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会上的王强
昆明信息港 实习记者孙瑞婷王强风尘仆仆地赶到约访的地点,卫衣、牛仔裤、运动鞋、双肩包,一身运动行头,这个CEO也太接地气了吧。
他是最近颇受关注的米巢智能家装的创始人。
“新产品刚出来,经常在市场一线跑,刚去一个业主的小区考察。”王强语调温和,提到“跑现场”的工作并无一丝倦态,眼睛闪闪发亮。他口中的新产品指的是7月11日刚刚发布的米巢智能家装新品“聪明家”。
从财经主编、融资顾问、财经公关跨行至被称作“泥腿子”的装修行业,折腾了一年后,新产品的推出让王强找到了久违的踏实感。虽然依旧忙碌奔波,但王强觉得一切都“上正轨”了,他也深信,“米巢‘聪明家’诞生后,云南的现代产品演进,将由此进入一个科学和人文交相呼应、好产品层出不穷的新阶段”。
做自己的企业与产品是王强苦苦追逐的梦想,此时,距离他2000年在北大上学时第一次创业,整整15年。
互联网泡沫中当起“大学生CEO”
2001年3月5日,北京海淀图书城昊海楼的办公室里,王强独自收拾好散落的文件资料、废旧桌椅,连同他跌落谷底的心情,锁门离去。这里是他第一次创业的地方。
一年前,王强发起几个北大、清华的同学,创立了一家互联网公司,当起了“大学生CEO”,其产品是一个汇聚学校周边店铺打折优惠信息的网站。
他们的公司在创业之初就拿到了天使投资,规模最大时要同时给七八十个人发工资。但随着互联网泡沫消退,纳斯达克指数大跌,几个学生张罗起来的公司无力抵抗市场的狂风巨浪,又找不到新的出路,不得以如当时的大多数网络公司一样,选择退出。
事实上,在王强初入大学时,他完全没想过会走上创业这条“不归路”。
1997年,当他凭借云南大理文科状元的佳绩从大理农村的老家考入北大法学院时,所有人都觉得四年后他将会是一位拥有铁饭碗的体面律师。但当时的时代环境激发了王强骨子里的创业基因。
彼时正是第一次互联网泡沫高涨之时,网易、新浪、搜狐等互联网公司陆续成立,丁磊、王志东、张朝阳接连到北大来演讲,在学生中颇为流行的书籍也是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等等。王强被处处涌动的信息技术革命的热潮所感染,发觉自己也如那些站在时代浪头的企业家一样“有着更大的做事情的冲动”。
他忙碌起来,听演讲,阅读经济类书籍。到大三时,干脆彻底“抛弃”了自己的专业:他先是加入了一个正在创业的互联网公司做总裁助理,从谈股东协议到写公司章程,样样都做,全面接触了企业管理经营的模式。尔后,便凭借着前一次工作的经验开起了自己的互联网公司。
王强甚至曾想如比尔·盖茨那样为了全心创业不拿毕业证书,“公司停掉对我的打击非常大,主要是大环境的原因。其实,到大四上学期时,我还有二十多个学分没修完,我已经做好准备,只要公司能做下去我就做下去,那个学分也就不修了,毕业证、学位证也不要了。我觉得和学位相比,创业重要的多。”即使今天谈起这个重要的决定,王强依然目光炯炯、毫不迟疑。
虽然时代环境未能成全这个年青人的勃勃雄心,但创业的种子从那时起在他心里生根。“第一次创业的经历让我明白做公司的门槛还是很高的,也让我感觉到自己知识储备的不足。回去后,我下了决心,先去学习,去工作,以后慢慢把自己的企业做起来。”
早期的学习累积和自身创业的经历为王强赢得了新的机会,毕业前夕,南方报业集团到北大招人。王强凭着他的创业经验,被以储备干部的形式招进南方都市报工作,开启了他在企业一线的十年磨砺。
狂热的“卖报”与研究
王强的第一份工作是“卖报纸”。
进入南方都市报后,他被分配在市场发行部,每天带着七八十人的团队在广州的大街小巷兜售报纸。当时的《南方都市报》刚创立没多久,大多广州市民只认“老牌”的《广州日报》,觉得《南方都市报》是非正式出版发行的“小广告”。为提高工作效率,他组织团队进行半军事化管理,集中发行人员住在百事可乐工厂对面的小区,每天早晨6点起来跑步,白天扫楼、摆台、扫档口,晚上开会讨论到11点。后来,王强被调到广告销售部,他时常骑一辆载重自行车,带着数十个小伙子小姑娘,去批发市场、城中村、街道档口,像卖牛奶一样摆台征订……他也开始摸索一些更有效的管理模式,比如调用一些有能力的人做组长,放手让他们去做决策。
