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模板

基于CLIL理念的高中英语阅读课跨学科教学设计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基于CLIL理念的高中英语阅读课跨学科教学设计

岑海兵 石博文

摘要:分析内容与语言融合教学(CLIL)的理念及其重要性。本文基于CLIL理念,结合(2019版)人教版高中《英语》选择性必修三Unit 2阅读课跨学科教学案例,阐释基于CLIL理念的高中英语阅读课跨学科教学设计流程:运用导学案,拓宽跨学科学习渠道;创设语境,激发跨学科学习兴趣;搭建“支架”,助力跨学科语篇学习;迁移创新,超越跨学科语篇学习。

关键词:CLIL理念;英语阅读;跨学科;教学设计

引言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提出,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践,强化实践性要求(教育部 2022)。《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也提出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他们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创造良好的条件。《课程标准》同时指出,英语教学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且要使他们通过语言学习获得跨学科知识和生活经验(教育部 2020)。阅读课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课型,对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基于CLIL理念和跨学科视角设计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研究逐渐增多,王姣苹、王静(2022)以外研版(新标准)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 5 Into the Wild阅读板块为例,探究CLIL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提出要调整传统阅读课的关注点,达到内容教学和语言学习之间的平衡。丁畅(2023)总结了跨学科教学在高中英语阅读课中实施的现状与困境,并以(2019版)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必修模块为分析对象,指出跨学科教学在高中英语阅读课中实施的必要性和实施要点。然而,目前以人教版(2019版)高中《英语》阅读语篇为例,基于CLIL理念的高中英语阅读课跨学科教学设计鲜见。鉴于此,下面以CLIL理念为基础,以人教版(2019版)高中《英语》选择性必修三Unit 2阅读课为例,从跨学科视角进行教学设计,以推进高中英语跨学科教学改革。

一、CLIL理念的内涵

内容与语言融合学习(CLIL)是内容语言融合教学理念教学观的重要实践形式(常俊跃、赵永青 2020),也是近年国内外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热点(高君、常俊跃 2023)。CLIL理念认为语言是在学习其他内容的过程中自然习得的,强调学生在内容学习中接触语言形式(常俊跃、刘兆浩 2020)。语言学家马尔什(Marsh)最早于1994年提出CLIL的概念,CLIL即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指“内容与语言融合性学习”。马尔什(2002)认为CLIL是一个增加了一种额外语言的“双焦点”的术语,这种语言一般不是学习者的第一语言,而是教授与学习非语言科目的媒介。科伊尔、伍德、马尔什(Coyle,Hood & Marsh 2010)将CLIL定义为运用要学习的语言来开展课堂内容和语言的学习。黄甫全、李灵丽(2015)建议将CLIL翻译为“课目与语言整合式学习”,这里的课目包括普遍意义上的学科及非学科的主题内容。

科伊尔、伍德、马尔什(2010)提出CLIL的“4Cs”课程框架,该理论框架包含四个模块:内容(Content)、交际(Communication)、认知(Cognition)和文化(Culture)。下面,逐一分析“4Cs”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关联性。

内容要求对应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之学习能力的提升。语篇内容是学生学习语言知识的媒介,不仅提供真实的语言材料,还提供语言学习的学科背景(王姣苹、王静 2022)。学生通过多元的学习方式获取更多的学科知识,为语言习得作知识储备。学生在掌握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进行学科内容的迁移与拓展,从而提升学习能力。

交际要求对应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之语言能力的发展。CLIL中的交际性主要体现在学习过程中的语言运用上。学生在学习中运用语言能够提高自发性对话出现的频率(Coyle 2015)。《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生应在有意义的语境中学习和掌握语音知识,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教育部 2020)。因此,学生应在真实有意义的语境下用英语进行交际,从而提高语言能力。

文化要求对应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之文化意识的建立。CLIL中的文化部分强调以语言作为各国文化交流的工具,帮助学生打开认识世界的大门,从而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文化意识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增强国家认同和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教育部 2020)。盛云岚(2012)认为语言是人与社会建立联系的桥梁,能够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

