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古代诗歌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知识梳理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用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的使用。一般来说,“艺术手法”“表达特色”“表达技巧”“写作特点”“艺术特色”属于同一关系的大概念,它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四个小概念。

一、修辞手法

春季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辨认修辞,二是说明修辞的表达效果。古人作诗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反复、反问、设问等。对修辞手法的鉴赏,就是要明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表达的特点,分析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达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

二、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在诗歌创作中用到的主要是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抒情和描写是重点。

1.描写

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学考考查的重点是景物描写手法,其次是人物描写手法。

古诗常用的写景角度有:动静、层次、顺序、感官、色彩、正侧等。这些角度常衍生出以下具体描写(表现)手法:白描、细节描写、动静结合、视觉听觉嗅觉结合、远近高低结合等。

描写手法

例句

赏析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以动衬静,用花落、月出、鸟鸣的动,反衬出春涧的幽静。

视听结合、声色结合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出发,描写了“翠柳”“黄鸸”及其鸣叫声。一“翠”一“黄”一“白”一“青”,色彩对举,表现出春暖花开、百鸟争鸣的热闹景象。

远近结合、高低结合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

侧面描写(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通过环境描写,侧面烘托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大家都听得入迷了,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

白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把九种不同的景物有机地连缀在一起,创造出一个萧瑟苍凉的意境,深刻而形象地表达出游子彷徨悲苦的心情。

细节描写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最后一句一 “敲”一“落”,传神地刻画出诗人看似悠闲,实则因久等不至而产生的焦虑心理。

2.抒情

就是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可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大类。

(1)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情绪。如: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直接表达自己傲视权贵的狂放之情。

(2)间接抒情,是指借助景、物、事等媒介来抒情。按照媒介与情感的关系,可以衍生出如下常用间接抒情方式:

①景情关系: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乐景衬哀情(反衬)、哀景衬乐情(反衬)。

②物情关系:托物言志、借物抒怀。

③事情关系:借古讽(伤)今、怀古伤今、用典抒情、即事抒怀。

抒情方式

例句

赏析

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作者直抒胸臆,直接表达了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借景

抒情

乐景写乐情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情与景会,意到笔到,将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绘得生动鲜明。

哀景写哀情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以孤鸿、翔鸟写忧思伤心。

乐景写哀情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以碧草春色、黄鹂好音的乐景抒发哀悼之情。

哀景写乐情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木风入衣。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

以室外凄清的秋景来反衬华堂上炉火融融、红烛高烧的温暖欢乐。

借物

抒情

托物言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凭借某种外在因素,自能声名远播的道理。

借事

抒情

叙事抒情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羁旅之人对家乡、对亲人那种无限牵挂的微妙心理,正是通过看似平常的生活细节表现出来的。

借古讽今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才调无伦的贾生喻指李商隐,诚问鬼神的文帝影射晚唐昏君。

用典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反用《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表明归隐之情。

三、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相同,还可包括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手法、叙事手法等。狭义的表现手法是指具体的衬托、对比、反衬、渲染、烘托、用典、象征等手法。

表现手法

说明

例句

赏析

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两种对立的事物一般无主次之分。

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豪门贵族家里酒肉多得吃不完而腐臭,穷人们却在街头因冻饿而死。 社会严重的贫富分化,以巨大的反差写出诗人对社会不平的愤懑,流露出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关注。

渲染

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来突出形象的一种表现手法。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连用“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渲染,织成一幅绚丽图景。

烘托

从侧面用笔,对其他事物进行描述,作为陪衬,使所“托”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多用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心情或氛围。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

衬托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相似、相关、相反的事物作为背景,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可以使被陪衬事物的特征更加突出,形象更加鲜明。

①正衬:

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

②反衬:

东风不为吹愁去,

日偏能惹恨长。

①用“蝉噪”和“鸟鸣”来衬托山林的幽静,也就使得山林更为深沉。

②用春日美好之乐景反衬诗人内心之愁苦。

用典

是对前人语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的引用。写典故不仅仅是为了缅怀古人,增强文采,更重要的是表达三个方面的情感:①自比。②类比(正衬)。③对比(反衬)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一览众山小”典出《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等泰山而小天下”。

虚实结合

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把眼前现实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从而开阔意境,渲染烘托,突出中心。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中两次写到“巴山夜雨”。第一次实写,是作者身临其境之景;第二次虚写,是作者想像团聚时刻、西窗共话时的回忆之景。虚实结合,表现了作者对对方的思念之情。

