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育儿亲子

看似在教育,其实是在破坏关系”——父母最容易犯的4个育儿误区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被教导去服从的孩子,长大后只会服从,不会负责。”

你苦口婆心讲了半小时,孩子一句话不说;你怒气冲冲发完火,他只是关上门,继续沉默?很多父母说:“我都是为你好。”但你有没有想过,也许你的“好”,孩子并不觉得“好”。

教育孩子这件事上,最容易被忽略的,不是方法,而是关系

当亲子之间的关系一旦变质,所有的教育都会变成控制,所有的关心都会变成打扰。

下面这4个常见的“育儿误区”,很多父母都中招了,一边以为在教育,一边在默默破坏与孩子的连接。

误区一:把“听话”当成教育的目标

“我说了多少次,别顶嘴!”

“你怎么就是不听话?”

一个初三的男孩曾在访谈节目上说:“我爸妈只要我听话,从不问我想法。我听话听到麻木,现在只想逃。”

父母总觉得孩子听话就是好,其实“听话”只是表面顺从,压抑久了只会爆发。你教出了一个不吵不闹的“乖孩子”,但可能也正在亲手扼杀一个有主见的成年人。

你要教会孩子思考,而不是只教他服从。

一个孩子如果什么都听你的,那他就不会有独立思考、不会有边界感,更不会在未来社会中真正立住脚。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被教导去服从的孩子,长大后只会服从,不会负责。”

教育的目标,从来不是让孩子变成你的影子,而是让他成为他自己。你不是导演,他也不是演员。你是领路人,但不能替他走路。

误区二:以“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多”压制孩子

很多父母喜欢这样开口:“我比你多活了几十年,你必须听我的。”你以为你在传授经验,其实你在封锁对话。

孩子最怕的,不是父母的批评,而是他们连表达的机会都没有。

试着把“你不懂”换成“你怎么看?”

试着把“你必须”换成“你愿不愿意试试?”

你会发现,当你愿意蹲下来听,孩子才愿意抬头看你。

“你永远无法通过否定一个人,让他变得更好。”这是卡耐基说的。

误区三:用比较代替鼓励

“你看人家小张,考了第一名,还帮妈妈洗碗。”

“你怎么一点上进心都没有?”

每次比较,其实都是在告诉孩子:你不够好。你不是在激励,而是在打击。

爱因斯坦说过一句非常戳心的话:“每个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以爬树的能力去评判一条鱼,它一辈子都会觉得自己很笨。”

每个孩子的节奏都不一样,你不能用别人的成功去定义他的人生。

你希望他变优秀,那你就得先让他觉得自己是被认可的,而不是被嫌弃的。

误区四:以“为你好”的名义控制孩子

这是中国式家庭最普遍的伤害:“我不给你自由,是因为我爱你。”

你控制他的爱好、他的朋友、他的时间安排,甚至连他将来要考什么专业、找什么工作都要你来决定。

但你有没有想过,你“为他好”的方式,其实是在夺走他人生的选择权?

父母能给孩子的最好爱,不是牵着他的手走一辈子,而是教他如何在跌倒时站起来。

“孩子是借由你来到这个世界的,但不是为你而来。”这是纪伯伦写给父母的忠告。

写在最后:

你以为你在教他,其实你在伤他。你以为你是在尽责,其实你在压迫。

孩子不是一个可以被“调教”的对象,而是一个需要被“理解”的生命。他需要的不是完美的父母,而是一个愿意尊重、倾听、一起成长的大人。

教育的本质,不是控制,而是陪伴。

真正的好父母,从来不是“讲得最多”的人,而是“听得最多”的那一个。

如果你愿意放下“我是为你好”的姿态,孩子才愿意对你说“我知道你爱我”。

关系对了,教育才有效。共勉。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看似在教育,其实是在破坏关系”——父母最容易犯的4个育儿误区,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