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观读后感

【大钊精神我传承】重识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重识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侯且岸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认识上的局限,对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至今尚缺乏理性的逻辑化分析和客观、全面的解读。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节点,重温这篇历史文献,需要从“中国共产党理论史”的高度发掘其深刻内涵,揭示其微言大义与逻辑所在,以展现其特殊的学术价值、思想价值和重要现实意义。

一、“思辨”地审视“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

李大钊在文章开篇指出,马克思的书“学理深晦”“难解”,特别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极其薄弱”。这需要我们以“思辨”的方法去解释“这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李大钊所提到的“思辨”绝不是中国传统思维中固有的所谓凸显直觉的“致良知”,而是建立在现代思想史认识论基础上的理性认知,这是笔者认识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观的重要切入点。

就“思辨”的方法而言,恩格斯所针对的政治经济学史研究的认识论论述,对于我们的“思辨”和思想理论史研究,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就“思辨”的对象而言,是李大钊极力向国人普及的唯物史观。

二、对“唯物史观”的理论阐释

在笔者看来,《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有其独特的内在逻辑,它以“唯物史观”为基点,着力论证这一史观在整个马克思学说中的重要价值,并围绕它来展开对其他学说的分析,认定它“在人类思想有效果的概念中,占优尚的位置”。因此,李大钊用了一半的篇幅来解析“唯物史观”,但他并未将“唯物史观”绝对化,从而导致命定论。李大钊认为,要使人们真正认识“唯物史观”的价值,绝非易事。他一方面提醒人们要多加留意马氏所持的“独特的唯物史观”;另一方面,他着手以日本的河上肇博士的翻译为蓝本(明确标明“译语从河上肇博士”),专门归纳出马克思之“历史观纲要”。

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李大钊回顾了西方文明史上历史的唯物论者的主要论旨,还原了其发生、演变的基本历史过程和基本逻辑,证明马克思并不是首创者,却“持有独特的史观”。李大钊认为,这种“独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问题上:其一是唯物史观的学理、学科意义;其二是唯物史观与社会主义、人民的内在联系;其三是“阶级竞争说”与“唯物史观很有密切关系”。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初创期,李大钊能敏锐地捕捉到这种“强调的不够”的“过错”,指出马克思主义本身存在着某些“偏蔽”,强调新文明的建设既要进行物质的改造,同时也要进行精神的改造,的确是难能可贵的。这说明,李大钊最初接受马克思主义时并未盲从,而是对马克思的学说采取了科学、客观、认真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三、系统“学理”之延展

长期以来,我们分析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观”,大多局限于对《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作孤立的文本解读,考察逻辑亦是基于现实中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教科书式理解,刻上了深深的那一特定时代的印迹。须知,如果缺失动态化的认识过程,就根本无法全面展现李大钊的真实思想状态。今天,基于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的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认识论原则为指导,超越传统一般的“原理”解读,动态还原李大钊的思辨过程及其不可忽视的着力点,探究他对唯物史观理论的再创造,充分展现其学理价值。李大钊确立对“唯物史观”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探索的“思辨”过程,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那一时代的局限性。他对“唯物史观”理论的全面性、社会性、实践性的认识,无疑均有待深化。在这个问题上,一方面,涉及对人类社会的初始阶段的认识;另一方面,关系到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四、文本以外的论辩

以往研究忽略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的写作背景和创作环境,很有必要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和《再论问题与主义》两篇文章联系起来考察,而使两文相通的关键正在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从与胡适的讨论中,李大钊已特别意识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特殊重要性,李大钊也说服胡适,在宣传主义的过程中,滥用主义的危险固然存在,却不可因噎废食,而且耐心纠正了胡适的某些偏颇,他坚信主义与问题是不可分的,问题的根本解决,需要由主义作指导。至于对问题的根本解决,李大钊并没有提倡绝对化。我们看到,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李大钊明确谈到理论与现实(实在环境)的关系,甚至对马克思有所批评。

五、余论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认识上的局限,在中国,《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这篇如此重要的文献其实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以至于留下诸多遗憾和继续探讨的空间。首先,看中共党内。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谈到自己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经历时,几乎没有人提到这篇文章,这是一个多年来一直令人困惑的问题。其次,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1930年代以后,斯大林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权威”,如此也生发了一切理论研究都必须服从于斯大林主义。中共党员干部不大可能再读到《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次,1941年7月,刘少奇在总结中共思想理论教训时曾提出:我们党最大的问题是“理论准备不够”。事实上,对于这个重要的问题,学术界长期以来也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步晓洁、赵雪摘自《河北学刊》2024年第6期,全文约13000字。

来源:乐亭发布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钊精神我传承】重识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