认知要求对应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之思维品质的培养。CLIL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发展。CLI中的认知部分强调学生通过大脑对信息的接受、处理、加工等认知过程训练思维,培养思维品质。思维品质的发展有助于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部 2020)。

二、基于CLIL理念的高中英语阅读课跨学科教学设计案例

CLIL理念强调内容与语言的融合式教学,其核心“4Cs”课程框架包含内容、交际、文化和认知四个方面,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能力、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逐一对应。下面,以人教版(2019版)高中《英语》选择性必修三Unit 2阅读课为例,阐述基于CLIL理念的高中英语阅读课跨学科教学设计与实施。

(一)整体研读教材,挖掘跨学科文本内容和语言知识

基于CLIL理念的核心观点“内容和语言的双重聚焦目标”,以文本内容和语言知识为依据,分析人教版(2019版)高中《英语》选择性必修三Unit 2阅读语篇。

1. 文本内容

阅读文本的主题属于“人与自我”范畴下“生活与学习”主题群,子主题内容为“学会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该阅读语篇是一篇问题解决型的说明性文本。作者按照“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的脉络,介绍了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和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原理和方法。该阅读语篇涉及健康方面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语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段,属于What维度,该部分提出问题,即人们在青少年时期容易形成不良的生活习惯。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属于Why维度。第二部分为第二段和第三段,该部分分析问题,分析习惯的形成及运作原理,为解决问题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具体来说,第二段分析习惯是如何形成的;第三段用心理学术语“习惯循环”来阐释习惯的运作原理。第三部分为第四段和第五段,此部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具体来说,第四段举例说明如何运用“习惯循环”原理来改变不良习惯,从而塑造良好习惯;第五段指出在破除旧习惯、养成新习惯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最后一部分为第六段,属于How维度,该部分总结全文,勉励青少年不要急躁,只有不懈努力,才能养成良好习惯,亲手打造健康快乐的未来。

2. 语言知识

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语篇和语用知识(教育部 2020)。学生能够掌握阅读语篇涉及的dominate、facilitate、pessimistic、psychology、tobacco、discipline、alcohol abuse等重点词汇;理解并内化“状语从句的省略和动词不定式短语作主语”的用法;通过学习该语篇,掌握问题解决型说明文的结构特征;用英语与他人谈论“养成良好健康习惯”的话题,提升沟通交际能力。

(二)精准分析学情,明晰跨学科知识学段要求

本次阅读课是针对高二年级学生设计的。基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习,学生对“习惯循环”原理有一定的了解,为其在英语学习中运用“习惯循环”原理奠定了基础。学生通过学习阅读语篇,能够认识到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学会探究习惯形成的原因,了解心理学的习惯原理,并学习运用心理学原理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养成健康生活习惯,从而为未来的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学生在阅读课前已学习本单元词汇,因此对文中的生词并不陌生。基于主题和语境,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词汇。在人教版(2019版)高中《英语》选择性必修一Unit 1,学生学习了状语从句的省略,本堂课主要学习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的省略,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状语从句省略的用法,因此,他们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学生之前未系统地学习动词不定式短语作主语,在人教版(2019版)高中《英语》选择性必修二Unit 2学习过动名词短语作主语,这两个语法知识都属于非谓语动词的用法,他们可以类比动名词短语作主语来理解动词不定式短语作主语。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基于阅读语篇的主题和语境,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与动名词短语作主语的对比,层层推进教学活动,帮助他们理解动词不定式短语作主语的用法。

(三)合理制订目标,聚焦跨学科知识学习

基于教材文本分析和学情分析可以确定该语篇的教学目标(俞奕岑 2023)。本堂阅读课的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语言能力目标:运用跨学科词汇dominate、facilitate、pessimistic、psychology、tobacco、discipline、alcohol abuse 等进行表达;基于主题和语境,理解状语从句的省略和动词不定式短语作主语的用法,并能够运用其谈论“养成良好健康习惯”的话题。

