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古代诗歌

古代诗歌赏析之三:咏史怀古诗赏析

 

一、概念:

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身世共鸣,或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的效果。

  二、思想内容

(1)感喟古今王朝兴亡变化,感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

(2)借古讽今,批判现实。

(3)借古人遭遇来类比自己的境遇,或抒写怀才不遇之叹,或表达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

(4)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归纳历史规律等。

  三、艺术特色

借古喻今、借人喻己、对比衬托、侧面烘托、即景抒怀、用典抒情言志等。

  四、考查重点

诗中所咏的史实及人物的理解;诗人借史的用意及思想感情;诗作艺术手法对刻画形象、表达主旨思想的作用。

识记重点

咏史怀古诗——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

一、题材特征

内涵: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等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兴衰之感,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

标志: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古人名”等。如《乌江亭》《乌衣巷》《石头城》《隋宫》《金陵怀古》《赤壁怀古》《咏怀古迹》。

二、内容情感

内容:

易混概念辨析:怀古诗多因景生情,抚迹寄慨,所抒者多为今夕盛衰人事沧桑之慨;而咏史诗多因事兴感,抚事寄慨,所寓者多为对历史人事的见解态度或历史鉴戒。

情感:

①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②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

③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三、写作结构

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典例赏析】

桂枝香·金陵怀古①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②荣辱。六朝旧事如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①本词写于作者出任江宁知府之时。金陵系六朝古都,从公元222年东吴在此建都起,东晋、宋、齐、梁、陈亦先后在此建都。②谩嗟:徒然感叹。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临送目”领起上片写景,“故国”点题,为下片的怀古伏笔;“晚秋”点明时节,“天气初肃”为写景抒怀奠定基调。

B.“似”、“如”二字运用比喻的手法,“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由远而近,描绘了一幅肃爽的金陵晚秋图景。

C.下片由上片的写景转入怀古,以陈后主奢靡颓唐以致国家灭亡为例,引发出对六朝兴亡的感慨之情。

D.本词立意新颖,直抒胸臆,境界开阔,风格高峻,《古今词话评价》为:“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D

(2)整首词采用借古讽今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悲愤交织的情感。

①通过追思六朝皆因竟逐繁华而相继覆亡的史实,引发出作者对六朝兴亡的悲伤感慨之情;

②化用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典故,表达对于人们遗忘六朝亡国的惨痛教训愤慨之情;

③流露了对北宋王朝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不满之情,委婉劝告宋统治者励精图治,莫蹈六朝灭亡覆辙。

【解析】

(1)D项,“本词……直抒胸臆”说法错误。“非直抒胸臆”,本词重点使用借古讽今的手法,这属于间接抒情。

(2)作答本题,首先要明确词的主要内容。词的上片描写词人登高所观的肃爽壮丽之景,体现出古都的壮美风貌;词的下片写词人登高所感,“念往昔”笔锋一转,切入怀古的主旨。“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词人发六朝兴亡的感慨,突出门外楼头的旧事,其实是借古伤今;“于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从后人感怀的角度,把感叹的深度和力度推向极致;“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把深深的古之幽情寄于寒烟、衰草、女、后庭等一系列凄清的意象,过去的虽然已经过去,可至今犹唱的《后庭》遗曲不也是对今人的一种警醒吗?这首词伤怀吊古,暗寄讽谏之情,可以看出词人对统治者的劝诫和忧国忧民的情怀,通过六朝的荒淫无度导致覆亡来警醒世人,告诫北宋王朝要牢记历史教训,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当朝统治者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

四、赏析要点

1.从诗人所处时代背景来把握诗歌主旨。

每个时代反映的诗歌主题不同,创作背景可以推断出诗歌旨意所在。如果是“大家”的诗歌,备考时必须要熟悉其生活年代及背景,非“名家”的背景资料可以借助注释来了解。

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越王勾践墓①

(南宋)柴 望

秦望山头自夕阳,伤心谁复赋凄凉?

