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观读后感

莫做互联网时代的乌合之众

 

近几年,大家热衷讨论互联网,观点也倾向于两级,要么鼓吹互联网蕴含着变革的力量,要么出于自保贬低互联网的价值。

在我看来,互联网技术无疑是伟大的,它确确实实改变了很多东西,不管是日常生活还是商业世界,变化都是颠覆性的。尤其对于今天的中国——这个尚还没有完成工业现代化的国家——来说,互联网更是带来了不可思议的惊喜,让中国的一些企业弯道超车飙到世界前列。今天的中国就像蒸汽时代的英国,就像电气时代的美国,必然进入到一个快速的上升通道。

但是,这些并不能支撑我们群氓似的迷恋互联网所衍生出来的一些“主义”,诸如“互联网思维”、“互联网+”、“O2O”、“共享经济”等。这些词汇背后确实有坚实的理论支撑,但还不足以让人迷失心智,或者说不应该让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对其过于迷信。

如果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作者)活在今天的中国,一定会用他那精英主义的刻薄语言嘲笑中国的大众——

一、堕落的群体

“群体的无意识行为取代了个体的有意识行为,这是现时代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按照勒庞的思想,群众的智力是远远低于个体的平均水平,一旦群体意识形成,他们的推论会变得毫无逻辑。比如说,当群众认可互联网的伟大时,就会认为互联网的一切都是真理,因为群众是根据情感来做判断,而非理性,然而这种情感往往是被环境影响或是某位意见领袖的暗示所形成的。

比如说某位李姓商界人士,大谈“互联网世界观”时,由于他极富煽动性的演讲和看似极有说服力的例证,大众就会深受暗示而对“互联网世界观”这个虚幻的概念崇尚备至。

就像某些国家大谈民主时,群众情绪激昂澎湃,但群众其实根本不知道民主是什么,具体的体现形式是怎样的,伯罗奔尼撒战役之前的雅典是民主,大革命之后的法国是民主,今天的美国也是民主。三个时代三个国家就赋予了民主三种含义——自治式的民主、集权化的民主、议会制的民主。到底民主是怎样的,对民众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还是“民主”二字就可以了,就足以让群众丧失理智,那个鼓吹民主的领袖只要说的是“民主”,他行动上或是政策上是怎样的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前些年,我因为工作原因,接触过一些“X轮功”学徒,他们在某政府成立的教育基地受教,他们曾受“真善忍”这一教义的影响,对这个概念深信不疑,即时让他们自我伤害和抛弃亲人,他们都会义无反顾的接收,甚至认为这是通往真理的必经之路。在和他们的接触时,他们甚至会毫无顾忌的喊出反政府、反党派的言论。每当他们呐喊之后,我都会想起电视剧里高喊“X产党万岁”的烈士们。

这就是所谓的洗脑,邪教对群众的影响也许是个极端的例子,但生活中的洗脑可以说是随处可见,比如说安利们,比如说陈安之们,也许刚才提到的李姓商界人士就是这个时代的成功学大师。只不过群众的整体智力在提升,之前的成功学已经远远不足以成为人们的精神鸦片了。

但群众心理始终存在,只要有能让人产生足够幻觉的暗示产生,群众就会再次陷入非理性的疯狂和集体的庸俗化。

二、可怕的词语

“影响群体精神的是幻想和词语,尤其是词语,那些虚幻而强大的词语。”

包括刚才提到了“民主”,类似于“共产主义”、“三民主义”、“工业4.0”、“供给侧改革”等等词汇,对于政商领袖来说,就是控制群众最好的武器,而对于群众来说,则是一剂迷失心智的毒药。

当然在这里我们不去探讨政治,只是以政治为例来说明虚幻强大的词语是可以让理性的个体变成乌合之众。

说回互联网,前面提到的几个关于互联网的大词,就是处在今天的商业环境中的我们尤为应该当心的。“互联网思维”、“互联网+”、“O2O”、“共享经济”等词汇,谈论它们无伤大雅,但迷信它们并想当然的付诸实践则是缺乏理智的乌合之众的行为。

毋庸置疑,互联网技术开启了一个时代,但也仅仅是个时代而已,它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商业,所以一切基于颠覆传统商业逻辑的推论都是值得商榷的。原本的商业模式依然存在,互联网的意义在于让原本的模式更优化,优化的结果就是有些环节更强化,比如说用户反馈,有些环节更弱化,比如说中间代理,当然这也根据不同的业态而定。

先说“互联网思维”,这个词是近两年大家乐此不疲去追随的,但互联网思维到底是什么,是没有清晰准确的结论的,即使是互联网思维的鼓吹者也未必能准确描述它,就像“民主”一样,那些以民主为执政纲领的政治家也未必清楚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