文化意识目标:感知中外生活方式的异同,识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健康生活方式和不良生活方式,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习惯,加深文化理解。

思维品质目标:画出习惯循环图,形成对习惯循环的结构化知识;探究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的方法,分析和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能力目标:利用跨学科知识导学案,自主预习跨学科内容,拓宽学习途径;抓住说明文的段落大意,把握文章脉络。

(四)巧设教学过程,提升学生跨学科素养

教学程序要求设计紧扣语篇主题的学科知识内容,充分挖掘语篇中的跨学科知识,设计符合学情的教学活动和任务。本堂阅读课分为四个阶段:课前导学(Guiding-learning)、激活分享(Activate and Share)、阅读探索(Read and Explore)、思考讨论(Think and Discuss)。

1. 课前导学阶段:运用导学案,拓宽跨学科学习渠道

课前导学阶段主要是拓宽学生跨学科知识学习渠道,培养其自主、合作学习能力。具体活动设计如下:

活动 1:教师将跨学科知识课前导学案(见附录)分享给学生,引导他们课前自主预习,与同学讨论拓展跨学科词汇思维导图,并完成跨学科知识问答。

课前导学阶段,学生针对导学案中跨学科知识的问题,可以在图书馆、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或与其他同学一起探讨,也可以咨询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理解心理学术语“习惯循环”及习惯的运作原理等知识。然后,学生运用健康和心理学的词汇完成跨学科知识问答,从而激活跨学科知识背景,拓宽学习渠道,发展学习能力。

2. 激活分享阶段:创设语境,激发跨学科学习兴趣

激活分享阶段,教师首先以多模态呈现的方式,创设与阅读文本主题相关的跨学科话题语境(张颖、陈柏华 2023),激发学生的跨学科学习兴趣,加深其对主题的理解(王颖婷 2023);其次,让学生学习与跨学科内容相关的词汇和语法,为“阅读探索”和“思考讨论”环节奠定语言基础;最后,通过分享自己的不良生活习惯,激活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使其逐步构建新的认知。具体活动设计如下:

活动2:教师首先展示两幅英文海报,一幅宣传健康生活习惯的益处,另一幅展示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其次,播放介绍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健康生活方式和不良生活方式的英文视频。

活动3:基于主题和语境,教师采用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学习状语从句的省略和动词不定式短语作主语的用法,同时,借助导学案中的词汇思维导图学习跨学科词汇。

活动4:教师先分享自己在学生时代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的一次经历,将学生带入课堂学习氛围,然后让他们运用跨学科词汇分享自己不良的生活习惯。

在激活分享阶段,教学视频的呈现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他们的文化意识。视频有助于学生理解中外生活方式的差异和共性,能培养其跨文化意识。本阶段,学生学习到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用等语言知识,能够认识到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学会探究习惯养成的原因。因此,该教学阶段能够有效促进语言和内容融合学习。

3. 阅读探索阶段:搭建“支架”,助力跨学科语篇学习

在阅读探索阶段,教师首先启发学生思考、验证、总结寻找段落主旨大意的方法;其次,根据行文逻辑结构,设计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方面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细读文本,培养提取、概括信息的能力,同时,提高改正不良习惯的意识;最后,引导学生以心理学术语“习惯循环”来理解和阐释习惯的运作原理,并重点理解文中“习惯循环”的例子。

通过绘制习惯循环图,实现结构化图示理解的教学

目标。具体活动设计如下:

活动5:学生通过初步略读阅读语篇,迅速匹配段落主旨大意,归纳全文的脉络。

学生快速阅读语篇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总结出每段的主旨大意,归纳出文章的脉络(见图1)。

活动6:学生仔细阅读语篇,并回答以下跨学科问题:

Q1:Why should bad teenage habits be changed?

Q2:What features does a habit have?

Q3:What are the three stages of the habit cycle?

Q4:How can we change the bad habits?