象征

借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用象征手法,借物喻人,咏物言志。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写人、写自己。将物性与人格巧妙地融为一体,形象地表达了自己以石灰为榜样的高尚情操。

四、结构技巧

所谓结构技巧是指诗歌的结构安排方面的技巧。具体来说就是一首诗词是如何开头、展开、变化、衔接、收尾的。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妙往往由篇章结构的技巧体现出来。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以景结情、以小见大、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等都是比较常见的构思技巧。

结构技巧

说明

例句

赏析

开门见山

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揭示主题或全篇的主要内容。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首句概括写出数十年客居他乡的事实,有自伤“老大”之情。

首尾照应

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内容做必要的回答,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长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卒章显志

在诗歌的结尾,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强烈地表达了诗人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心态。

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最后两句写山上所望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

以小见大

以细小的内容和景物来表现重大的思想和寓意。

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本诗以小见大,写了一位闺中少妇打跑啼叫惊梦的黄莺的情景。通过写少妇怀念征人的小情景,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承受深重痛苦的大主题。

抑扬

对要褒扬的人或物先写其不足,对要贬损的人或物先写其长处。无论先扬后抑还是先抑后扬,都是突出强调后者。

欲扬先抑: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后两句却写出诗人另有所得,看到了满园春色,前后感情有个落差,欲扬先抑,前面遗憾,后面高兴。

欲抑先扬: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先写少妇“不知愁”,后写“悔”,先扬后抑。通过对少妇情绪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方法指南

赏析表达技巧,无论从哪个角度考查,首先要审准题干:

一审题型。主要有两种:明考和暗考。明考,就是直接要求答出表达技巧,题干中明确含有“修辞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表达技巧”等信息。暗考,就是题干中不直接含有以上提示,而是以“如何写”“怎样写”“如何表现”“赏析”等来设问,答题时必须涉及表达技巧。

二审范围。根据鉴赏范围的大小,可分为局部型和整首型。局部型是指对诗词的某句、某联、某阕表达技巧的判断、赏析;整首型是指对整首诗的表达技巧的判断、赏析。“整体看手法”,意谓鉴赏全诗的表达技巧首先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切入;“局部看修辞”,意谓鉴赏局部的表达技巧可以先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切入。

三审角度。提问角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大角度,即题干直接指向表达技巧这一大的概念;一种是小角度,即指向修辞、描写、抒情、结构甚至对比、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等某一具体手法。分清提问的大小宽窄是答题的关键。宽,则要从几个角度入手,优先考虑主要角度。窄,如问修辞手法,就不能答表现手法。

四审数量。要注意根据题干,审清问题的数量,即要分清题干中“一”与“多”“主”与“次”的区别。题干中说“哪种”,则只能答最主要的一种,这是要舍小取大;题干中说“哪些”,则要多角度分析,不能少答漏答;题干中说“主要(突出)”,则一般只答出一种,至多两种。因此要求答一个的,绝不能答多个;要求答多个的,绝不能少答;要求答主要的、突出的,绝不能答次要的、一般的。

提问方式

1.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赏析表达效果。

2.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分析。

3.请从表现手法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

4.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5.这首诗是怎样抒发诗人感情的?

6.某两句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答题步骤

1.明手法。明确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手法。

2.释运用。结合诗句阐释此种手法在诗中是如何运用的。

3.析效果(作用)。指出此种手法的艺术效果(作用)与传达出的情感。

答题模板

本诗运用了的手法,通过,突出了,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例题】

端居①

[唐]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

【提问方式】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题示例】借景抒情(第一步:指出手法)。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第三步:指出作用、效果)。

同步测评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题。

江边吟

[唐] 李中①

风暖汀洲吟兴生,远山如画雨新晴。

残阳影里水东注,芳草烟中人独行。

闪闪酒帘招醉客,深深绿树隐啼莺。

盘桓渔舍忘归去,云静高空月又明。

【注】①李中:五代南唐诗人。五代时战乱频繁,人们崇尚佛道,李中与僧人道侣关系密切,三十年后诗人赴淦阳任县令,经过九江。

1.请从修辞角度,结合内容,品析颈联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2题。

枕上作

[宋] 陆游

一室幽幽梦不成,高城传漏过三更。

孤灯无焰穴鼠出,枯叶有声邻犬行。

壮日自期如孟博,残年但欲慕初平。

不然短楫弃家去,万顷松江看月明。

2.颔联在景物描写上用了什么手法?简析其作用。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3题。

夜宿七盘岭①

[唐] 沈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②绿,清夜子规啼。

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注】①这首诗作于诗人被流放途中夜宿七盘岭之时。②平仲,银杏的别称。

