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题材特征
内涵: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与家人、情人或亲朋好友离别,送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等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标志:
①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
②常见意象:“柳”“酒”“月”“水”四大意象。(“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等意象也在送别怀人诗中出现)
二、内容情感
内容:送别诗涉及的范围极广,有君臣官场赠别,有市井朋友相别,有亲人情人送别。
情感:
①送亲友离开之时,对亲友的不舍与伤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②与亲友离别之后,对亲友的思念与牵挂; [别有相思处,啼乌杂夜风。(隋•尹式)]
③送亲友升迁之时,对亲友的祝福与勉励;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④送亲友贬谪之时,对亲友的劝慰与同情;
⑤当长辈送晚辈时,常有叮咛、叮嘱之情;
⑥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
⑦借送别友人抒发自己对人生的感慨;
⑧通过写送别,表达亲友间深厚的情谊。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三、风格类型
①哀伤凄婉。
如: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②慷慨豁达。
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③坦陈心志。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典例剖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别郑炼赴襄阳
杜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B项,很多同学在理解诗歌的第四句的时候,对“念此别惊神”中的“别”的理解上颇有争议。有的认为是“分别”,有的认为是“格外”,还有的同学认为是“不要”,大家各执一词。其实,只要我们抓住了这首诗的体裁,就可以轻松判别了。这首诗是五言律诗,“把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前后对仗,那么“诗”和“别”词性相同,都是名词,因此“别”就是“分别”的意思。当然这个题的陷阱在“过日”上,“过日”和“惊神”相对,“过”是动词,是“度过”的意思。“把君诗过日”就是“读着你的诗篇度过这艰难的岁月”,而不是选项中的“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
(2)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意象及分析抒情方式的能力。首先要分析意象的特点以及在诗歌中有无象征寓意;其次要结合诗歌表达技巧来分析其对于抒情的作用,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句运用了什么抒情技巧的,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峨眉”是诗人的居住地,“岘首”是襄阳庞德公隐居的地方,也是郑炼将要前往之地。上句“峨眉晚”,写出离别之际因天色薄暮,而诗人不得不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下句想象友人到达襄阳,正是春光明媚之时,表达对友人一帆风顺抵达目的地的美好祝愿;体现了诗人对友人深厚的友情。用“地阔”“天高”刻画出峨眉与岘首两座山相距遥远,借景抒情,抒发离别之后两人分居两地,相隔遥远的孤独寂寞之情。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诗歌赏析之五:离别送别诗鉴赏,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