今人不见亡吴事,故墓犹传霸越乡。

雨打乱花迷复道,鸟翻黄叶下宫墙。

登临莫向高台望,烟树中原正渺茫。

[注]①勾践墓在今浙江绍兴东南的秦望山,相传此山因秦始皇曾登临以望南海而得名。

请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诗歌的颈联、尾联两联。

【答案】最后两联借雨打乱花,鸟翻黄叶等肃杀凄凉之景,不忍登高远望中原之无奈,抒发对当今小朝廷偏安一隅,不思报仇,使亡吴之事可能在当世再现的悲愤。

【解析】命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把握。理解诗旨离不开知人论世,特别是咏史怀古诗。本诗题面中注出了诗人所处年代是南宋,时代背景的交代及所咏史实能帮助理解诗意。诗作吊古伤今,借勾践复国报仇的壮举表达恢复中原无望的惆怅,诗作情感基调是惆怅、悲愤的。

2.从了解所咏的史实与人物来把握诗意。

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与历史陈迹是咏史怀古诗最主要的创作题材,也是理解咏史怀古诗的重点与难点。具备一定的历史常识对于解读咏史怀古诗是重要的也是必须的。

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③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解析】这是一首怀古诗。理解此诗的关键是作者眼见之景或凭借的史实。首句统摄全篇点明作者的情感极其哀愁,这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泾水弯弯曲曲靠在遥远的村子旁边;因为过多的放牧牛马,春天的草已经看不到多少了;原野上的田地没有人耕种,只有秦朝时的古碑还在,还能证明这里曾经的兴盛;天色已晚,云彩与积雪一道围绕在苍山上,几缕炊烟伴着残阳,绿树显得格外昏暗,行客之路尽是黄沙。看到这荒凉的景色,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再回想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在情景处理上,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颈联采用拟人,写景细致入微。

3.揣摩作者写这段历史、这个古人的意图,推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者是触发感慨的媒介,这一点是把握诗意的关键。再则诗人们由于不同的历史观和人生观,对于同一历史题材,可能从不同角度去反映。我们在鉴赏古诗时,要仔细推敲作者的态度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①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②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①锦官城,指成都。②开济,开创基业,匡济艰危。

诗歌最后一联,诗人为何发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慨叹?

【答案】诸葛亮力扶王室,志清宇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形象让作者崇敬、仰慕,又将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为一炉,怀古伤今而“泪满襟”。

【解析】命题考查的是诗人将诸葛亮形诸笔墨的用意和表达的思想感情。解答时首先要了解诸葛亮其人其事,其次还要了解杜甫写作此诗的境况及时代背景。三国诸葛亮力扶王室,志清宇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形象,成为后世忠君爱国的士大夫们崇拜学习的榜样。每逢国家动荡之际或偏安之时,总有一些人,通过热切地呼唤英灵来寄寓自己希望当代英豪站出来平定天下的理想。此诗作于上元元年杜甫初到成都时。前四句描写祠堂之景,在描写中隐然流露出同样是忠君爱国者的杜甫对于诸葛亮的迫切仰慕之情。以此景中含情的描写,过渡到后半篇作者自己站出来对诸葛亮进行评论与哀悼,杜甫本人的忧国之心也隐隐然寄托其中,道出千古失意英雄的同感,英雄相惜,感同身受。

4.赏析诗人咏史怀古时的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

怀古咏史诗在构思上,有以景衬情的,有议论引发的。在章法上,或正反对比,或是侧面烘托,在具体篇章的表达技巧分析中要仔细体味其表达效果。

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些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答案】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第一首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荫,温暖入春,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

【解析】命题考查区辨表现手法,并要求结合诗句说明手法是如何运用的。备考时要理清表现手法的概念,并熟悉其作用。怀古咏史诗中常用古今物是人非的对比衬托手法来写景。这两首诗描写角度不同,前者从空间角度来对比映衬,后者从时间角度来对比,在对比中暗寓历史沧桑,从而表达诗歌主旨。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诗歌赏析之三:咏史怀古诗赏析,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