3.这首诗的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4题。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①

[唐] 柳宗元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②故道风烟在,翁仲③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④。

【注】①柳宗元、刘禹锡因参与“永贞革新”而久遭贬谪,奉旨返京后,再度被远谪。此诗便作于两人在衡阳分手、各赴谪地之时。②伏波:这里指汉代伏波将军马援,其在抵御外侮、平定叛乱上功勋卓著。③翁仲:后世称石像或墓道石像为翁仲,此指伏波将军庙前的石像。④濯缨:洗濯冠缨。《楚辞·渔父》中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句。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志节坚贞。

4.尾联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5题。

赤壁

[明] 杜庠①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萧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

【注】①杜庠:号西湖醉老,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5.请结合诗句分析尾联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6题。

村行

[宋] 王禹偁①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①宋淳化二年(991),作者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在商州一年多的时间里,写了不少山水诗,《村行》是其中的一首。

6.请简要赏析诗的颔联和颈联中运用的手法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7题。

春晚

[宋] 范成大①

荒园萧瑟懒追随,舞燕啼莺各自私。

窗下日长多得睡,樽前花老不供诗。

吾衰久矣双蓬鬓,归去来兮一钓丝。

想见篱东春涨动②,小舟无伴柳丝垂。

【注】①此诗作于淳熙六年春。淳熙五年六月,范成大参知政事仅两个月,便因与孝宗政见不合而落职,于是诗人怀着难遇明主想要隐退的心情写下了这首诗。②春涨动:春水开始增涨。春季涨水叫春涨。

7.本诗尾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此联的妙处。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8题。

桂州腊夜

[唐] 戎昱①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②,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膘骑③,辛苦向天涯。

【注】①戎昱:唐代诗人,少试进士不第,唐大历初年被镇守荆南的卫伯玉辟为从事,后漫游湘桂间。大历后期宦游至桂州(今广西桂林),任桂管防御观察使李昌巙的幕宾。这首诗是他到桂州第二年岁暮除夕之夜所写。②残漏:残夜将尽时的滴漏。漏,漏壶,古代计时器。③骠骑:骠骑将军的简称,这里借指诗人的主帅李昌巙。

8.诗歌中间两联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9题。

安顺道中

[清] 陈荣昌

征车连日入山行,颇觉山中不世情。

深树有禽学人语,穷檐将马代牛耕。

石升屋上都为瓦,垱①立峰尖便近城。

最好郊原新雨后,沿途不断是蛙声。

【注】①垱(dàng):小土堤。

9.本诗写景抒情有独到之处,请分析本诗是如何写景抒情的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0题。

古歌

汉乐府

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

胡地多飙风,树木何修修!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10.这首诗是怎样表现“愁”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

1.【答案】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酒帘”“绿树”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环境的清幽,表达出诗人沉醉于山水之美的恬淡。②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闪闪酒帘”对“深深绿树”,“招醉客”对“隐啼莺”,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写出了环境的清幽,表达了安闲之情。

【解析】“风吹动下的酒帘似乎在热情地招呼着诗人,幽深而郁郁葱葱的树林把啼莺隐藏起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酒帘”“绿树”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环境的清幽,表达出诗人沉醉于山水之美的恬淡。此句中“闪闪酒帘”对“深深绿树”,“招醉客”对“隐啼莺”,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写出环境的清幽雅致,表达了安闲之情。

2.【答案】以声衬静。“孤灯无焰”,闻声才知“穴鼠出”,听到踩踏枯枝发出的声响,推想是“邻犬”在行走,由此衬托出深夜的静谧,刻画了诗人夜不能寐的形象,烘托诗人内心的悲凉。

【解析】题干问“什么手法”,范围是比较大的,但可以通过颔联的具体内容再缩小范围。“孤灯无焰”情况下怎知“穴鼠出”?后面说听到踩踏枯枝发出声响,推想是“邻犬”在行走,那么前面“穴鼠出”也是听到声响才知道的。颔联描写景物如此重“声”,可见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

