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观读后感

《论语》中藏着的古人最深的交往智慧,后半句更是精华

 

国学经典 ▪ 共学共勉

《论语》记录着孔子和弟子们的言行,历经两千多年,其中的道理依然能给我们指引。它最关心的问题,就是我们普通人该怎么好好生活、与人相处。

交朋友、和人打交道,是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的事情。有时简单,有时复杂的关,怎么处理好?《论语》里关于交友待人的那些话,现在读来依然很有味道,值得细细体会。

1.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明义:

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

与正直的人、诚实守信的人、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

与谄媚逢迎的人、表面柔顺内心奸诈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拾智:

择友如择邻,直接关乎我们的成长方向。孔子将朋友清晰分作“益友”与“损友”,为我们树起一面明镜。

正直者帮我们走正道,博学者助我们开阔眼界,这些都是滋养生命的养分。反观那些损友,或阿谀奉承,或夸夸其谈,看似热闹亲近,实则如温水煮蛙,不知不觉中侵蚀我们的根基。

这标准揭示了交友的本质:朋友的价值在于其品格与内涵是否能带来正向影响。它提醒我们,交友不能只看表面热闹或一时投契,更要审视对方的内在质地。

正直诚信等品质,如同磁石,吸引同样追求进步的灵魂。懂得分辨益友与损友,远离那些消耗能量的关系,是守护内心宁重要一步。选择朋友,就是在选择一种生活环境和成长方向。

2.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明义:

多严格要求自己,少苛求责备别人,这样就能远离怨恨了。

拾智:

与人相处,摩擦在所难免。孔子给出的化解之道,核心在于“反求诸己”。遇到问题或不满,先回头看看自己做得够不够好,要求自己严格一点;对他人,则尽量宽容体谅,少一点指责。

这是一种向内求的智慧。“躬自厚”是严于律己的担当,“薄责于人”是懂得体谅他人的难处。如此,内心少了不平之气,外在不树对立之敌,怨恨自然无处滋生。

做到这一点,内心会平和许多。不把精力耗费在抱怨他人上,专注于完善自我。宽待他人,某种意义上也是善待自己。这是营造和谐人际氛围的朴素真理。

3.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明义:

朋友有过错,要忠诚地劝告他,并好好地引导他;如果他不听,就停止劝告,不要自取其辱。

拾智:

对朋友负责,看到其过失时直言相劝,这是真朋友的表现。但孔子强调,劝谏要讲究方式方法,更要懂得适可而止。忠言逆耳,若方式生硬或喋喋不休,往往适得其反。

这体现了交友的智慧与边界感。“忠告”是情分,是关怀;“善道之”是方法,是尊重;“不可则止”是分寸,是自爱。

在劝人改过时,保持一份清醒很重要。懂得何时进言、何时沉默,既是对朋友的尊重,也是对自己尊严的维护,让友谊在适当的距离中更长久。

4.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明义:

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的知识也不会牢固。要以忠信为主。不要与(在忠信方面)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拾智:

这段话讲的是君子的自我修养。“重”说的是内心的庄重,“威”是外在自然流露的令人信服的力量。

两者分不开,内心不庄重,外在的威严就显得做作或生硬;内心的修养,也得通过外在言行体现出来。学习也是这个道理,态度不认真、不踏实,知识就记不牢靠。

“主忠信”是根本。忠是尽心尽力,信是说话算话、诚实可靠。这是做人做事赢得信任的基石。

至于“无友不如己者”,不是说要去结交地位更高的人,而是强调在品德修养上,特别是忠信这些核心品质上,应该和那些值得自己学习、能互相促进的人做朋友。

这启示我们,一个人的分量,来自他内在的修养和坚持。想得到他人发自内心的尊重,自己先要懂得尊重自己,并且牢牢守住“忠信”这个根本。

交朋友,与其追求数量,不如用心结交那些在品德上能让我们见贤思齐的人。这种对自我的要求和交友的选择,是提升个人魅力、真正学有所成的关键。

5.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明义:

生死富贵由命运决定。君子做事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有礼节,那么四海之内的人,都会像兄弟一样(对待他)。

拾智:

对于无法掌控的东西,如生死、富贵,孔子的态度很清醒:不纠结于此,而是把力气用在能掌控的地方——那就是“敬而无失”和“恭而有礼”。

这是一种脚踏实地的智慧:接受不能改变的,努力做好自己能做好的。“敬”是做事的态度,认真专注、一丝不苟;“恭而有礼”是待人的方式,发自内心地尊重对方,言行举止得体。

这两点,是内心修养的自然流露。当一个人能坚持这样本本分分地做事,诚诚恳恳地待人,自然会收获广泛的认可和亲近感。

“四海之内皆兄弟”描绘了一种理想的人际关系,它并非遥不可及。这种温暖的力量,源自个体日常的修养与践行,它能让陌生人之间也少些隔阂,多些理解。

重温《论语》里这些关于交友待人的老话,历经千年,依然觉得它们说得很在理,直指人际关系的根本。

它们告诉我们,无论何时何地,真诚的心、常反省自己、懂得尊重别人、把握好相处的分寸,永远是与人舒服相处的基础。

把这些老智慧用在每天的生活里,我们也许就能在复杂的人情世故中,多一分内心的安稳和平静,让“四海之内皆兄弟”的那份亲切感,在平常的交往中慢慢滋长。

#人际关系# #国学经典# #国学# #论语#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中藏着的古人最深的交往智慧,后半句更是精华,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