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观读后感

互联网思维,怎么还不去死?

 

这个标题就是一个噱头,就和互联网思维席卷互联网一样的狗血扯淡。

(就像这左脚抬起是个清明,右脚说不定是个重阳,重阳说不定是张药膏,药膏撕下说不定又露出反复二字。tmd什么都代表不了)

我已经很久没有兴致好好写一篇文章了,最近终于压不住冲动,抛出这么一个惹人争议的话题。实在是因为心疼设计师兄弟们。

自2006年大三时琢磨着要找职业方向到如今,从工业设计-交互设计-信息架构-产品经-产品运营,顺便折腾了这么一个求是设计会,也算是在这个行业里演绎过无数角色的死跑龙套的了。

06年的时候,我们看着豆瓣,看着人人,听着白鸦、UPA、UCDChina,奉如传说。人人都说要搞SNS,说得SNS得天下,甚至有人说这辈子要和SNS死扛。直到10年过去了,连续创业做失败了几个SNS之后,tmd连份像样的工作别人都不愿意给他了,只能靠着曾经积累的影响力,偶尔发表点出格的话题,重新跪舔一些流量回到新的事业中来。

08年,LBS似乎拯救了世界,人人奉LBS为圭臬,认为这是SNS的出路。在传统的二次元世界中,带来了降维攻击的可能。现在呢?某最知名的LBS网站的联合创始人中,也自然有退出之后加入其他集团的~

09年,团购席卷全国,挑起了千团大战,最后死伤惨重,这种传统促销方式中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剥离出来做了单点突破后,让无数追随者认为,这里似乎产生了新的商业模式。当然,几年过去了,促销还是促销,本质还是商务生意。好在王兴自己的互联网世界观中四纵三横理论里,团购只是引子,阿里、淘宝做了零售的电商,团购切入服务业的电商,至今美团终于沿着自己的哲学站在了O2O的第一军团。而其他又有多少人变成了裸奔的那位~

11年,3Q大战打响,红衣大炮善用强兵,惊醒了躺着赚钱的企鹅。然后红衣大炮大谈免费哲学,以及三级火箭理论等等,直到踩入智能硬件战场后,股价跌成狗。

13年开始,雷军tmd突然豹变了,再后来傅盛也豹变了,单点突破了,参与感了,小米模式了。俨然成为免费模式在智能硬件领域大杀四方的起点。

还有什么大数据、推荐引擎如何如何、RTB如何拯救世界,这类的概念充斥云霄。

然后互联网思维来了,设计师们创业的最佳时机来了。从这一路看来,我都为不明真相一头扎进智能硬件创业的设计师们感到不值。几年过后,当你们的项目成为死在沙滩上的一具枯骨时,回首望去,会暮然发现,艹,当年牛逼轰轰加入智能硬件创业时,除了互联网思维,tmd连基本的商业逻辑都没想明白。

是的,tmd连最基本的商业模式都没想明白,就是互联网思维对年轻人最大的伤害。

互联网思维,让太多人认不清自己,让太多人对自己的认知,远超这个世界对其自身的真实衡量。

(你又不是朱茵,哪里来的自信?互联网思维给你自信?)

三年前,当我和运营的老板大吵,认为网站不作pinterest式改版就不够简单清晰(这点我错了),大吵不抓住微博营销就落后时代(这点我对了);现在回想,不过也是一股脑儿的跟风。

这3年,我参与过了太多创业项目,自己助阵也好,朋友要我给建议也好,或者只是茶余饭后坐而论道也好。

我看到的创业者,十之九九是必死无疑的。不是因为有三个问题回答不上来,而是甚至不敢去想这三个问题:

流量来自哪里

产品服务给谁。特别是商业产品是哪一个部分,服务给谁

营收-成本是否大于0

流量关

因为搞求是设计会,朋友们问我最多的问题,就是怎么做推广和搞流量。而真正做过流量的朋友心中都心知肚明,流量的成本、玩法、来源,哪有三个月内不产生巨变的~除非你不差钱,海铺海投;但作为一个创业的小公司,你玩的起吗?

