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古代诗歌

散文《古代中国军人创作的唐诗、宋词、元曲军旅诗词精品》

 

作者:安徽孟庆南(孟苦禅)

导言

烽烟漫卷的古战场上,旌旗在朔风中猎猎作响,甲胄上的霜华映着冷月,勾勒出军人坚毅的轮廓。当刀光剑影暂歇,当鼓角铮鸣渐远,那些被血与火淬炼过的灵魂,便以笔墨为刃、以纸砚为营,将胸中的万丈豪情、家国忧思、沙场况味凝练成诗行。从唐诗的雄浑壮阔,到宋词的慷慨苍凉,再到元曲的质朴沉郁,古代中国军人创作的军旅诗词,如同一座座丰碑,矗立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它们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瑰宝,更是历史的镜像,映照出军人的赤胆忠心与铁骨柔肠,记录着王朝的兴衰更替与民族的精神脉动。

这些诗词的创作者,或许是横槊赋诗的将军,或许是戍守边疆的士卒;或许曾在金戈铁马中叱咤风云,或许终其一生在苦寒边关默默坚守。他们的笔端,没有风花雪月的闲情逸致,只有“黄沙百战穿金甲”的壮烈,“醉里挑灯看剑”的激昂,“断肠人在天涯”的孤寂。每一首诗词,都是一次生命体验的浓缩,是一段心路历程的铺展。当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重读这些字句,仍能感受到那穿越千年的力量——那是对家国的深沉眷恋,是对使命的执着担当,是对命运的不屈抗争。

接下来,让我们循着时空的轨迹,走进这些军旅诗词的世界,去聆听那些来自古战场的回响,去触摸那些跳动在字里行间的滚烫初心。

一、唐诗:雄浑气象中的家国赤诚

唐代是诗歌的黄金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军事强盛、疆域辽阔的时期。频繁的边疆战事、开疆拓土的雄心,为军旅诗词的创作提供了丰沃的土壤。唐代军人笔下的诗词,如同盛唐的气象一般,雄浑壮阔、气势磅礴,字里行间洋溢着强烈的家国赤诚与进取精神。

王昌龄被誉为“七绝圣手”,其边塞诗尤为出色。“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二首·其一》开篇便以“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时空交错,勾勒出边疆的苍茫与历史的厚重。明月依旧,雄关如昨,而征战的将士却年复一年未能归乡,字里行间满是对士卒的同情。但诗人并未沉溺于悲叹,而是笔锋一转,寄望于像李广一样的名将,抒发了守土安邦的强烈愿望。这种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安危紧密相连的情怀,正是唐代军人家国赤诚的生动写照。

岑参的边塞诗,则以奇丽的笔触描绘了边疆的异域风光与军旅生活。“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诗人以春风喻飞雪,将苦寒的边塞雪景写得壮丽奇绝,展现了军人在艰苦环境中依然保持的乐观与豪情。而“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的细节,又真实地刻画了边塞的严寒与军人的艰辛,刚柔相济,尽显军旅生活的复杂况味。

高适的《燕歌行》更是唐代军旅诗的压卷之作。“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开篇便点出战事的起因与将士的豪情。诗中既描绘了“枞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的军容盛景,也记录了“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残酷现实,更抒发了“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的悲壮情怀。全诗气势恢宏,情感沉郁,将战场的惨烈、军人的忠勇与对军中腐败的痛斥融为一体,展现了唐代军人复杂而深沉的家国情怀。

这些唐诗中的军旅之作,以其雄浑的气象、炽热的情感,成为时代精神的缩影。它们让我们看到,在那个开拓进取的时代,军人的肩上不仅扛着刀枪,更扛着国家的尊严与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心中不仅有对家乡的思念,更有对家国的无限赤诚。

二、边塞诗:大漠孤烟下的生命礼赞

边塞,是古代军人生命中绕不开的地理符号,也是军旅诗词中最富张力的意象载体。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朔风胡尘、孤城羌笛,这些独特的边塞元素,在诗人笔下化为一幅幅苍凉而壮丽的画卷,而画卷的核心,是对生命的礼赞——既有对生命顽强的歌颂,也有对生命脆弱的慨叹。