带着团队在发行一线灰头土脸地奔波,加上后来又转到广告销售一线冲锋,几年下来,王强逐渐褪去“大学生CEO”的青涩,对于如何建立机制、组织管理、领导决策,他能够更好地运筹于心。
工作之余,王强还在忙着另一件事儿:近乎狂热的学习和研究,“因为大学创业没创成,也决心以后做自己的企业,所以工作以后我学习研究的强度很大,想把做企业的门道摸清楚。”怀揣着创业梦的王强所追求的并不只是“卖更多的报纸”或者“拉更多的广告”。
他的研究达到了让人匪夷所思的地步,“大量的看书学习,德鲁克的所有书我都买来看过,有的版本看了不下十遍,另外,每到一个岗位,我都会把自己所在的单位、行业当作一个学习研究的对象,边工作边研究分析它。在我看来,工作也是学习,学习亦是‘工作’。”
在南都工作一年后,王强的“研究工作”成效显现。当时重庆的一家报社来南方报业交流学习,王强受邀为他们讲授了自己对纸媒市场化运作的理解,那些高管听后颇感兴趣,甚至第二次带着更多的管理人员来向他取经。
“产品才是最重要的”
“互联网真正的突破口在产品,不在内容”这是王强在网易高管的位置上工作了近四年后最大的体会,而产品化的理念也深深渗透在如今米巢的成长轨迹中。
2007年4月,网易“股票行情系统”页面上的报价每六秒更新一次,这个细小的变动立即牵动了大批网民的注意力,使网易股票频道在行业内的流量排在了前三甲。这是王强和他的团队封闭开发两个月后的成果。也是他到网易后取得的第一个突破性“战绩”。
从2005年来到网易做财经主编时起,王强总在琢磨着做点什么,财经频道的内容他用了两个月就理顺了。同时,他逐渐意识到真正决定网站流量的并不是内容,而是具有需求价值的产品。他通过调查发现80%的网民都想在财经频道看股票行情。于是,这位主编“不务正业”地将内容工作全部安排给下属,而自己带了两三个人,专供产品研发。这才有了后来让网易在业内迅速逆袭的“股票报价系统”。之后,王强还与团队陆续开发了股票讨论社区----股吧,基金行情系统等实用的产品。他说,从那时起他的思路已经转化到了产品和社区的方向。
王强在网易的第二次“突破”是在2009年带领团队开发了公司的营销管理系统。这个系统将公司的整个业务流程纳入信息管理体系,从订单生成、资源分配、客户跟踪到业务审批、财务结算都变得简单高效,它使得CEO丁磊即使在外出差,也能直接通过计算机审批、签订合同。
“在网易几年,我得以全面接触大公司的运营,除了整体管理能力得到提升,最重要的是,从一个传统行业从业者、典型的媒体人转变成了有互联网产品运营能力的人,这对我后面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王强以他一贯的平和讲述着这段创业路上的重要转折,但却让人感觉到细密绵延的力量,大学时就埋下的创业种子从未停止生长,而是在他不断深耕行业土壤、发掘更有价值的科学理念的过程中逐步生长。
屡战屡败后的“市场启发”
从2010年到2014年王强没有尝过工资是什么滋味,因为自2010年离开网易后,他就开始“折腾”创业。
“2010年的时候,我觉得在网易能做的已经做完了,再干下去,即使拿着每月两三万的高工资,也很乏味,看不到前途。那时我33岁,到了一个创业的黄金年龄,我知道一旦错过会非常可惜。”
所以,那一年,王强卖掉他在广州的房子,开始了在北京的创业历程。
创业的味道有些苦涩,有时会让人看不到希望。王强在北京做了一家管理咨询公司,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他们的团队一次只能服务于一家企业,半年时间精力都耗在这里,服务结束后再寻找“新雇主”,往复循环,没有任何做大的前景。期间他也尝试过做公司管理软件开发,最终的结果是,由于人力物力有限,产品推出极慢,推出后又发现不能与目标企业的原有管理系统很好地嫁接。更为致命的是,在北京,任何一个行业都是聪明人扎堆,竞争异常激烈。“创业融资的本钱好找,人才也好找,就是客户不好找。哪怕是一个小公司的小单子都有无数的公司杀上去” 。
2012年,经历了一轮尝试后的王强觉得再在北京做下去难有突破,而家乡的父母也年龄渐长,于是,他干脆关掉北京的公司,回到云南寻找新的机会。恰逢云南本土企业“一心堂”正在冲刺上市审批,他与几个朋友做了个小公司,参与一心堂上市的财经公关服务。这次服务给他带来了新的创业灵感,他在了解公司背景后,发现一心堂上市后将成为A股直营连锁药店第一股,直接由区域龙头晋级为全国行业龙头。“原来只要能创建一家区域领先的公司,就有可能实现全国领先”。