活动7:学生认真阅读第三段和第四段,小组讨论后画出习惯循环图,并用其阐释课文中的例子。

学生通过仔细阅读第三、四两段,经过小组讨论后,能够理解“习惯循环”原理,并画出习惯循环图(见图 2)。

在阅读探索环节,学生初步略读阅读语篇,迅速匹配段落主旨大意,属于理解、分析的思维认知过程,能够培养理解、分析和概括的能力。教师让学生仔细阅读语篇,通过提问引导他们思考习惯的特征、习惯循环的三个阶段及如何改变坏习惯。这些问题都涉及心理学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基于语篇内容,联系跨学科知识进行深度思考,从而培养其理解、分析等思维品质;并让学生绘制习惯循环图获得结构化知识,培养其探究式学习能力。此外,该阶段学生还能够学习语篇等语言知识,说明阅读探索阶段能够有效促进语言和内容融合教学。

4. 思考讨论阶段:迁移创新,超越跨学科语篇学习

在思考和讨论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学习的重要知识,思考如何将“习惯循环”原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与同学展开讨论。具体活动设计如下:

活动8:首先,教师让学生总结归纳阅读课中获取了哪些重要信息。其次,教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习惯循环”原理能否改变坏习惯,如何运用“习惯循环”原理改变一个坏习惯,以及改变坏习惯的其他有效方法。最后,教师邀请几位学生上讲台分享小组讨论成果。

在思考讨论环节,学生通过口语输出,整合、内化跨学科知识,促进跨学科知识向能力转换。此外,学生运用“习惯循环”原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能够促进能力向素养转化。同时,该环节深化了主题意义,加强了德育浸润。

结语

基于CLIL理念的高中英语阅读课跨学科教学设计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促进语言和内容融合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他们的思维品质;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深化英语教材解读,综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本堂跨学科阅读课有机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和英语两门课程,挖掘语篇中的育人因素,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健康心态和健全人格。英语阅读课除了可以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之外,还可以融合语文、政治、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知识。跨学科教学不仅可以运用于阅读课,还能够运用于听力、写作、口语等课型。高中英语跨学科教学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还需要广大专家 / 学者和一线教师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

引用文献

常俊跃,刘兆浩. 2020. 内容语言融合教育理念的理论支撑 [J]. 外语与外语教学,(6):85-95,150.

常俊跃,赵永青. 2020. 内容语言融合教育理念(CLIL)的提出、内涵及意义——从内容依托教学到内容语言融合教育 [J]. 外语教学,(6):49-54.

丁畅. 2023.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英语阅读课中的应用 [J]. 基础外语教育,(1):71-76.

高君,常俊跃. 2023. 内容语言融合教学与任务型语言教学界面的新发展 [J]. 中国外语,(2):4-10.

黄甫全,李灵丽. 2015. 新兴课语整合式学习的有效实施策略 [J]. 外语界,(3):16-24.

教育部. 2020.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育部. 2022.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盛云岚. 2012. 欧洲CLIL模式:外语教学法的新视角 [J]. 山东外语教学,(5):65-69.

王姣苹,王静. 2022. CLIL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英语教师,(17):153-157.

王颖婷. 2023. 融合跨学科素材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 [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8):32-37.

俞奕岑. 2023. 语篇分析视域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3):43-49.

张颖,陈柏华. 2023. 全球胜任力视域下高中英语跨学科主题式融合教学实践 [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7):41-45.

Coyle,Hood & Marsh. 2010. CLIL: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41-42.

Coyle. 2015. Strengthening integrated learning:Towards a new era for pluriliteracies and intercultural learning [J]. Latin American Journal of Content & Language Integrated Language Learning,8(2):84-103.

Marsh. 2002. CLIL/EMILE:the European Dimension:Actions,Trends and Foresight Potential [M]. Public Services Contract DG EAC:European Commission.

注:本文系2023年黄冈师范学院研究生工作站项目“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英语跨学科教学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本文首次发表在《英语教师》2024年第2期)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基于CLIL理念的高中英语阅读课跨学科教学设计,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