王维的《使至塞上》以“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起笔,勾勒出诗人作为使者前往边塞的孤寂身影。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以极简练的笔墨,描绘出边塞雄浑壮阔的景象:孤烟在广袤的沙漠中笔直升起,落日在奔腾的黄河尽头缓缓沉落,天地间的苍茫与壮美尽收眼底。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摹,更是对边塞军人生命状态的隐喻——他们如孤烟般坚韧,如落日般厚重,在严酷的环境中绽放出生命的光彩。

王之涣的《凉州词二首·其一》则充满了苍凉的美感。“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黄河奔腾,直上云端,一座孤城矗立在万仞群山之中,尽显边塞的孤绝与险峻。羌笛吹奏着哀怨的《折杨柳》,勾起将士的思乡之情,但诗人却以“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喟叹,点出边塞的苦寒与隔绝,也暗含着对军人在绝境中坚守的敬意。他们的生命,在与自然的抗争中,在对乡愁的隐忍中,更显其价值与分量。

李颀的《古从军行》则以更为沉痛的笔触,写出了边塞战争对生命的摧残。“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日复一日的紧张备战,风沙弥漫中的艰苦生活,还有那如琵琶声般挥之不去的幽怨,都让我们感受到军人生命的沉重。“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更是直抒胸臆,将战争的残酷与统治者的好大喜功相对比,字里行间满是对生命逝去的痛惜与反思。

边塞诗中的生命礼赞,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建立在对军旅生活真实体验的基础上。它们既赞美了军人在艰苦环境中展现出的坚韧与勇敢,也悲悯着他们在战争中所承受的苦难与牺牲。这种对生命的双重关照,让边塞诗具有了穿越时空的感染力。

三、军旅词:两宋风云中的慷慨悲歌

进入宋代,王朝的军事形势与唐代大相径庭。积贫积弱的国势、频繁的边患、屈辱的和议,让宋代的军旅诗词少了几分盛唐的雄浑壮阔,多了几分慷慨悲凉。尤其是宋词,以其长短句的灵活形式,更能抒发军人复杂的情感——既有壮志未酬的愤懑,也有忧国忧民的沉郁,奏响了两宋风云中的慷慨悲歌。

辛弃疾是宋代军旅词的代表人物,他既是战功赫赫的将领,也是才华横溢的词人。“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开篇便以醉后的动作与梦中的场景,勾勒出诗人对军旅生活的深切眷恋。分食烤肉、奏响军乐、秋日点兵,一个个鲜活的画面,展现出军营的热烈与紧张。然而,“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的结尾,却从壮志凌云跌入现实的残酷,抒发了年华老去、壮志未酬的无尽悲叹。全词刚柔相济,豪情与悲情交织,令人动容。

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更是千古绝唱。“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开篇以“怒发冲冠”的激烈情绪,展现了诗人对国事的深切忧虑与对敌人的无比愤慨。“三十功名尘与土”的自谦,“八千里路云和月”的艰辛,彰显了其不计个人得失、一心报国的情怀。“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字字泣血,句句铿锵,将收复失地的决心、对国仇家恨的铭记抒发得淋漓尽致,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陆游的诗词中,也有大量反映军旅生活的佳作。“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愤五首·其一》中,诗人回忆早年的壮志与亲历的战事,楼船夜雪、铁马秋风的场景历历在目,尽显其抗金复国的豪情。然而,“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慨叹,又道尽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满是英雄迟暮的悲凉。

宋代的军旅词,如同两宋王朝的一面镜子,映照出时代的风雨飘摇与军人的赤胆忠心。它们以慷慨悲凉的基调,诉说着对家国的挚爱、对壮志的执着,即使在逆境中,也从未放弃对理想的追寻,为中国文学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四、豪放词风:将军笔下的壮志豪情

在宋代的军旅词中,豪放词风占据了重要地位。那些身经百战的将军,将战场上的金戈铁马、胸中的凌云壮志融入词中,形成了雄健豪放、气势恢宏的风格。他们的词,没有婉约词的缠绵悱恻,只有“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展现了军人独有的精神风貌。

辛弃疾的豪放词,堪称宋代豪放词的巅峰。“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开篇便追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感叹英雄已逝、风流不再。而“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一句,则以磅礴的气势,再现了刘裕北伐时的英勇无畏,寄托了自己渴望收复中原的壮志。全词将怀古与抒情相结合,意境开阔,情感沉郁,尽显豪放词的风骨。

陈亮是与辛弃疾齐名的豪放派词人,其军旅词同样充满豪情。“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念奴娇·登多景楼》中,诗人登高远望,感叹江山的险要与历史的沧桑。他批判六朝统治者只知争权夺利,不顾国家安危,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对英雄的呼唤。“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则展现了其坚决抗金、收复失地的决心,豪放之气扑面而来。

