看来,大学毕业就应该找份工作。有次他们在我家凑在一起说悄悄话,我听到了在说我,我装作没听到过去打招呼,当时心里说不难受是假的,可我自己做的选择就不怕别人说。但我怕我爸妈听到,他们已经替我操了不少心,特别是我妈,听见别人这样说,无疑是在他们的痛处上撒一把盐。
我怕他们难受,不敢面对他们,所以一年回去的次数是有限的。我知道自己在逃避着什么,有时候也会闪过一个念头,隐隐期待着什么,那就是等我生意做好了,回去爸妈应该会很高兴吧,这时候脑子里想到一句台词,一步一步做大做强,再创辉煌。
想到这里,我自己都笑了。
很多人的理想生活是,等不上班了开一家小店,按照自己喜欢的风格来装饰,过着自由自在的日子。嗯,想想确实美,这也是我的理想生活。但是现实会让我清醒,房租、客源、成本越来越大、同行竞争、利润逐渐透明化、价格战、压货等,每一项都是必须要考虑的沉甸甸的问题,很现实。一个问题没处理好,就容易让人着急焦虑,晚上可能还睡不着。
理想都是美好的,可一旦落入现实,很多时候仿佛在泥潭中扑腾,别人问的时候,也只能硬挺着说没什么问题。
自己开店还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要羡慕他人的生活和辉煌,那些都是表面,真实的努力和辛苦甚至是负债,才是事实。我接触过很多做实体生意的人,只能说大家都不容易。 前两天一个同行过来找我老公说,兄弟,咱俩聊聊天吧,让我心里平衡一下。
两人边说边笑边叹息,想想这又何尝不是生活的锤打呢。
经常有顾客问看我们生意挺好,能加盟么,开一家这样的店需要多少钱。我们都会把能遇见的问题告诉他们,特别是这行的压货问题,说着说着对方的兴致就降下去了,说这么多事呢,我还以为很挣钱。
同一件事情,每个人所在的位置不同,看到的东西就不同,这就是差异化,关于一个行业的差异化的总额,就可以形成行业壁垒。
很多时候置身事内,才能看到更多。
童鞋也分淡旺季,淡季的时候会和同行相互抱怨不想干了。忙的时候,鞋盒顾不上收,鞋撑扔的哪里都是,我最喜欢忙完后地上一片狼藉的样子,这表示生意好,有了盼头。就像学生时期学习一样,有时候需要鼓励铆足了劲学,有时候则需要休息放松一下。我当然希望天天都是旺季,这样做梦都能笑醒,但人生就是这样间歇性躺平,间歇性发育,患得患失,起起伏伏。
有一次快关门了,顾客进来,看我店里乱的不成样子,一个人在那坐着,吓一跳问我怎么了。我有气无力地说,累,现在说话的劲都没了。他是一位钢琴老师,赶紧拽着他媳妇指着我说,看,我平时上完一天课,回到家里就是这个状态,不想说话。我表示非常理解的点点头,一个人一直不停的说话,是一件很消耗人的事,虽然我们行业不同,但人的情绪是相通的,能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
很多时候,我们自己想的和别人以为的我们,是不一样的。
我觉得自己的生活很好,周围的人认为不体面;我碰到一个工作体面的顾客,她向我诉说家庭的不和谐;我觉得开店很不容易,别人觉得你能挣很多钱;亲密关系中,一方觉得上一天班回家很累,另一方会觉得在家带孩子更累。这些在我们各自眼里都是事实,所以人更多的是顺应自己心意走,以自己视角出发看待问题,很难做到真正的互相理解。即使是最亲近的家人,有时候也很难交流。
处处都是人的局限,千难万难,理解最难。
看清这点以后,我甩掉了一些身上的包袱。我不再把别人的评价和想法看的很重,「他人的眼里,都不是真正的自己,同样,我眼中的别人,也不是真正的他们」。这样自己就不会轻易地受别人影响,也不会随意地评判他人。对待身边的亲人,更要抱着理解的心态去看,喋喋不休只会让事情更糟。
退一步,开阔天空。
5.