这几年我遇到好几个流量牛人,有能搞定暗黑流量的,有能把微博微信20天内催到百万级别的,有能把粉丝通、广点通榨出花来的,也有知道线上推广走免费流量->微博推广->SEM->广点通->TVC+线下砸品牌,这种套路清晰的创始人。也有知道这几年优质流量成本成几何级上升的~

当然也少不了,知道流量如何作弊,android暗黑流量如何模拟一切行为,流量+刷单把投资人骗成傻比的成片成片的案例。

(就算这些都知道,创业公司时,我仍旧只能每天逮到一个BAT\360\小米的兄弟,就开始跪舔,给点流量吧~这就是我的自我认知,没有流量寸步难行,而流量是一种昂贵的东西。)

但是这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互联网思维解决不了流量关。

(嗓门再大,咒语再屌都没用)

世界上有一种扯淡的老板,他只会问你,如何0成本的做推广;世界上也有一种扯淡的市场运营人员,他会告诉你,不花钱做补贴搞活动抽奖,那还运营个毛线。

当然,当互联网思维来了之后,这些人都找到了他们的归宿,我们来策划一个牛逼的事件营销,让这个事件duang duang duang的被广大网民自主传播到吊炸天。

对,你看,脸萌和足记不就是这样的么?

看了无数公司,看了无数公关公司,我就没看到过一个像样的真实传播案例。不是说没有,是真的凤毛菱角。也知道围住神经猫背后是怎么操盘的。但有胆色魄力去做神经猫这样操盘的创业公司老板,我是没见过(可能是我见识浅薄)。

可持续的获取流量,那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互联网思维让人以为流量这事儿,通过玩思维就能便宜到掉渣,根本不是核心问题。这一点,只是互联网思维让愣头青自视甚高最浅薄普遍的一点。

商业模式关

tmd,我们作为正常的平凡老百姓,能不能不要提“腾讯一开始也不知道怎么赚钱”,不要提这种上古时期的事情?能不能不要提360和搜狗的三级火箭赚钱大法?

在你搞不定流量关时,你就搞不定三级火箭模式。当你的产品,用户密度并非安全软件(360)、手机(小米)、即时通讯(QQ、微信),这种普罗大众级别的用户产品时,就别tmd谈三级火箭。因为你的用户规模和黏性永远达不到做三级火箭的拐点。

最烦创始人,一上来谈模式,谈完模式开始谈定位,谈完定位开始谈体验,三件事情似乎讲的都是头头是道,放到一起,duang,就是一个左右互搏的不可能完成任务。当然,我相信,还是会有傻逼投资人,眼睛被树叶盖住了,慷慨的给你一个巨额term的。

商业只有两种模式:

第一,产品闭环中产生营收,营收>成本;

第二,流量规模巨大,引入到商业产品(一般是广告和增值服务),商业产品产生收入。

互联网思维拯救不了你的商业模式。

互联网思维正在让智能硬件创业者,无视任何商业逻辑。玩命的自嗨撒欢。

即便是小米,除了手机这个用户量到达拐点的产品之外,其他布局上,也仅有盒子略为成功。除此之外,单独拿出来看,都不到0成本倾销硬件做额外收入的水准。如果小米能把其他智能硬件盘活,那也是因为它有手机保有量这个前提下。

今年在和某上市公司老大的短聊中,我们就关于这一点交换了意见,上面这段,即是我们的共识。若是跟着小米玩0成本互联网思维硬件,那就是找死。

而把这个互联网思维,再和傅盛的单点突破理论放到一起,就有更多可被误读的空间。人人都把单点突破看成了用户规模上的单点突破。却少有产品品质上的单点突破。一堆做智能硬件的,本来就做不好产品工艺和品质,就只好把救命稻草放到互联网思维的用户规模上去。

结果只有两个:

产品品牌难以形成,也无定价权,利润薄到只能自掏腰包或烧投资人的钱

因为定位的本身就是细分市场,用户密度不够,触达用户困难,用户规模永远达不到拐点。

既无长板,却还要抛弃唯一一个可以养活自己的硬件销售利润点,无异于自残行为。有做得到的事情,也有做不到的事情~

我们要抛开这些所谓的市场概念,做个正常人,讲点逻辑。

生存底线

营收>成本就是生存底线。

你可以很长一段时间达不到这个状态,但总有一天得弄明白这条线在哪。

如果求是设计会,没有营收也没有成长,我也没动力坚持五六年给大家分享内容。有时间干点啥不好,没必要每天做慈善是不?

