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健康养生

夏末秋初别瞎补!做好这5件事,少生病、不乏力,安稳过换季

 

夏末秋初别瞎补!做好这5件事,少生病、不乏力,安稳过换季

夏末秋初,是不是总觉得浑身不得劲?明明天气凉快了,却比夏天还容易累——早上不想起,白天没精神,吃点东西就腹胀,吹点风还容易嗓子疼、闹肚子?

老话说“多事之秋”,但换季生病、乏力,未必是体质差,很可能是没踩对养生的“节奏”。夏末秋初是“夏火未退,秋燥已来”的过渡期,盲目进补或贪凉,只会越养越虚。

分享5个“反常识”的换季养生法,照着做,少生病、不乏力,从头到脚都舒服!

一、别着急“贴秋膘”,先给脾胃“减减负”

很多人一入秋就想着炖肉、吃火锅补身体,结果越补越堵——舌苔厚腻、肚子胀,甚至脸上冒痘、便秘。

夏末秋初,脾胃还带着夏天的“湿热”没退干净(比如夏天贪凉吃了太多冰饮、凉菜),这时候猛吃油腻,相当于给脾胃“加负担”。

正确做法:先“清”后“补”,喝碗“过渡粥”

用 炒白扁豆15g+茯苓10g+山药20g+大米 煮粥,每天早上喝一碗。

白扁豆能清暑湿,茯苓健脾去水肿,山药温和不刺激,帮脾胃慢慢“醒醒盹”,一周后再慢慢加瘦肉、鸡肉补营养,身体才吃得消。

二、空调别停,但要“穿袜子、盖肚子”

夏末的“秋老虎”最磨人,白天热得想钻空调房,晚上却可能被冻醒。有人觉得“入秋该抗冻”,硬扛着不开空调,结果热得失眠、上火;也有人贪凉直吹空调,第二天就鼻塞、关节疼。

正确做法:空调开26℃,重点护好“三个部位”

- 脚踝:穿薄棉袜,避免空调风直吹(脚踝有“三阴交”,受凉易宫寒、腹泻);

- 腰腹:盖块薄毯子在肚子上,尤其晚上睡觉,护住脾胃不受凉;

- 后颈:披件薄外套,避免空调风对着脖子吹,预防嗓子疼、头疼。

记住:换季不贪凉,但也别硬扛热,让身体处于“不冷不热”的舒服状态最关键。

三、“秋燥”不是只补水,要喝“温凉不烫”的水,配点“天然润燥方”

秋天干燥,很多人猛喝水,却越喝越渴,甚至嗓子更干、大便更硬——因为秋燥分“温燥”和“凉燥”,夏末秋初多是“温燥”(带着残留的暑热),光喝白水没用,还可能冲淡胃液。

正确做法:喝“润而不寒”的水,吃“天然润燥果”

- 喝水别喝太烫的(超过65℃伤黏膜),温凉的白开水、淡茶水最合适,每次喝100ml左右,别一口气灌一大杯;

- 每天吃1小把 秋梨+葡萄+银耳 :秋梨带皮吃(皮的润燥力更强),葡萄补津液,银耳泡发后煮水喝,比喝饮料更解渴,还能缓解口干、皮肤干。

四、晚上别熬夜,但也别“早睡早起”得太急

夏天习惯了晚睡,有人一入秋就逼着自己“早睡早起”,结果凌晨醒了再也睡不着,白天更累。其实,作息调整要“循序渐进”,强行改变反而打乱生物钟。

正确做法:每天早睡10分钟,睡前“搓搓脚”助眠

- 从现在开始,比平时早睡10分钟,比如之前12点睡,这周11:50睡,下周11:40睡,慢慢过渡到11点前入睡,更容易坚持;

- 睡前用40℃左右的温水泡脚5分钟(别泡太久,夏末秋初泡10分钟以上容易上火),泡完搓搓脚底板的“涌泉穴”(脚趾蜷起,脚心凹陷处),搓到微微发热,睡得更沉。

五、晨练别太早,等“太阳出来”再动

很多人觉得秋天晨练越早越好,其实夏末秋初早上5-7点,空气中湿气重、寒气未散,尤其公园、河边,容易吸入“湿寒之气”,反而伤关节、伤肺。

正确做法:等太阳出来再锻炼,选“温和运动”

- 晨练时间往后推,最好等7点后太阳出来了再出门,这时候空气更清新,寒气也散了;

- 别做剧烈运动(比如快跑、跳绳),换成散步、打太极、八段锦,微微出汗就行。出汗后别脱衣服,等体温降下来再换,避免受凉。

夏末秋初养生,关键在“过渡”——别一下子从“夏天模式”切换到“秋天模式”,给身体一点适应的时间。做好这5件事,让脾胃慢慢恢复,让身体躲过“秋燥”和“湿寒”,才能安稳入秋,越养越精神!

转发给家人朋友,一起舒服过换季吧~

作品申明:本文部分内容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夏末秋初别瞎补!做好这5件事,少生病、不乏力,安稳过换季,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