四年艰难的创业初试带给王强的最大收获是:“关于市场的启发”。
“一定不要去做企业的生意!去做老百姓生活相关的生意!有刚需市场,才可以做出大公司来。服务老百姓比服务公司难度降低一万倍,而服务本地老百姓难度又降低一万倍。所以要做本土“接地气”的企业,现在米巢走的也是这个路子。”如今,王强轻松调侃自己是在高大上的对企服务领域飘了几年后终于“落地”了,事实上,这块市场是他在历经山穷水复的艰难跋涉后,才到达的柳暗花明之境。正如王强所说,创业其实是失败的代名词,是在不断的失败中寻找机会,慢慢把事情做对,把自己变强大,尔后“自然成功”。
和儿子在一起
米巢的超级运营
“儿子出生后,很多事情就会顺了”一位道长曾跟王强说。
2014年5月,就在小孩出生四个月之后,王强遇到已经20年未见的初中同学兼好友吴新洪。吴近年一直在昆明做装修,两个人一拍即合,注册了现在的米巢公司,开始了一次新的创业。
“创立米巢以来,我们拒掉的单子比接的还多”吴新洪调侃他们的公司一直很“傲娇”。
一个刚起步企业却把“赚钱”的机会拒之门外,让人费解,这位创业合伙人解释到,“米巢刚起步的时候,我和王强就在翠湖边上把我们企业的价值理念、组织构架都推敲好了。早些年我已经深受云南家装行业的弊病之苦,而王强凭借多年在大企业一线工作和研究的经验,给我们注入了很科学的运营管理理念。我们的路子从根源上矫正了传统家装行业的种种不合理。”
吴新洪所说的行业弊病指的是,传统装修公司往往是装修营销公司,设计师充当销售,通过不可实现的效果图先打动客户签约;拿到单之后,甩单给包工头,利润却大部分截留到了装饰公司,包工头拿小头,偷工减料的风险大;营销方式简陋,只有价格战为主的促销,低价拉客,纠纷频发。而王强敏锐地发现,人们之所以“因为一个简单装修操碎了心”,根源在于“这个行业里没有人做产品”,“客户与装修公司纠缠不清,殚精竭虑,但却没有任何人为装修后房子的好住和好用花过功夫”。
因此,他们把所有的精力放在“以正确的方式,为有着共同价值追求的客户,提供最好的产品”,而不是为了一时的利益不计后果的“接单”。
“孙子兵法说‘胜兵先胜而后求战’,对于家装而言,‘先胜’或许就是先要产品化,先要有好产品。好产品就是一种系统化的合理,事情不合理只会越做越麻烦。”王强在他的微信中写道。在一年的摸索打样中,他和团队一边总结失败案例,一边“对标学习”先进企业,努力让米巢的产品和运营不断向“合理化”靠近:在运营上,实现了内部结构的流程化,形成无计划不开工、分工种外聘工人、全职项目经理、强化交底、绝不拖欠工人工资、严格按质量规范分节点验收、建立工人人力资源评估体系等一套组合拳。在产品上,从居住功能的易用性开始考虑问题,从充电、网络布置、开关灯、蹲马桶到洗头、切菜、炖汤都仔细推敲、人性化设置。在客户关系上,从源头上理顺关系,只与“有共同信念的人”做生意,一方面,通过互联网把所有与装修相关的内容清晰呈现,筛选对其品牌认同的客户启动后续的预付、面谈、看房等流程;另一方面,创办了米巢社群,以知识分享和免费服务替代传统营销。到现在,米巢社群已有近130个参与者,每周都会举办沙龙、培训或party,还发起了万人读书会,组织了以健康生活为目的的“米巢运动”,他们希望通过这些活动“找到同类”,进而“服务同类”。
“创业最大的好处是让我们必须抛弃所有的虚伪,自欺欺人和浮光掠影的思考,要么深入世界的本质,要么坠入地狱般的平庸。”王强说道。而到达本质需要的是“不计一切代价的付出”,在艰辛与孤独的道路上不断修行,直至回归最深奥的简洁,让该发生的自然发生。
王强已经在这条道路上,以最虔诚的姿态,苦苦跋涉了15年。对于很多刚刚踏上创业道路的年青人,他满怀诚意地给出建议:“如果想创业,一定要早开始,早开始才能多失败,多失败几次,才有机会成功,去看看优衣库创始人柳井正先生的《十胜九败》。另外,任何成功者,都是一个优秀的学习者,要非常狂热地学习,让自己在创业过程中不断得到营养。创业不是靠本能、惯性或随意的决策,是个科学的轨道。要有针对性地学习,学而致用,才能走上理性创业的轨道。”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从“大学生CEO”到云南家装行业革新者,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