我想如果前面的流量关和商业模式关,过不了,是没有资格谈生存底线的。而即便过了前面两关,仍然是可能入不敷出。

在我看来,互联网思维,除了给一些已经成功的有资源有资本的人打开思路和视野之外。对于年轻人的害处远远大过益处。

一堆从来没有商业思考的炮灰们,凭什么认为自己能一边解决各种问题,一边高速成长梳理商业逻辑,再一边铺垫商业布局,最后真正挺直腰板做个赚钱的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互联网思维,彻头彻尾是在给愣头青们洗脑,让愣头青们盲目的认为自己思维独特,眼光锐利,走位风骚,切入角度华丽掉渣,让大家的自我认知到达宇宙霹雳无敌的境地,逆天到已经可以藐视市场规律,甚至突破物理学原理,分分钟挣脱地心引力。

噱头背后的真实

大浪过后,当这群互联网思维的鼓吹者,从浪尖上摔下来时,仔细想想谁赚到了钱呢?

就像春水堂老板蔺德刚举的商鞅变法徙木为信的故事一样。互联网思维是个,好故事,但只有一个人能拿到这个赏金,后续任何搬木头的人,再无红利。然而,一个似乎合理的市场规则就这样被推波助澜的建立起来了。

能看到的只有鼓励大学生创业——大学生自己掏钱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

或者是天使和风投、战略投资者广撒网撒钱——把风险转嫁给外部,去摸清楚各个细分市场,用外围力量去探索新市场。

创业者太信投资人的话,就是寻死。

平平淡淡才是真

这句话除了生活,放在商场上更是合适不过。

1. 自媒体比风投追捧的项目更符合商业逻辑

这些年,风投们像疯了一样的撒钱,最后市场上流量的总规模并无增加(除了微博、微信生成了新的流量,即现在的碎片化时间产生的新流量),广告就疯了一样涌入这些流量的巨头手中。

所以被无数人看不起的草根站长,微博微信自媒体,这几年来过得真心滋润——流量自己撰写内容生成,广告主不用主动争取,都有人争先恐后上门。

而大数据这几年一直在搜索和推荐的泥潭里雷声大雨点小,在各种公司中打转。直到copy了国外信息流广告模式,那些算法牛人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

2. 任何一个市场,先来者总有令人咋舌的红利,这也符合商业逻辑

去年9月,成为了微信公众号的风水岭,9月前做得越早规模越大的公众号,成为了越大的赢家;9月之后,跟风而上的自媒体们听说了自媒体赚钱的传说,纷纷狂砸钱做广点通,成为了腾讯股价的助推手,和早期自媒体们的大金主。

3. 不逐大流,做自己专精之事,总能剩者为王,这也是符合商业逻辑的

去年见了各路大佬。

坚持在做交互和用户体验领域的前辈们,不少人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商业模式,做培训、咨询,或是组织商业峰会,都在推进这个行业的过程中养活了自己,并持续建设了品牌。

坚持写文章的人,真正做成了一字千金。某财经类大咖说,这么多年就一直写财经评论,写着写着,每年身边的同行就写丢了几个,这么多年过去了,就剩他自己一个。于是所有人都来找他写财经评论,日进斗金。

顾爷坚持做高质量的漫画和艺术解读,成名了,厚积薄发。

而一个写文章觉得自己很屌的产品经理,一头扎入移动互联网创业大浪,满口情怀,5年之后,沧桑的无以复加。索性在资金断裂前一个月被收购,侥幸存活。

(不符合逻辑的概念涌现,总有一天让你掉进粪坑)

谨以此文,给狂奔在路上的设计师兄弟们踩一脚刹车。

本文仅限一家之言,如有雷同,哎哟,我艹,不得了。

------

------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互联网思维,怎么还不去死?,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