陆游的许多词作也展现出豪放之风。“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回忆当年从军的经历,匹马戍边的豪情与如今的落魄形成鲜明对比。但即使如此,诗人依然“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对家国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从未熄灭,尽显豪放词的坚韧。

豪放词风在将军笔下,不仅是一种文学风格的体现,更是一种精神气质的流露。它展现了军人在面对困境时的乐观与坚毅,在追求理想时的执着与勇敢,为中国诗词注入了阳刚之气。

五、婉约词韵:铁骨柔情的战地私语

军人的世界,并非只有金戈铁马、豪情壮志,他们也有儿女情长、家国乡愁。在军旅诗词中,婉约词韵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雄浑壮阔的主旋律中,展现了军人铁骨柔情的一面,那些战地私语,虽不似豪放词那般激昂,却同样动人心弦。

范仲淹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其词作也独具特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渔家傲·秋思》上阕描绘了边塞萧瑟的秋景与紧张的军事氛围,尽显苍凉。下阕“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则转向内心的情感:一杯浊酒,难解万里乡愁;战事未平,归乡遥遥无期。羌笛悠扬,寒霜满地,将军与征夫彻夜难眠,泪水之中,既有对家乡的思念,也有对使命的担当。全词刚柔相济,将豪放与婉约完美融合,展现了军人复杂的情感世界。

秦观虽不是军人,但他的一些词作也反映了军旅生活中的柔情。“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虽非直接写军旅,但那种离别之愁、思念之情,与军人与亲人的分别有着共通之处。在战场上,军人或许也会在某个瞬间,想起故乡的杨柳、亲人的容颜,那份柔情,是支撑他们坚守的力量之一。

李清照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虽不是军旅词,但“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的豪情背后,也有“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的感慨,这种在困境中流露的细腻情感,与军人在艰苦环境中的柔情有相似之处。

婉约词韵在军旅诗词中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军人更真实、更立体的形象。他们不是冷酷的战争机器,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那些战地私语,是他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也是他们坚守家国的动力源泉。正是这种铁骨柔情,让军旅诗词更具感染力和生命力。

六、元曲:世俗语境下的军旅百态

元代是戏曲兴盛的时代,元曲以其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特点,成为反映社会百态的重要载体。在元曲中,军旅生活也得到了生动的展现,与唐诗宋词相比,元曲中的军旅描写更具世俗气息,它不再仅仅是文人雅士的情怀抒发,更多地融入了普通士卒的生活与情感,展现了军旅百态的真实面貌。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虽不是直接写军旅,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所描绘的孤寂与漂泊,与戍边军人的处境有着高度的相似。在遥远的边疆,军人远离家乡,在西风古道上默默坚守,他们的孤独与思乡之情,与“断肠人在天涯”的意境如出一辙,充满了世俗生活的真实感。

关汉卿的《窦娥冤》中,虽然主线是窦娥的冤情,但也涉及到军旅元素。剧中提到的“提刑肃政廉访使”等官职,以及当时的社会秩序,都与军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窦娥的父亲窦天章作为一名官员,其经历也反映了当时文武官员的生活状态,从侧面展现了军旅与社会的关系。

白朴的《梧桐雨》以安史之乱为背景,描写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剧中对战争的描写,如“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虽是以帝王的视角,却也展现了战争对社会的破坏,以及军人在乱世中的无奈与挣扎。这种对战争影响的描写,更贴近普通民众的感受,具有世俗语境下的真实感。

元曲中的军旅描写,往往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入手,如士兵的衣食住行、思乡念亲、对战争的恐惧与无奈等。它们没有唐诗的雄浑、宋词的典雅,却以其质朴直白的语言,让我们看到了军旅生活的另一面——那些普通士卒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这种世俗化的表达,让军旅诗词更加贴近大众,也让历史的记忆更加鲜活。

七、忠勇主题:诗词中的军人气节

忠勇,是古代中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也是军旅诗词中反复吟咏的主题。从“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慷慨,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决绝,军人的忠勇气节在诗词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成为激励后人的精神力量。

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是忠勇主题的千古绝唱。“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人回顾自己的一生,从科举入仕到…………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散文《古代中国军人创作的唐诗、宋词、元曲军旅诗词精品》,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