从开店以来到现在,经历过很多事情,人情冷暖,利益为上是根本,人要捍卫自己的利益,是我开店以来学会的第一课。只有把面子和不好意思抛开,才能真正的想清楚事情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当然这也是我后来才想明白的。
该踩的坑踩了,该涨的经验也有了,我的小店也从摸索阶段到节奏稳定,春夏秋冬,季节交替,款式也在变换更新,好像时间在推着它往前走。我只是个参与者,实际上我自认为是个不喜欢说话的销售。
而卖货又是面对面的交流,能实时反馈,买或不买都是现场决定,这就要求不仅要把控好货品,还要了解每一款鞋的卖点。卖点就像人身上的闪光点一样,需要被人发掘和看到。
新款上架,是我最开心的时候,有货心里就不慌,它们是被人精心打造的待售商品,等待着适合它的小主人出现,直到最后断码的鞋就像被人落了单一样,孤零零地被扔在促销车上,而那里也有许多和它境遇一样的小伙伴在。不管怎样,总能找到同类。有一些款式,在这里会变得更为抢手,优先被人挑去,仿佛一个迷你世界。
有人的地方,你来我往,矛盾也会一直存在。
原来我不理解「人为什么要生气,人和人之间为什么会有矛盾呢」,我还想过如果我一直待人真诚,应该就不会有问题。直到有一天,一个顾客进来问有小白鞋没,多少钱一双。我说有,跑量款59,他就走了。过了一会,带着老婆和孩子来试,付钱的时候我说59,他说你刚不是说的55么,我说您刚才可能听错了,这个鞋一直卖的59。
他非常生气地说,刚才明明说的是55,现在看见他带孩子来买就变成59了,就这吧,以后再也不来了。他一边说一边付钱,然后扭头就走。他老婆在旁边接着说,我们家那一口子才是个老实人呢,都没和人红过脸,不会说假话的。我赶紧向人解释,但她也扭头走了。
他们笃定的态度让我怀疑刚才真的说错了价格,赶紧打开手机看监控,确实没说错。我觉得我也是个老实人,不可能做这样的事,可我在他们眼里就这样变成了奸商,两个老实人之间的矛盾就这样发生了,对我来说,这是一件小事,但这件事让我想了好久。
我自己知道矛盾是由误会而发生,要么我没说清,要么顾客没听清,人都会寻找有利于自己的因素为自己辩解,就像我们做事情会为自己找理由一样。
我说这个鞋一直卖59,对方则认为我临时加价,这都是在维护自己的利益,这就是人性,超出预期就会变得不可控,人就容易上头。我每天会面对很多人,交际范围在扩大,很多事情的发生也就不足为奇。每一件单拎出来,都会让我对他人、对自己有更多了解,内心可接受的边界点在慢慢扩大,已不再是刚开店时那个玻璃心的小女孩。
现在我还记得刚开店时被气哭的那次,怕顾客看见,我慌忙跑到里面仓库,用袖子擦掉眼泪,仰着头想把泪水憋回去,然后深呼吸做了个笑脸,顺便拿双鞋出来,假装进去拿鞋。现在想想,也是一种经历。后来回家还给我妈开玩笑说,人家都说卖家永远比买家精,怎么到我这总觉得买家都比卖家精呢。我妈正在吃东西,笑得差点喷出来。
以前我特别害怕和人有矛盾,不知道怎么处理,当然主要还是因为怂。现在想明白了,人就是要天天和别人交往、互相链接的,这中间不可控因素太多。我们有时候连自己情绪都控制不了,何况他人他物呢?矛盾具有普遍性,迎难而上,更好一些。
我之所以怕麻烦,是内心把这种恐惧放大了,我越在意,它就越显得重要。我现在就把它当做一件很平常的事,有问题,解决就行了,有矛盾,尽力去化解,解不开那也没办法。
心中要有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气势,乱七八糟的情绪,都会消散。
6.
不忙的时候,店里还是有大把空闲时间。刚开始我会对未来很迷茫,心是漂浮的,总想抓着一根固定的绳子。
没有安全感,不知道生活的意义在哪里,说白了就是对自己的生活缺少掌控感。那段时间我很慌,到处找朋友聊天,想知道大家都在干什么,想从别人那得到一些安慰,但聊天结束后依然回到了我原来的状态。
时间长了我想明白了,这一切都可以归咎于我自己内心的严重匮乏。做事没有目标和边界感,原来我得意于这就是我的风格——随意的生活,当我越接近生活的真相时,越觉得我原来过得简直是一片混乱,很痛苦。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了一下,可能因为我习惯于被动接受,很少去主动问为什么。一件事情应该怎么去做,最重要的是为什么要这么去做,这样做的逻辑是什么,这些我从来没有想过。「随意成性以后,就没有了主动性。」
于是我想重新去理解周围的一切,这时我发现脑子里空空如也,没有什么能支撑我抬起头看看。那怎么办?多看点书吧。于是我买了很多书,市面上的畅销书,看了以后还是不足以抚平内心的慌乱,我想了一下,应该是我读书方法不对。那我就去看别人是怎么读书的,于是我报了读书社群,学会了应该怎么读书,还接触到了文学、历史、哲学等经典好书。
我学到了人生最重要的一课——人要不断地思考。
拿读书来说,书里的这个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原因是什么,这么做其他人会怎么想,通过这件事我们能看出什么道理。我还能联想到其他哪些事和这个道理类似,心里有什么感受能不能写下来等等问题,把这些问题想明白的过程,就是一种思考。慢慢积累,习惯以后,在生活中也会审视自己,想办法去捋清碰到的问题,看待人和事也比以前稍微理性一点,这点我自己是能感觉到的。
读《红楼梦》的时候,我会把自己代入到人物身上。林黛玉从小怯弱多病,生病的人容易多愁善感, 母亲的离去,也让她没有了可以撒娇说贴心话的人,很多话和情感只能憋在心里。初到荣府这个大家庭时,全新的环境需要她融入进去,但也毕竟不是自己的家,这些经历塑造了她的性格,就像刺一样,有时能保护自己,有时也能伤害自己。
了解一个人,要了解她从小的经历。我们有时候会听到或者见到,谁谁性格很好,谁比较孤僻一点,性格的差异又关系着每个人的行为举止和处事方式的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很多时候我们一时看到的,不一定是全部。
有些事情,只有自己亲身经历过,才会理解的更深刻,只有用心感受,才能看到更多面。
从书中能够获取知识、情感价值、做事方法、场景积累等,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内在。一开始我渴望了解这个世界,现在通过自己感知获取到的东西,开始认真思考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这种精神和现实的连接,让我感觉很踏实。
有一种重新认识一切的感觉。
现在,店里没人的时候,我就喜欢坐在收银台侧面的小板凳上,倒上一杯温开水,翻开上次没看完的书,然后,思绪随着书里的情节辗转,真的是一种享受。有人进来,我就把书合上,先招呼人,等人走了再接着读。
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过的生活,或物质或精神,我们常说一个人最好的状态就是能自洽,以我自己的经验来看,自洽就是人能做到精神面貌和所处现实生活的融合自如,自如就会和谐,不自如就容易出问题。
想来,人就是在矛盾和自如的状态下互相切换,进阶成长。其实我也不知道我的店可以开到什么时候,但是书我是会一直读下去的,有些标签,也会永远刻在我的记忆当中。
有时间,欢迎您来我店里坐坐。
END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在县里开鞋店的这些年,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