3.【答案】主要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描写手法。上联从视觉角度描写碧绿的银杏树春意正浓;下联从听觉角度写悲啼的杜鹃声平添愁绪。诗人望春景,听悲声,春夜独宿异乡的愁思和惆怅油然弥漫。

【解析】“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两句的意思是:在这芬芳艳美的春天,银杏树一片翠绿,夜晚听见子规的声声哀啼。这两句主要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描写手法,写夜晚的所见所闻。

4.【答案】①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不必临河取水,离别时的眼泪就可以洗濯冠缨,表现两人珍重惜别的感伤,以及历尽艰辛的悲怆。②用典。“濯缨”用《楚辞》之典,有与友人共勉之意,希望彼此无畏打击,保持志行之高洁。

【解析】尾联说不必临河取水,离别时的眼泪就可以洗濯冠缨,这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濯缨”是化用《楚辞·渔父》的名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有与友人共勉之意。同时,尾联还化用了李陵赠别苏武的诗句“临河濯长缨,念子怅悠悠”,表达与朋友分别时的感伤。

5.【答案】①直抒胸臆。诗人伤感于历史的变迁和现实的荒凉:那些三国时代的英雄都已不在,就连那月夜泛舟的苏轼和客子,也早已杳如黄鹤。②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眼前荒岛上鸥鸟乱飞满目荒芜,作者的百般感触倾注于眼前的画面,言有尽而意无穷。

【解析】题干“尾联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考查的是抒情手法。“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意思是说曾经令人不堪回首的往事随着时间的流逝都成为过去时,不必回忆也不值得回忆了,眼前荒岛上鸥鸟乱飞满目荒芜。前句直抒胸臆,诗人从幽思冥想中重又回到使他感兴趣的眼前风物上来。末句以景结情,作者把百般感慨万般思绪倾注于眼前的画面流泻于笔端,但言有尽意无穷。

6.【答案】①拟人手法。颔联运用拟人手法,将无情之景赋予人的灵性,山谷回荡秋声,山峰默默无语,形象生动展现了初秋晚景。

②比喻手法。颈联用“胭脂”和“白雪”分别比喻“棠梨叶落”的红色与“荞麦花开”的白色,把山村原野写得色彩斑斓,可谓有声有色有香。

③视听结合(动静结合)。以听觉写动景,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以视觉写静景,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

【解析】①拟人。“数峰无语”中“无语”运用拟人手法,将山峰人格化,将本不能语的山峰说成是无语以突出其静。

②比喻。颈联“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写山乡的红叶与荞麦花:经霜的棠梨叶随风飘落,红艳似火,在山野间分外耀眼;成片的荞麦花开如雪,阵阵清香扑鼻而来。其中“棠梨叶”的“胭脂色”和“荞麦花”运用比喻手法,用“胭脂”和“白雪”分别比喻“棠梨叶落”的红色与“荞麦花开”的白色,“胭脂”与“白雪”对举,令红的更艳,白的更纯,把山村原野写得色彩斑斓,可谓有声有色有香。

③动静结合。颔联“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中,“万壑有声”发出天籁之音,是动;而“数峰”沉默的矗立在斜阳之下,是静。此处动静结合,以“万壑”之声来衬托“数峰”之静,以动衬静,突出秋日山野之寂静。

7.【答案】①虚写(想象)。诗人通过想象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暮春图,表达了思归之情。②以景结情(借景抒情)。借暮春田园美景抒发了诗人的思归之情,委婉含蓄,耐人寻味。③对比,结尾想象的美景与前文荒园的现实萧瑟之景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无奈选择归隐的心境。

【解析】题干“赏析此联的妙处”,考查表达技巧,尾联“想见”二字属表达技巧上运用了想象手法,从全诗内容上看以写景为主,表达技巧为“以景结情”这一手法。

8.【答案】①融情于景。以雪落竹林之声、残夜滴漏之声和孤灯断碎的灯花,渲染了冬夜冷寂凄寒的气氛,寄寓了诗人悲凉孤寂的思乡之情。②虚实结合(虚写、想象)。在雪落竹林的飒飒声中,诗人梦到了家中的情景,一实一虚,强化了思乡之情。③视听结合。诗人梦醒后再难入眠,卧听漫漫长夜的滴漏之声,静看青灯照壁、灯芯燃烬,一闻一见,衬托出诗人因思乡而孤独寂寥的心境。