于是有人会说互联网思维就是“专注、极致、口碑、快”,但似乎这7个字可以适用于所有的商业思维,不是互联网才专有的。不过由于小米前几年爆破式的发展,让群众产生了幻觉,个人意识再次堕落,群众心理占领了主导,于是很大一部分人就自以为掌握了互联网的全部要诀,投身于“社群经济”,而忽视了小米在产业链的整合上所下的功夫。

有人说互联网思维就是去中心化,这一点的确是互联网的一大特点,但如果盲信去中心化,而不依据自身现状,也许会大大削减企业的能量,变成一盘散沙。商业和政治很像,同样是民主,有的就可以去中心化,就像古代雅典,有点就需要集权,就像法国大革命。

有人说互联网思维是连接一切,这一点确实是互联网的本能,但同时也是商业的本能,只是前者是从技术角度提出的可能性,后者是深埋在灵魂里的本能冲动。

当然对互联网思维的描述举不胜举,不正是侧面反映了这个词汇缺少定论吗?

至于“互联网+”无需多谈,互联网和电一样,已经是现代商业的基础设施了,不管互联网对某行业或某企业的融入有多少,都大可不必拿出来过多粉饰,就像今天我们不会强调电的重要性一样。

所谓“共享经济”,就像共产主义一样,美丽而虚幻,乌托邦的美好想象最好不要主导现实而理性的商业世界。PS:我至今都理解不了滴滴、优步是怎么盈利的,不要说什么大数据、大生态,我担心的是最后哪个接盘侠来为他们的高额补贴买单。(此论断仅提出质疑,如有合理解答,我愿悉心求教。)

至于“O2O”,恰恰是餐饮互联网化的今天,最形象的一种描述,也是最值得反思的一个种互联网思维。

三、餐饮的反思

影响大众想象力的不是事实本身,而是它所扩散和传播的方式。”

就像中世纪的基督教一样,群众迷信的不再是教义本身,而是一些虚幻的名义,甚至以上帝之名对外族进行精神和物质的掠夺。

近两年,餐饮在互联网化的路上可谓是前赴后继,死而后已。有的成功了,有的湮灭了,成功的道路千万条,湮灭的原因只有一个——玩互联网玩砸了。然而玩砸了的原因就是没有结合实际独立思考,而是化身成了互联网的乌合之众。

刚才提到O2O需要反思,其实就是餐饮的互联网化需要反思。

第一,用户与客户

互联网思维里有一种说法叫“羊毛出在狗身上猪来买单”。这个猪可能是广告商,也可能资本,或者第三方的付费用户等。总之,用户有可能就不是那些直接付费的人,也就是说用户不一定等于真实客户。

而对于餐饮来讲,商业链条无需拉的这么长,我提供菜品服务你来消费,就是最好的商业模式。所以在做营销的时候要明确目的,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微博微信之类的用户数。有些餐饮老板都做成网红了,网络用户一大把,但餐厅的生意也未见得有多好。

第二,产品与商品

受互联网、科技公司的影响,餐饮也想像苹果、小米一样做出很酷的产品。但产品不等于商品,产品出自于忠于用户的情怀,商品出自于忠于商业的理性。绝大部分餐饮不可能像寿司之神小野二郎一样,不为挣钱,只为做好寿司;也不可能像台湾的牛爸爸一样,一碗面卖到上万台币。

产品固然重要,但餐饮毕竟是一门生意,在尽可能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更应看中商品价值,也就是利润最大化。这个利润最大化不仅限于在出品成本上做文章,而是要在整个商业链条上做优化,使之更加高效。

第三,资本与资金

当下资本越来越青睐餐饮行业,很多打着互联网旗号的餐饮品牌更容易吸引到资本。但如果自视有资本保驾护航,过于偏向互联网玩法,甚至拿着资金玩补贴,就的确是用错了方向。餐饮企业还是应该像产业链的纵深去挖掘,而不是把钱都砸在前端,用户和产品上。

可以引入风投,但要有清晰的商业模式,而不是去炒作概念,不要把资本看作是乌合之众,容易被某个虚幻强大的词汇所迷惑,钱是最聪明,资本是最理性的。同时要明确,资本是外来的强心剂,餐饮企业更应看重资金,也就是现金流,只有健康向上的资金流水,餐饮验证当下的模式值得发扬与复制。

当然值得餐饮人反思的有很多,在这里我只撕开一个口子,餐饮行业博大而精深,我也只能撕开一个口子。

作者冬至,微信号dongzhi2601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莫做互联网时代的乌合之众,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