【解析】颔联写三更以后诗人凄然入睡,可是睡不安稳,进入了一种时梦时醒的朦胧境地。前句说醒,后句说睡。“雪声偏傍竹”,描写雪飘落在竹林上,借着风传进一阵阵飒飒的声响,在不能成眠的人听来,就特别感到孤独凄清。雪落竹林的凄声,衬托出环境的寂静,暗示诗人长夜难眠,写出诗人孤独悲凉、为思乡情怀所困的情景,从听觉来写,是实写;“寒梦不离家”,虚写回归故里的寒梦,“寒”字扣题贴切,寒夜难耐,在断断续续的梦中,总能梦到家里的情景,梦字之前加一“寒”字,不只写出了寒夜做梦的情景,更反映了诗人由于思乡而产生的内心的凄凉孤寂之情。寓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漂泊在外、远离家乡的孤寂悲凉之情。

9.【答案】①颔联“马代牛耕”“禽学人语”分别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展开描写,描绘出一幅山间万象图,体现了农村的生活气息。

②“禽学人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禽鸟之声拟作人声,体现作者对山间景物的热爱。

③尾联以雨后蛙声渲染丰收在望的欢乐气氛,表现作者的欣喜之情。

【解析】“深树有禽学人语,穷檐将马代牛耕”大意是说,(我)听到从苍古久远的深林里传来学人语的禽鸣声,看到茅舍前用马代替牛耕种的场景。这是诗人入山后所闻所见之景,分别从听觉、视觉的角度展开描写,体现了农村的生活气息,表现了诗人对山间景象的喜爱之情。

“深树有禽学人语”写禽鸟学人语、作人声,把禽鸟人格化,写出禽鸟的活泼可爱,使诗句充满了情趣,表达作者对山间景物的喜爱。

尾联“郊原新雨后”,描写雨后晴景,沿途不断的蛙声,呈现一幅“听取蛙声一片”的热闹场景,和“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有异曲同工之妙。以雨后蛙声渲染丰收在望的欢乐气氛,表达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10.【答案】①直抒胸臆。“秋风萧萧愁杀人”将主人公心头的万缕愁绪,化作烈烈秋风。②细节刻画。“出亦愁,入亦愁”,抒写愁苦中人的坐立不安。③借景抒情。“胡地多飙风,树木何修修”看似写景,实亦写愁,正与上文“秋风萧萧愁杀人”相应,将满腹的忧愁“外化”了。④反衬。诗人巧妙地运用“衣带”之“日缓”,以反衬主人公身躯的日见消瘦,写得含蕴不露而哀情深长。⑤比喻。“肠中车轮转”这一奇喻,用滚滚车轮在肠中的转动写主人公无可言传的曲曲愁思,形象感人!

【解析】①“秋风萧萧愁杀人”,这一句突发的啸叹,正将主人公心头的万缕愁绪,化作烈烈秋风,“苍茫而来”,立时令人生出一种“不可遏抑”的困扰之感。

②“出亦愁,入亦愁”,则以细节刻画,抒写愁苦中人的坐立不安。

③“胡地多飚风,树木何修修!”“胡地”,即塞外胡人居处之地。主人公既呼之为“胡”,可见他自己不是胡人。联系下文“离家日趋远”一句,可知主人公应是远离家乡、出塞戍守的汉卒。作为戍卒而久居胡地,看惯了浩瀚的黄沙,见不到几多绿意。秋冬之际,唯有呼啸的飚风,时时摇撼着稀疏的高树。它们所能勾起的,只能是千重忧虑、万里思情。故此二句看似写景,实亦写愁,正与上文“秋风萧萧愁杀人”相应,将满腹的忧愁“外化”了。

④“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诗中的主人公,正因为飘泊异乡、离家日远,被愁思消磨得茕茕骨立了。但诗人却不肯明言,而是巧妙地运用“衣带”之“日缓”,以反衬主人公身躯的日见消瘦,写得含蕴不露而哀情深长。一位形销骨立的戍卒,就这样独伫于塞外荒漠,默默无语地遥望着万里乡关。

⑤“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他不是无语可说,而是心中塞满了愁思,纵然有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主人公为抒写胸中难以排遣的痛苦,竟想出了“肠中车轮转”这一奇喻。用滚滚车轮在肠中的转动,写主人公无可言传的曲曲愁思。戍卒那离家万里的痛苦怀思震荡了读者的心弦,使人不能不为之悚然动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